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詩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宦家庭,他一生清貧,不為五斗米折腰,開創了田園詩的體裁,被人們稱為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留給世人的詩作和文章百十餘篇,其中就有《讀山海經》十三首,除第一首詩是序章,餘下篇章皆是從《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擷取題材而寫成。在這些事中,充滿了世間的傳說、神話、寓言、史實,通過其魔幻主義手法,或被化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為哀婉的嘆息,或被化為驚天的怒吼,或被化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為剎那的頓悟,或被化為玄妙的虛幻,或被化為警世的宣言,可真實反映陶淵明壯年時期思想狀態。下面,就來看看《讀山海經》十三首詩篇,究竟怎麼把魔幻主義色彩與古典詩歌完美結合的。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1、【讀山海經】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解析】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到四月,樹上的雜花雖然沒有了,但草木卻更加茂密,蔚為綠陰。一間茅屋,屋前屋後的大樹上冉冉披散著層層茂密的枝葉,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綠色中,滿地的悽悽綠草蓬勃競長,樹綠與草綠相接,平和而充滿生機,盡情的展現著大自然的和諧與幽靜。綠色的上空鳥巢與綠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應,眾多的鳥兒們環繞著可愛的小窩歌唱著飛來飛去,重重樹簾籠罩的茅屋或隱或現,陶淵明踏著綠草,徜徉在綠海中,飄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著生命的真諦。

這真可謂是一種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態,也是一種萬物通靈的生命境界。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2、【讀山海經】其二

玉臺靈秀出雲霞,王母安適美容顏。

天地與之共俱生,不知歲月幾多年。

神靈變化無窮盡,仙館很多非一山。

高會酣飲唱新謠,哪像世俗凡語言!

【解析】第二首詩吟詠西王母安閒和美的容顏以及變化無窮的神通,西王母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掌管不死藥、罰惡、預警災厲的長生女神。在道教神話,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崑崙山,是女仙的首領,主宰陰氣,相對於男仙之首東王公,是生育萬物的創世女神,據說也是全真教的祖師。陶淵明藉助西王母這些神通,抒發了他的厭棄世俗之情。在這首詩當中,也不只是表現了這些,他歌詠詠西王母,並非真的是想學仙慕道,而是以這些來表達自己欲求出塵避世的心態,也是他悲憤無聊至極的傾訴。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3、【讀山海經】其三

迢迢槐江嶺,是為玄圃丘。

西南望崑墟,光氣難與儔。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淫流。

恨不及周穆,託乘一來遊。

【解析】玄圃又稱縣圃、平圃、元圃,是神話傳說中的黃帝之園,崑崙山頂的神仙居處、黃帝之下都。玄圃之下有清涼山,四季都刮著清爽的涼風。凡人一旦登上了此山,即可馬上成仙而長生不死。儘管圃的本意是種菜之地,但玄圃在傳說中卻充滿奇花異石,登之乃靈,能使風雨,內有奇花異石與各式美玉。

這首詩詠贊帝鄉崑崙玄圃並表達了願託乘周穆王之車,以遨遊其中之態,與先秦詩人屈原的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一句表達意思一致,寄託了對世俗之情的厭棄,以及對美好世界的嚮往。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4、【讀山海經】其四

丹木生何許?迺在峚山陽。

黃花復朱實,食之壽命長。

白玉凝素液,瑾瑜發奇光。

豈伊君子寶,見重我軒黃。

【解析】在神話小說中,總有長生不老以說,山海經當中就有很多這樣的傳說,從陶淵明的這首詩可以看出,陶淵明有想要求得長生的意思。仙山丹木,黃花朱實,吃了它,可以長生不老,優良的美玉,又可化解災厄。丹木之實與丹水白玉,食之可以益壽延年;鐘山之瑾瑜,佩之可以驅除不祥。從這些個字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的語言奇幻精妙,思想絕對在天地之外。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5、【讀山海經】其五

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

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

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

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

【解析】三青鳥又叫青鳥,在人間是看不見的,只有在蓬萊仙島餐可以看得見,但是,去蓬萊無路,只有靠青鳥傳信。這首詩借吟詠三青鳥表達對酒的嗜好,並借三青鳥寄語西王母,表達對長生的期盼。陶淵明希望藉助青鳥的力量,為自己傳言,請西王母賜予酒與長壽。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6、【讀山海經】其六

逍遙蕪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萬尋,森散復暘谷。

靈人侍丹池,朝朝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見燭。

【解析】這首詩吟詠日出之處和太陽的光輝,借最後一句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見燭,來寄託對光明的嚮往,感慨國家更替,盛世君臣已經不復存在。政權的更迭,讓社稷烏煙瘴氣,更加讓他有了歸隱的念頭,這首詩表達了陶淵明見朝廷中興無望,繼而對太陽和大自然神奇驕子的無限熱愛,充滿了崇拜之情。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7、【讀山海經】其七

