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兵部尚书是什么官职?

李振亮6

清朝的兵部尚书应该跟我们现代的国防部长有些类似,不过又不完全相同,差距还是有很多的。

清朝的兵部尚书是不掌握兵权的,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个军队后勤的最高长官,平常打仗或者正常行军训练的粮草都是由他们调动、补给的,军队调动的线路、有关于军队内部将领官职的升降、任免都是由兵部尚书掌握大权的。


至于具体到军队内部的行军打仗方面,兵部尚书是很少能插得上话的,在很多时候,兵部尚书的地位还没有地方的总督高。

兵部尚书是从一品的官员,清朝的总督则是正二品的官员,总督一般辖管着1到3个省的军政大权,是真正的实权人物,相较于兵部尚书来说,他们的权力是大得令人羡慕的。

而且在很多时候,总督也会因为荣誉的原因被皇帝授予兵部尚书的虚衔,享受着兵部尚书从一品的地位,但却不用像兵部尚书做着不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清朝的六部中,兵部尚书的位置只能算中等,真正排列在六部第一位的是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掌管着朝廷以及天下官员的任免升降,就连兵部尚书想要上任首先也得经过吏部尚书的同意才能上任,不过一般清朝皇帝委任谁做官,吏部尚书是不敢违逆的。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掌控者是渔猎民族出身,他们本身是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的,所以在很多时候只能借鉴、采用汉人王朝的统治架构为他们掌握天下。

他们的六部机构就是明朝六部一脉相承的产物,明朝的兵部尚书是正二品的官员,但是在清朝的时候,兵部尚书却成为了从一品的官员,这并不是说明在清朝的时候兵部尚书的权力比明朝的时候还要大,实际上,清朝兵部尚书相较于明朝兵部尚书在权力上大大的缩水了。


明朝的兵部尚书很多时候是能直接掌握军队参谋大权的,他们在军队中有着很大的权力,这是清朝的兵部尚书不能比拟的。

清朝兵部尚书除了在权力上比明朝小外,他们在自己的兵部部门中,地位也不是最高的。

清朝的兵部一般有正部长尚书二人,副部长侍郎二人,清朝采取满汉双衔制,在用有能力的汉人官员掌握实权的时候,会设立一个满人的官员监督汉人官员做事,所以在清朝的兵部中,地位最高的是满人的尚书,但是真正掌握着实权的是汉人的兵部尚书。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的兵部尚书,在很多时候,他们是掌管着后勤大权的国防部长,还是一个身旁有人时刻监督、争斗的国防部长。


孤客生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清朝的兵部尚书,从其官阶性质来看,大致相当于如今的军委委员,但是其权力可能要更小一些。这是因为兵部有娘家,而且还不止一个。

尽管清代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但是在许多细节方面依然有一些出入。比如在六部方面,各部都要有两个尚书,一满一汉,而且一般满尚书的权位要重于汉尚书,一个管印把子一个办事,这样的权力结构搞得两位尚书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互相掣肘的关系。

而还不仅仅如此,清朝的大学士又和前朝的大学士不一样。明代的大学士几乎就是宰相,但是清朝的大学士基本就是个荣誉头衔,没什么实际事情干。所以,大学士们一般不是在军机处任职,就是要管部。也就是说,各部的最高首脑,其实是管部大学士,也就是所谓的“中堂”。

而实际上,清代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是军机处,而军机处的创办初衷就是为了办理军务。随着时代的推进,军机处更成了权力中枢。从始至终,军机处对军事决策的控制都没有放松过。也就是说,兵部上头还有一个顶头上司,那就是军机处。相比于其他衙门,军机处和兵部的关系更甚,更紧密。



青言论史

吏部、礼部、刑部、工部、户部、兵部

合称为六部,其中的“兵部”主管武官、兵籍、武备器械等要务,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而又有所不同。这是兵部的来历。

“尚书”作为官职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而且职位低下。秦汉以后,尚书逐渐成为高级官职,主管中央政务。魏晋南北朝时代,充当尚书的多是朝廷勋贵,门阀望族。这是尚书的来历。原本,兵部和尚书这两个概念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一直到明清两朝时,尚书才成为六部的最高长官,其中就包括兵部尚书这个职位,这种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为止。

