周志群
記得初中時學習《孔乙己》這一課時,對課文倒是熟悉,但是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是無感的。只覺得那是一個髒兮兮的老頭兒,識得一些字。隨著年齡的增長,再讀《孔乙己》,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悲憤和同情會油然而生。
我們不妨來認識一下孔乙己。
從孔乙己出場起,他就很特殊。在咸亨酒店裡,他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站又站著喝酒的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能踱步到單間坐下來叫酒叫菜慢慢吃,只能站著喝幾口酒,是因為他日子過得窮困潦倒,在經濟地位上屬“短衣幫”之列。可他非要穿著長衫,再窮也得擺擺讀書人的架子出來。一個迂腐又虛榮的讀書人,躍然紙上。
頗似現在月薪兩三千塊的人,非要身背世界名牌包包一樣,哪怕是高仿也得背,有個名牌的標識在,顯擺一下也是好的!
孔乙己外貌是“臉色青白且有傷痕,鬍子花白且長衫破舊不堪,像好多年沒洗過”,其中傳遞的信息足夠豐富,說明他很窮很邋遢,他因偷別人東西捱過打等。
當酒客嘲笑他偷書時,他會狡辯“竊書不能算偷”,如此自欺欺人又死要面子,真是迂腐到一定程度了。從孔乙己面對嘲笑他的人,睜大眼睛說“你怎麼憑空汙人清白?”就可以知道,他想極力維護自身尊嚴,可又偏偏不被人尊重,被眾人嘲笑的角色總是他。
小說裡最打動我的,是孔乙己的善良。有個細節是他熱心想教小夥計識字,可小夥計不領情,讓他悵然若失。可憐如孔乙己,他只是極力想找到一點自身的價值所在。
而給小孩子分吃茴香豆這一細節,更是彰顯孔乙己和善的一面。
記得魯迅先生在《阿長與》裡,就寫過讓人看不上眼的傭人阿長,給小魯迅帶來他日思夜想的《山海經》,給了他無限溫暖的感受。總之愛和孩子打交道的人,其內心必是充滿溫情的。
孔乙己也是如此,他在自己缺錢喝酒的情況下,還能做到給一群孩子分吃茴香豆,就能看出其心地之善良。可是這樣一個人,結局很悲慘。他迫於窘境又去偷竊,這一回偷的是丁舉人家,他被兇殘的丁舉人吊著打,終於把腿都打折了!
孔乙己最後出場時,雙腿已折,只能盤在一個破蒲包上,用兩手撐著地慢慢“走”來買一碗酒喝。即使這最後的出場,他收穫的依然是周圍人的嘲弄,沒有絲毫的同情在其中。
孔乙己是生活在封建社會最底層的讀書人,他既窮困迂腐,又善良誠實。在封建教育的薰染下,孔乙己如同一粒草芥自生自滅了。讀著他的人生,讓人同情,讓人唏噓。
其實無論在什麼時代,無論是誰,處在人生低谷時,都希望能有一雙手來相助,能有一雙眼睛向他表達尊重和溫情。(完)
世界是一本書,人生是一份緣。關注蘭闍讀書,我們共同感受文字的魅力所在~
蘭闍讀書
初讀【孔乙己】,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小說內容已記不太清,唯一能記住的只有他那句經典臺詞:“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這是小說中孔乙己和幾個小孩爭吃茴香豆的情節,至今記憶猶新。
孔乙己,一個悲劇性人物。從魯迅的筆下看,他活得艱難。一方面來自生活的壓力,另一方面來自他的“不倫不類”。來酒館的有兩種人:其一,穿長衫要酒要肉在雅間坐著吃的人。其二,短衣幫站著喝酒的人。而孔乙己自己卻屬於第三類,“他是唯一穿長褂,站著喝酒的人。”從孔乙己的穿戴,我們能夠判斷:一方面他是一個文化人,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比短衣幫更窮的文化人。孔乙己會寫四種“茴”字,別人請他抄書,他又總是抄著抄著跑沒了人影,所以別人都不再用他。
孔乙己還有一句經典臺詞,即偷書那段:“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孔乙己有一個特點:他是酒館裡唯一不拖欠酒錢的客人。孔乙己說過“君子固窮”“固窮”即“固守其窮”,不以窮困而改便操守的意思。可見孔乙己的素養是比較高的。掌櫃多次提到“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最後一次來酒館,是用手伏地來的,他要了最後一碗酒,付的是現錢。這說明一個沒落的文人,守住了最後的尊嚴。同時,我們也看到平時對人很兇的掌櫃看到孔乙己已落到如此田地,也沒有強要那十九個錢,還是賣給了他最後一碗酒。說明人格換來了同情。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孔乙己,我們至少可以獲得兩點啟示。
做人需要站好隊。人有很多類,必須定好位!讓自己長期處在不倫不類的位置,這就尷尬了。孔乙己是這樣,每個人亦如此!