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

亭亭凌風桂,八榦共成林。

靈鳳撫雲舞,神鸞調玉音。

雖非世上寶,爰得王母心。

【解析】這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他理想中的王朝政治的讚美歌頌,其中還包含了詩人對於一個合於天道的,順乎天意的美好社會的理解和嚮往,而這樣的一種和諧公正的政治社會秩序,才是詩人心中的最高理想所在。然而詩中——雖非世上寶,爰得王母心——詩句也表明,這一理想的境界,實為昏暗汙濁的人間人社會所不容。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8、【讀山海經】其八

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

不死復不死,萬歲如平常。

赤泉給我飲,員丘足我糧。

方與三辰遊,壽考豈渠央!

【解析】這首詩實際上是讀山海經這一組詩的前後兩大部分的一個轉折點。這首詩借《海外南經》、《大荒南經》以及郭璞注中有關不死之民、不死國之神話傳說,渲染神話世界裡長生不死之樂,有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亦有赤泉,飲之不老,不死之民超越生死,與日月星辰相交往的自由生活,亦真亦幻。

但陶淵明所表現的,是他在人間世所感受到的美好之物無法長存的深刻失落。讀山海經從這一首開始,從理想轉入現實,從借美麗神話所抒發的對理想政治社會的嚮往,進入到對晉宋之際某些隱秘的政治歷史事件的揭露及對統治者惡行的批判。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9、【讀山海經】其九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志。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解析】夸父逐日是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夸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裡面,於是就開始逐日。他口渴的時候喝乾了黃河、渭水,準備往北邊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於大澤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鄧林,成為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化作了夸父山。

夸父追日的神話以絕妙天真的想像極度誇張地表現了先民們戰勝自然的勇氣和信心,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這首詩對夸父追日其人其事的歌詠,自然也是一種含有某種象徵意義的歌詠。陶淵明言在此,意則在彼,所以不像直陳情志的詩那麼容易理解。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10、【讀山海經】其十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解析】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刑天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刑天曾想去參加這場戰爭,但被炎帝阻止。後來蚩尤被黃帝剷平,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鬥。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鬥。

此詩稱歎精衛、刑天之事,取其雖死無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揚,這並不是無所寄託的。即使在《山海經》的神話世界裡,精衛、刑天覆仇的願望,似亦未能如願以償。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卻並非是無價值的,這種精神,其實是中國先民勇敢堅韌的品格之體現。陶淵明在詩中高揚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種精神之不可磨滅;“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則將此精神悲劇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壯,這就使淵明此詩,獲得了深切的悲劇美特質。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11、【讀山海經】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欽䲹違帝旨。

窫窳強能變,祖江遂獨死。

明明上天四,為惡不可履。

長枯固已劇,鵕鶚豈足恃!

【解析】此詩吟詠《海內西經》與《西山經》中臣危與欽鴀兩位神話人物違背上帝的旨意逞兇,結果遭受懲罰,以此來說明,明明上天鑑,為惡不可履,惡人終有惡報。

這也是在勸誡,你不去作惡就不會得惡報,就不會在人世間吃盡苦頭。反之,如果去作惡,那麼就會自食其果,咎由自取。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12、【讀山海經】其十二

鴟鴸見城邑,其國有放士。

念彼懷王世,當時數來止。

青丘有奇鳥,自言獨見爾;

本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解析】這首詩用《山海經》中兩則奇異之鳥的神話,來表達詩人對政治時事的感慨,其內涵具顯隱兩重。這首詩通過對當年楚國屈原被放而懷王不悟,終至亡國的歷史教訓的回顧,影射批評東晉政權在用人上的親信邪佞,疏放忠良,不重正士。此層含義,感慨極深,理想和現實的衝突也很強烈。此詩還在一層奇幻迷離的神話氣氛遮蔽下,隱含有陶淵明對當時敏感政治時事的進一步揭露的成分。

能把魔幻主義與古典詩詞完美融合的,非老陶這十三首詩莫屬

13、【讀山海經】其十三

巖巖顯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廢共鯀,重華為之來。

仲父獻誠言,姜公乃見猜;

臨沒告飢渴,當復何及哉!

【解析】這首詩帶有總結的性質,但又似乎並非全然論史,僅由讀《山海經》帝廢共工、殺鯀之事聯想所及,引出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而自食其果的歷史教訓。帝者慎用才一句既是對前人之事的感慨,也是對歷史興亡之道的總結。所以說,任用賢良的人,國家就能興旺,任用奸佞的人,國家就會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