明代的兵部尚书品级为正二品,清代的兵部尚书则为从一品,两朝的官阶有所不同。清太宗皇太极天聪6年,女真人(满人)效仿明代六部的建制设立了自己的兵部,推荐贝勒充当兵部的长官。清代的兵部尚书统领4大部门,即武选清吏司、车驾清吏司、武库清吏司、职方清吏司。其中,“武选清吏司”管理武官的调用与少数民族的土司;“车驾清吏司”管理全国马政(骑兵的马源)与全国驿站的维持;“武库清吏司”管理武备机械与武考;“职方清吏司”管理武官的考察与检阅。



从这一点来看,兵部尚书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和后勤部长、交通部长。只不过清代的兵部尚书地位要略高于明代,他下辖兵部侍郎、兵部朗中、兵部员外郎等多名重要官员,主管武官、军籍、器械、驿站等等,不过兵部尚书是没有权利私自调兵的。翻开《清史》不难发现,康熙一朝的明珠、姚启圣,乾隆一朝的和珅、纪晓岚都先后担任过兵部尚书。可见兵部尚书的职位大多是由皇帝的亲信充任。


中外历史

从隋唐逐渐成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与改良,到清朝的时候可以说已经很完善了。

清朝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沿用六部制,但是权力机关却又和以前不同,明朝时以内阁作为权力中心,但是到清朝的时候,权力机构本身就在变化,前期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康熙设立南书房,到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统一处理军国大事。

在这时期六部作为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六部的权力很大,兵部的最高长官,兵部尚书是从一品官员(最高为正一品),虽然从品级上,清朝的尚书超过了明朝,但是权限却越来越低。

比如明朝的时候,经常让兵部尚书带兵出去打仗,在崇祯年间,兵部尚书一度很活跃,兵部尚书杨嗣昌曾经带兵主持镇压农民起义,而袁崇焕或者洪承畴这样在外带兵打仗的时候,往往也会加兵部尚书衔,而陈新甲还主持了对清议和的活动,说明明朝的兵部尚书是可以参与到军国大事当中的。

但是,到了清朝之后,军国大事直接通过军机处来传达,皇帝直接过问,这样兵部连调兵的权限都没有了,更多的是对清朝的军人进行管理,比如士兵军籍,武将考核等,真正对外战事的时候根本用不到兵部尚书。

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军队,更是不必听从兵部指令,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湘军和淮军中央不给发军饷,所以中央说不算)。这些地方大员,例如两广总督,陕甘总督等都拥有军队的调兵和征兵的权限,反而,兵部被架空了。

综合来看,兵部在古代就是掌管军方的一个行政机构,但是并不是进行直接的指挥和调动。

很多答主便于让大家了解古代的职位,往往拿现在官职打比方,其实是不恰当的,古今政治军事体制有很大的变化,生硬的往上套,反而会让人误解。


史论纵横

兵部属于三省六部中的一个部门,放在现在就是国防部,管军备的。

兵部尚书就是这个部门的头,兵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的官阶等同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和军委副主席吧,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


兵部尚书在清朝也叫大司马,文官,是从一品,比正一品低一级,补子和正一品一样是仙鹤,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管理军队的,只能管管军队里的资料、后勤粮草补给、情报收集等等吧。军队还是听皇帝滴,只有皇帝能发号施令、指挥和控制,所以兵部尚书是没有实权滴。


历史探索公元

我认为有点现在总参谋长的意思更贴切些,平时关兵员调动,皇帝说啥是啥,一些不太重要的职位可以不通过皇帝,战时汇报战况和帮皇帝出点主意的部门。跟军机处没关系,军机处只是占了个军字跟军队还真是关系不大,军机处是雍正时建立的目的是最快的知道全国汇报的重要事情和给皇帝写圣旨的地方,最初建立确实管用,清晚期就是最大的障碍了,因为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福建收到攻击40天后北京才知道,那时八国联军已经在天津登录了


赵氏孤儿7

清朝兵部并不是尚书说了算,因为上面有军机处,尚书又听命于分管的大学士【中堂】,分管大学士上面还有军机处,相比于其他尚书确实决策能力有限,所以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分管大学士相当于国防部长,军机处相当于中央军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