放下身段,腳踏實地。人的頭上總頂著一束飄渺的光環是很可怕的,昨日無論成功與失敗,那都稱之為“已過去!”人活著只能往前看,暫時放下所謂的尊嚴和麵子,人才能進步!更何況面子是自己掙得,而不是別人給的。一味在意別人的看法,只能不斷地迷失自己。
結尾語:
孔乙己,孔(恐)乙(亦)己(自己)。魯迅先生一向以真性情“嬉笑怒罵”,孔乙己,恐怕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自嘲吧!
歐陽大拙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對於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
1、形象。孔乙己白鬍子青臉,臉上帶傷,臉上經常青筋鼓鼓的,鬍子亂亂的。他是個大長腿,所以穿著長大褂,大褂並不重視保養,破頭齒爛,至少是十年沒有洗過,更沒有補過。
2、名字。只知道孔乙己姓孔,沒有名字,熱心腸的人們從描紅紙上的話裡給他張羅來一個綽號叫“孔乙己”。
3、技能方面。孔乙己是知識份子,能讀書識字,說話總是帶著知乎者也。他知道回字有四樣寫法。孔乙己會喝酒,似乎也沒喝醉過,估計酒量還是可以的。孔乙己會偷東西來換酒錢,也是因為偷東西經常捱打,總是帶傷,後來還被人打折了腿。
4、思想意識。孔乙己認為讀書人就得有讀書人的樣子,說話必須知乎者也,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即使是站著喝酒,也得穿上那件十多年不洗不補,破破爛爛,髒髒的長衫。孔乙己認為讀書人偷讀書人的書是不值得說三道四的。孔乙己能把不多的茴香豆分給不相干的孩子們說明了他善良的本性。
通過以上的幾點分析,我們知道孔乙己是一個清朝末年的下層知識分子,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他好吃懶做,麻木不仁,是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總叨叨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一個封建科舉制度受害人物的典型代表。他就是失敗了的范進,是最多的讀書人的代表。
一、擺不正自己的位置。
儘管他己倫落到"青白臉色,皺紋間常夾著著傷痕。""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幾年沒有洗"形象地寫出他好逸惡勞,窮困潦到,飽受欺凌的形象。通過對服裝的描寫說明他懶惰又死愛面子的特性。但也說明他深入內心的"唯有讀書高"的意識,從骨子裡他是認為他高人一等的,比如賣弄茴字的五種寫法,說話多用"之乎者也",也是這種思想的流露。大眾嘲笑他,他也瞧不起勞動者。我想孔乙己的悲劇,最大部分是封建科舉制度對他靈魂的腐蝕。
二、孔乙己的墮落
"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孔乙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他讀書不成,本來還有條活路。"幸.而寫得一筆好字,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 便是好喝懶作。"能自己養活自己而不為,越來越下流。"沒有辦法,就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當別人問他,偷書是讀書人應該做的事嗎?他說的名句"竊書怎能算偷,讀書人的事",還在為了面子強辭奪理。之後惡習難改,仍舊偷,被丁舉人打析了腿,在咸亨酒店喝了最後一碗黃酒,想來最後是貧餓交加而死。
三孔乙己的善良
這表現在兩個地方,一個是給小孩子們分茴香豆,一個是在咸亨酒店的信譽。
四孔乙己的悲劇原因
1封建科舉制度對他靈魂的腐蝕,造就了他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好吃懶做,當然也有他個人原因。
2封建惡勢力對他的殘害,打析他一條腿。
3諸多人對他的嗍笑,毫無惻隱之心,不過我覺得這是魯迅要揭露的另一個醜惡的社會現象,和孔乙己之死關係不大。
