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他一生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开创了田园诗的体裁,被人们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留给世人的诗作和文章百十余篇,其中就有《读山海经》十三首,除第一首诗是序章,余下篇章皆是从《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在这些事中,充满了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幻主义手法,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真实反映陶渊明壮年时期思想状态。下面,就来看看《读山海经》十三首诗篇,究竟怎么把魔幻主义色彩与古典诗歌完美结合的。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1、【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解析】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到四月,树上的杂花虽然没有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阴。一间茅屋,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绿色的上空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陶渊明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这真可谓是一种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态,也是一种万物通灵的生命境界。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2、【读山海经】其二

玉台灵秀出云霞,王母安适美容颜。

天地与之共俱生,不知岁月几多年。

神灵变化无穷尽,仙馆很多非一山。

高会酣饮唱新谣,哪像世俗凡语言!

【解析】第二首诗吟咏西王母安闲和美的容颜以及变化无穷的神通,西王母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据说也是全真教的祖师。陶渊明借助西王母这些神通,抒发了他的厌弃世俗之情。在这首诗当中,也不只是表现了这些,他歌咏咏西王母,并非真的是想学仙慕道,而是以这些来表达自己欲求出尘避世的心态,也是他悲愤无聊至极的倾诉。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3、【读山海经】其三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崑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淫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解析】玄圃又称县圃、平圃、元圃,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之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黄帝之下都。玄圃之下有清凉山,四季都刮著清爽的凉风。凡人一旦登上了此山,即可马上成仙而长生不死。尽管圃的本意是种菜之地,但玄圃在传说中却充满奇花异石,登之乃灵,能使风雨,内有奇花异石与各式美玉。

这首诗咏赞帝乡昆仑玄圃并表达了愿托乘周穆王之车,以遨游其中之态,与先秦诗人屈原的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一句表达意思一致,寄托了对世俗之情的厌弃,以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4、【读山海经】其四

丹木生何许?迺在峚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解析】在神话小说中,总有长生不老以说,山海经当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传说,从陶渊明的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有想要求得长生的意思。仙山丹木,黄花朱实,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优良的美玉,又可化解灾厄。丹木之实与丹水白玉,食之可以益寿延年;钟山之瑾瑜,佩之可以驱除不祥。从这些个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语言奇幻精妙,思想绝对在天地之外。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5、【读山海经】其五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解析】三青鸟又叫青鸟,在人间是看不见的,只有在蓬莱仙岛餐可以看得见,但是,去蓬莱无路,只有靠青鸟传信。这首诗借吟咏三青鸟表达对酒的嗜好,并借三青鸟寄语西王母,表达对长生的期盼。陶渊明希望借助青鸟的力量,为自己传言,请西王母赐予酒与长寿。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6、【读山海经】其六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解析】这首诗吟咏日出之处和太阳的光辉,借最后一句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来寄托对光明的向往,感慨国家更替,盛世君臣已经不复存在。政权的更迭,让社稷乌烟瘴气,更加让他有了归隐的念头,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见朝廷中兴无望,继而对太阳和大自然神奇骄子的无限热爱,充满了崇拜之情。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7、【读山海经】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解析】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他理想中的王朝政治的赞美歌颂,其中还包含了诗人对于一个合于天道的,顺乎天意的美好社会的理解和向往,而这样的一种和谐公正的政治社会秩序,才是诗人心中的最高理想所在。然而诗中——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诗句也表明,这一理想的境界,实为昏暗污浊的人间人社会所不容。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8、【读山海经】其八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解析】这首诗实际上是读山海经这一组诗的前后两大部分的一个转折点。这首诗借《海外南经》、《大荒南经》以及郭璞注中有关不死之民、不死国之神话传说,渲染神话世界里长生不死之乐,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不死之民超越生死,与日月星辰相交往的自由生活,亦真亦幻。

但陶渊明所表现的,是他在人间世所感受到的美好之物无法长存的深刻失落。读山海经从这一首开始,从理想转入现实,从借美丽神话所抒发的对理想政治社会的向往,进入到对晋宋之际某些隐秘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揭露及对统治者恶行的批判。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9、【读山海经】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志。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後。

【解析】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夸父追日的神话以绝妙天真的想像极度夸张地表现了先民们战胜自然的勇气和信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对夸父追日其人其事的歌咏,自然也是一种含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歌咏。陶渊明言在此,意则在彼,所以不像直陈情志的诗那么容易理解。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10、【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解析】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刑天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但被炎帝阻止。后来蚩尤被黄帝铲平,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

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陶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11、【读山海经】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䲹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四,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解析】此诗吟咏《海内西经》与《西山经》中臣危与钦鴀两位神话人物违背上帝的旨意逞凶,结果遭受惩罚,以此来说明,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恶人终有恶报。

这也是在劝诫,你不去作恶就不会得恶报,就不会在人世间吃尽苦头。反之,如果去作恶,那么就会自食其果,咎由自取。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12、【读山海经】其十二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解析】这首诗用《山海经》中两则奇异之鸟的神话,来表达诗人对政治时事的感慨,其内涵具显隐两重。这首诗通过对当年楚国屈原被放而怀王不悟,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的回顾,影射批评东晋政权在用人上的亲信邪佞,疏放忠良,不重正士。此层含义,感慨极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很强烈。此诗还在一层奇幻迷离的神话气氛遮蔽下,隐含有陶渊明对当时敏感政治时事的进一步揭露的成分。

能把魔幻主义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非老陶这十三首诗莫属

13、【读山海经】其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解析】这首诗带有总结的性质,但又似乎并非全然论史,仅由读《山海经》帝废共工、杀鲧之事联想所及,引出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而自食其果的历史教训。帝者慎用才一句既是对前人之事的感慨,也是对历史兴亡之道的总结。所以说,任用贤良的人,国家就能兴旺,任用奸佞的人,国家就会衰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