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兵部尚書是什麼官職?

李振亮6

清朝的兵部尚書應該跟我們現代的國防部長有些類似,不過又不完全相同,差距還是有很多的。

清朝的兵部尚書是不掌握兵權的,在很多時候他們都是一個軍隊後勤的最高長官,平常打仗或者正常行軍訓練的糧草都是由他們調動、補給的,軍隊調動的線路、有關於軍隊內部將領官職的升降、任免都是由兵部尚書掌握大權的。


至於具體到軍隊內部的行軍打仗方面,兵部尚書是很少能插得上話的,在很多時候,兵部尚書的地位還沒有地方的總督高。

兵部尚書是從一品的官員,清朝的總督則是正二品的官員,總督一般轄管著1到3個省的軍政大權,是真正的實權人物,相較於兵部尚書來說,他們的權力是大得令人羨慕的。

而且在很多時候,總督也會因為榮譽的原因被皇帝授予兵部尚書的虛銜,享受著兵部尚書從一品的地位,但卻不用像兵部尚書做著不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清朝的六部中,兵部尚書的位置只能算中等,真正排列在六部第一位的是吏部尚書,吏部尚書掌管著朝廷以及天下官員的任免升降,就連兵部尚書想要上任首先也得經過吏部尚書的同意才能上任,不過一般清朝皇帝委任誰做官,吏部尚書是不敢違逆的。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掌控者是漁獵民族出身,他們本身是沒有什麼文化底蘊的,所以在很多時候只能借鑑、採用漢人王朝的統治架構為他們掌握天下。

他們的六部機構就是明朝六部一脈相承的產物,明朝的兵部尚書是正二品的官員,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兵部尚書卻成為了從一品的官員,這並不是說明在清朝的時候兵部尚書的權力比明朝的時候還要大,實際上,清朝兵部尚書相較於明朝兵部尚書在權力上大大的縮水了。


明朝的兵部尚書很多時候是能直接掌握軍隊參謀大權的,他們在軍隊中有著很大的權力,這是清朝的兵部尚書不能比擬的。

清朝兵部尚書除了在權力上比明朝小外,他們在自己的兵部部門中,地位也不是最高的。

清朝的兵部一般有正部長尚書二人,副部長侍郎二人,清朝採取滿漢雙銜制,在用有能力的漢人官員掌握實權的時候,會設立一個滿人的官員監督漢人官員做事,所以在清朝的兵部中,地位最高的是滿人的尚書,但是真正掌握著實權的是漢人的兵部尚書。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的兵部尚書,在很多時候,他們是掌管著後勤大權的國防部長,還是一個身旁有人時刻監督、爭鬥的國防部長。


孤客生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清朝的兵部尚書,從其官階性質來看,大致相當於如今的軍委委員,但是其權力可能要更小一些。這是因為兵部有孃家,而且還不止一個。

儘管清代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制度,但是在許多細節方面依然有一些出入。比如在六部方面,各部都要有兩個尚書,一滿一漢,而且一般滿尚書的權位要重於漢尚書,一個管印把子一個辦事,這樣的權力結構搞得兩位尚書之間就存在著一個互相掣肘的關係。

而還不僅僅如此,清朝的大學士又和前朝的大學士不一樣。明代的大學士幾乎就是宰相,但是清朝的大學士基本就是個榮譽頭銜,沒什麼實際事情幹。所以,大學士們一般不是在軍機處任職,就是要管部。也就是說,各部的最高首腦,其實是管部大學士,也就是所謂的“中堂”。

而實際上,清代的最高權力決策機構是軍機處,而軍機處的創辦初衷就是為了辦理軍務。隨著時代的推進,軍機處更成了權力中樞。從始至終,軍機處對軍事決策的控制都沒有放鬆過。也就是說,兵部上頭還有一個頂頭上司,那就是軍機處。相比於其他衙門,軍機處和兵部的關係更甚,更緊密。



青言論史

吏部、禮部、刑部、工部、戶部、兵部

合稱為六部,其中的“兵部”主管武官、兵籍、武備器械等要務,其作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而又有所不同。這是兵部的來歷。

“尚書”作為官職最早見於戰國時期,而且職位低下。秦漢以後,尚書逐漸成為高級官職,主管中央政務。魏晉南北朝時代,充當尚書的多是朝廷勳貴,門閥望族。這是尚書的來歷。原本,兵部和尚書這兩個概念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一直到明清兩朝時,尚書才成為六部的最高長官,其中就包括兵部尚書這個職位,這種規矩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為止。