旁觀者嵐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真的死了麼?其實或多或少我們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初次接觸《孔乙己》是在讀書的時候,覺得這個人很是好笑,死要面子,關鍵老師還要我們把課文背下來,便更是恨得他牙癢癢。
孔乙己穿著破爛的長衫,絕不當“短衣客”,可又像短衣客一樣站著喝酒。每次“排”出九文錢,沒錯,是“排”,要兩碗酒,一碟茴香豆。
孔乙己姓孔,具體叫什麼沒人知道了,孔乙己是人們給他取的綽號。他寫得一手好字,本可以謀生,卻過不了多久便沒了筆墨紙硯。最後便偷,當然他自己不承認偷,說是“竊”,不算偷。
孔乙己每次來喝酒都是給現錢,即使是欠賬一月內保準還,將自己的名字從黑板上擦掉。但是後來,他被舉人打折了雙腿,欠了十九文酒錢,用四文現錢要了一碗酒後,便再也沒有來過。
除了掌櫃的嘮叨幾聲“孔乙己還欠十九文銅錢”外,再也沒有人在意孔乙己是否來過,為什麼不能來了。
他如同秋風中的一片枯葉,在人們眼前一晃,隨風而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孔乙己好吃懶做,讀書是讀不好的,但他又非要穿著長衫,再破都要穿著,還滿口的“之乎者也”。其實憑他的一手字,謀生是沒有問題的,雖然不至於找個房間坐著喝酒,但也不會淪落到偷的地步。可他自甘墮落著。
孔乙己其實一直沒有離開過我們,在我們周圍,在我們身上,都還有他的影子。長衫換成了汽車,換成了名牌服裝,換成了能表明所謂“身份”的一切。表明的地方也不再侷限於咸亨酒店,而是在朋友圈,在網絡上,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總是想通過一些“技巧”,一些表徵化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來獲得別人的尊重。然而我們自己並沒有付出真正地努力,得到的往往是世人的嘲笑和冷眼。但我們卻一直“堅持”著,堅守著所謂的“執著”,蔑視著他們,心裡暗暗想著:“世人皆醉我獨醒”。
孔乙己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卻不願付諸於行動,寧願墮落著,也不願腳踏實地。
當然,他是個講信譽的人,也是個有愛心的人,還會給孩子們一顆茴香豆。他可愛嗎?他可恨麼?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其實也不大確定,“大約孔乙己的確沒有死。”我是這麼想的。
三人隨筆
孔乙己,與阿Q,代表了中國絕大多數國人的本性,一粗一細,一動一靜,一文一武。
粗、動、武,便是絕大多數沒有文化的人們的性格特徵,粗狂的外表,活絡的性格,以及靠體力、武力,來評價事物好壞的原則。
細、靜、文,則是中國文人學派的主要思維理念,細膩的情感,好靜的本性,還有文縐縐的酸氣。
顯然,孔乙己便是咱們大部分文人的“細、靜、文”的代表,現如今,我們仍然能夠從現代人身上,找到孔乙己的一些特徵。所以,如何認識孔乙己?那麼,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孔乙己一身的窮酸氣,卻好吃懶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小說裡面,孔乙己說話一個勁兒的“之乎者也”,看似讀書人的氣質,卻沒有讀書人的命,幹什麼都沒有長勁兒,給人家抄書,幾天就連書帶筆,都卷跑了,這與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眼高手低,也差不了多少。
其次,孔乙己身無分文,嗜酒如命,卻從不考慮,自己悲催命運的本源,只知道默默承受著,封建禮教帶來的惡果。現如今,我們很多人,不也是在面對困難時,一直無所適從,只知道悲天憫人,卻不願思考,困頓的緣由。
最後,孔乙己式的舊時文人悲催的一生,與阿Q式的舊時農民淒涼的遭遇,都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在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的環境中,典型國人的代表。
如今的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和平繁榮的時代,希望孔乙己、阿Q永遠不會再次出現,他們的影子,也終將越來越淡。
