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親征東吳,準備收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為何不帶上諸葛亮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這場戰役由劉備禦駕親征,但是沒有帶上諸葛亮。

當時吳國偷襲荊州,俘殺關羽,劉備聞之大怒。無論從戰略還是道義上講,劉備都是要奪回荊州的。還有劉備需要打一場勝仗來穩定民心,劉備在關羽死後趁著曹丕逼劉協禪位的機會,自己匆忙稱帝,劉備入蜀的時間就這幾年,時間並不長,根基不穩。

所以劉備需要一個藉口來豎立自己稱帝的威望,加快籠絡民心,剛好可以找關羽被殺的藉口,曹魏太強不好動,那就選東吳,在劉備看來陸遜也是書生,所以決定進攻東吳。劉備這次出征東吳恃強冒進,無論諸葛亮如何勸阻都不行。

劉備親征東吳,準備收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為何不帶上諸葛亮

那麼這麼重要的一場大戰,劉備不帶上諸葛亮呢?

第一:在稱帝問題上劉備和諸葛亮有一點分歧。

劉備看到曹丕稱帝,自己也就沒有擁護劉協的目標了,可以自己稱帝,就是自己在一方當土皇帝。這跟以前擁護漢獻帝的目標不一致,但是諸葛亮還是想著擁護劉協,恢復中原統一天下。所以兩個人的政治立場發生了大變局。

諸葛亮無奈,只能埋頭苦幹,不再說這事了。當然也有可能劉備知道這情況,所以劉備出征這個事就沒有像其他事那樣信任諸葛亮。諸葛亮和趙雲是反對東征的,劉備不聽繼續做,導致後面的戰敗。

劉備親征東吳,準備收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為何不帶上諸葛亮

第二:需要諸葛亮看管好大後方即益州。

諸葛亮跟劉備之間的分工,三國志裡面說的非常清楚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這句話說明什麼?說明諸葛亮就是負責後勤保障功能的,他就相當於西漢的蕭何,而且在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一直就是這一個功能,他們的分工是非常明確的。當時拿下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同樣也是負責這一塊方面的。

劉備帥大軍伐吳,益州沒有諸葛亮坐鎮是不行的,防止北魏國偷襲漢中,再說益州政壇地方官員也只有諸葛亮能鎮得住的。那時候的蜀國並不安定,有蜀中派系,荊州派系,雙方本來就不和,內政沒有一個能牽制和管理的人,註定會亂,放個武將絕對打起來。比如夷陵之戰後,漢嘉太守黃元就發動叛亂,而諸葛亮也很好的處理了這次危機。

因此劉備和諸葛亮配合著,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諸葛亮明面上反對出兵,實際卻在暗中做準備。

劉備親征東吳,準備收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為何不帶上諸葛亮

第三:諸葛亮對打仗不在行。

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有這樣一番評價:“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可以看出,諸葛亮長於治國,而非行軍打仗。

那出謀劃策靠誰呢?取巴蜀的時侯,靠的是龐統,可是龐統不幸死了。拿下漢中,靠的是法正,可是法正也不幸死了。在劉備心裡,諸葛亮就是他的蕭何,龐統就是他的張良,法正就是他的陳平,問題是龐統和法正沒了,諸葛亮就是親臨第一線也改變不了什麼。

劉備親征東吳,準備收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為何不帶上諸葛亮

第四:劉備太過膨脹自負了。

當諸葛亮,趙雲聽聞劉備戰敗後。趙雲曾道:“難道陛下忘了新野之役嗎?”,諸葛亮回答:“陛下稱帝后,自信天下無敵。”

從這段可以看出,後期稱帝的劉備已經由自信轉為了自負。細數當年的十八路諸侯,僅存劉備一人而已,他自信曹操死後,自己已經天下無敵,連東吳大都督陸遜劉備都稱之為乳臭未乾的黃口小兒,但是也就是陸遜,一把大火讓他一命嗚呼了。

劉備藐視東吳戰將,可能這股自負也是他沒帶諸葛亮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