明代的兵部尚書品級為正二品,清代的兵部尚書則為從一品,兩朝的官階有所不同。清太宗皇太極天聰6年,女真人(滿人)效仿明代六部的建制設立了自己的兵部,推薦貝勒充當兵部的長官。清代的兵部尚書統領4大部門,即武選清吏司、車駕清吏司、武庫清吏司、職方清吏司。其中,“武選清吏司”管理武官的調用與少數民族的土司;“車駕清吏司”管理全國馬政(騎兵的馬源)與全國驛站的維持;“武庫清吏司”管理武備機械與武考;“職方清吏司”管理武官的考察與檢閱。



從這一點來看,兵部尚書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和後勤部長、交通部長。只不過清代的兵部尚書地位要略高於明代,他下轄兵部侍郎、兵部朗中、兵部員外郎等多名重要官員,主管武官、軍籍、器械、驛站等等,不過兵部尚書是沒有權利私自調兵的。翻開《清史》不難發現,康熙一朝的明珠、姚啟聖,乾隆一朝的和珅、紀曉嵐都先後擔任過兵部尚書。可見兵部尚書的職位大多是由皇帝的親信充任。


中外歷史

從隋唐逐漸成型的三省六部製成為我國封建王朝統治的重要組織形式,在歷經幾百年的發展與改良,到清朝的時候可以說已經很完善了。

清朝在繼承明制的基礎上,沿用六部制,但是權力機關卻又和以前不同,明朝時以內閣作為權力中心,但是到清朝的時候,權力機構本身就在變化,前期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後來康熙設立南書房,到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統一處理軍國大事。

在這時期六部作為具體事務的執行部門,六部的權力很大,兵部的最高長官,兵部尚書是從一品官員(最高為正一品),雖然從品級上,清朝的尚書超過了明朝,但是權限卻越來越低。

比如明朝的時候,經常讓兵部尚書帶兵出去打仗,在崇禎年間,兵部尚書一度很活躍,兵部尚書楊嗣昌曾經帶兵主持鎮壓農民起義,而袁崇煥或者洪承疇這樣在外帶兵打仗的時候,往往也會加兵部尚書銜,而陳新甲還主持了對清議和的活動,說明明朝的兵部尚書是可以參與到軍國大事當中的。

但是,到了清朝之後,軍國大事直接通過軍機處來傳達,皇帝直接過問,這樣兵部連調兵的權限都沒有了,更多的是對清朝的軍人進行管理,比如士兵軍籍,武將考核等,真正對外戰事的時候根本用不到兵部尚書。

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後,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地方軍隊,更是不必聽從兵部指令,擁有極大的自主權(湘軍和淮軍中央不給發軍餉,所以中央說不算)。這些地方大員,例如兩廣總督,陝甘總督等都擁有軍隊的調兵和徵兵的權限,反而,兵部被架空了。

綜合來看,兵部在古代就是掌管軍方的一個行政機構,但是並不是進行直接的指揮和調動。

很多答主便於讓大家瞭解古代的職位,往往拿現在官職打比方,其實是不恰當的,古今政治軍事體制有很大的變化,生硬的往上套,反而會讓人誤解。


史論縱橫

兵部屬於三省六部中的一個部門,放在現在就是國防部,管軍備的。

兵部尚書就是這個部門的頭,兵部有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尚書的官階等同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和軍委副主席吧,尚書是正職侍郎是副職。


兵部尚書在清朝也叫大司馬,文官,是從一品,比正一品低一級,補子和正一品一樣是仙鶴,兵部尚書是不能直接管理軍隊的,只能管管軍隊裡的資料、後勤糧草補給、情報收集等等吧。軍隊還是聽皇帝滴,只有皇帝能發號施令、指揮和控制,所以兵部尚書是沒有實權滴。


歷史探索公元

我認為有點現在總參謀長的意思更貼切些,平時關兵員調動,皇帝說啥是啥,一些不太重要的職位可以不通過皇帝,戰時彙報戰況和幫皇帝出點主意的部門。跟軍機處沒關係,軍機處只是佔了個軍字跟軍隊還真是關係不大,軍機處是雍正時建立的目的是最快的知道全國彙報的重要事情和給皇帝寫聖旨的地方,最初建立確實管用,清晚期就是最大的障礙了,因為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福建收到攻擊40天后北京才知道,那時八國聯軍已經在天津登錄了


趙氏孤兒7

清朝兵部並不是尚書說了算,因為上面有軍機處,尚書又聽命於分管的大學士【中堂】,分管大學士上面還有軍機處,相比於其他尚書確實決策能力有限,所以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解放軍總政治部。分管大學士相當於國防部長,軍機處相當於中央軍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