換迎小夥伴們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一九零五年清庭廢除科舉制,興新學,把舊文人的飯碗都砸了,孔乙己只不過是一個代表,在以前讀書人社會地位是很高的,口八要中個秀才,見了知縣就不用磕頭了,孔乙己字寫的好,小學古訓也不錯,當個教書先生養家餬口也不成問題,教書先生在小地方也算個人物,寫個楔約,祭文,對聯之類的就能混一頓酒席,地方有活動也是座上客,然而時代一變,私屬廢除,新學興起,孔乙己的人生瞬間跌入低谷,沒了收入,又放不下臉幹一份記帳之類的活,成了眾人嘲笑的目標。孔乙己其實是個好人,文章中邊沒有說他幹什麼壞事,也沒說他的老婆孩子是什麼情況。如果把孔乙己和范進放在一起看就能看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孔乙己就是沒成功的范進,范進就是贏家通吃的孔乙己,文章結尾說孔乙己大約死了吧,孔乙己個人有可能是死了,孔乙己這種驢死了架子不倒,不肯改變自己適應時代,嘲諷失敗者的社會風氣現在還在。這就是魯迅先生呼籲我們要改變的。
沒戶口的馬
那我就新說一點對孔乙己的看法。
孔乙己會害羞,我們中還有多少人會害羞?
孔乙己善良,我們中還有多少人善良?
孔乙己有人性,在沒有人性的日子裡我們卻快樂著。
以孔乙己為樂的人有無人性?
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應不應該搞清楚?字典顯示異體字是不是孔乙己?
慈禧太后已經自覺取消了科舉制度,魯迅有沒有必要再對科舉制度窮追猛打?科舉制度是否一無是處?
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是不是病句?
不是。因為“大約”、“的確”不在同一層次,“大約””修飾“的確死了”,生活中我們經常這樣說,小說是生活,不是語法。魯迅這樣造句,是為了俏皮,表明孔乙己的死無足輕重,他人漠不關心。
生命應該無足輕重嗎?
魯迅的心太硬了吧?
對文學作品斤斤計較於語法,則你才是孔乙己。
知識分子是社會的頭腦和良心,雖則孔乙己還不是頭腦,又迂腐,但有良心,踐踏孔乙己,後果嚴重。
人人如狼似虎,便是好事麼?
大悔憶智冰
孔乙己,一個清高迂腐、自欺欺人,同時又心存善良的人。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毒害,在於科舉制度的罪惡;在於那個社會的世態炎涼,在於人們的冷漠麻木;在於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
孔乙己的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他窮困潦倒,卻總是長衫打扮,以“讀書人”自居,連付酒錢也是“排出幾文大錢”;最後卻為生活所迫當起樑上君子,他所做的一切在那時的人眼中,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玩笑!
這樣的人,註定不能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可即使他的離世被人記起,也只是一句“他還欠著幾文酒錢”這樣的話語。因為和周圍的人不同,他便沒有了地位成了笑料,因為維繫自己僅有的一點點尊嚴,他一次次被和他一樣處境的人嘲弄,他只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其實即使是身在局外的我們,偶爾回憶掠過這篇課文,記得的,也不過是“茴香豆的幾種寫法”罷了!我們都曾是孔乙己,我們之所以存在,也許只是因為我們已經被逼懂得適應罷了!
李暢
記得前天深夜在家看卓別林的《城市之光》,主人公在流浪的情況下也要一身筆挺西裝和圓禮帽,甚至是破損的手套以及一根文明棍!這不由讓人想起孔乙己,短衣幫中穿長衫的唯一一人!而面對眾人的嘲笑,孔乙己表現出了無奈與唏噓,而卓別林卻是幽默及戲謔!小時候跟著老師的思維,覺得孔乙己好笑又悲哀!結果放在現在社會才發現自己活生生的就是孔乙己!面對物慾橫流的社會,還堅持看書,堅持學習而不願意違背良心被看成迂腐與落後!卻依然在嘲笑聲中堅強活著,無奈且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