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楊秀清勝過了活著的陳玉成

如果硬要找出二者的相同之處,也許俺會憋半天,然後說:都發生在太平天國吧?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楊秀清勝過了活著的陳玉成

不過現在呢,如果把目光定格在發起人身上,再找相似處就容易多了。因為無論就韋昌輝,還是苗沛霖,都可以說,他們發動了一次相對於敵對方領袖的斬首行動。

然而,韋昌輝殺了楊秀清,自己弄得灰頭土臉,最終落得個五馬分屍的下場。而苗沛霖呢,他發起的斬首行動卻頗為成功,不但擒獲了敵方主帥陳玉成,還把他麾下的三千精兵收為己用。

為何這兩人發動同一類型的事件,結果卻大相徑庭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天京之變。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楊秀清勝過了活著的陳玉成

洪秀全韋昌輝聯合起來,斬首楊秀清後,他們勾勒的種種藍圖,必然沒有在強敵環伺的境況下,設計一場那麼大規模的,連他們自己都無法控制的屠殺。他們理想的狀態,自然是兵不血刃的接管原屬於東王的勢力。“主”還是洪秀全,不過換了個軍師而已。

然而,他們並不是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東王府的人在楊秀清死後與之的互動如何呢?

作為東王舊部,其實有兩個選擇,第一種,在四敵環伺的情況下,基於太平天國的利益,他們應該放下仇恨,接受楊秀清已經死亡的現實。然而,這隨之會面對另一個現實,就是,他們將逐漸遠離權利中樞,因為,以楊秀清為中心的權利分配格局將不復存在。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楊秀清勝過了活著的陳玉成

《賊情彙纂》記載,“楊賊信任之 ,同惡相濟 ,凡有機密事 ,皆引謙芳及李壽春計議 ,權勢在韋石二賊之上,偽侯相之側目。”這樣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

與大局有利,與小集團利益不符,東殿人馬怎麼做的呢?自然是神馬大局,神馬強敵環伺,那都統統是浮雲。他們高舉著為東王復仇的大旗,以傅學賢為首,“自峨嵋嶺紮營至虎賁倉”與天王北王的軍隊鬥了個旗鼓相當,內訌愈演愈烈,大屠殺終於不可避免的蔓延開來。

民國時期,說起1856年那場太平天國內部的大悲劇,一般以“內訌”稱之。建國後才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用了“天京之變”、“天京事變”的。顯而易見,用“內訌”定義更為準確。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楊秀清勝過了活著的陳玉成

隨後,我們再看看陳玉成走壽州。

事情應該是這樣的:廬州陷落,陳玉成率三千精兵走壽州投苗沛霖,英王入城,部下紮營壽州城外。兩日後,苗沛霖的侄子苗景開發動奇襲,趁夜色抓住陳玉成,隨後連夜送往潁州江口集苗沛霖的大營。第二天,陳玉成部下餘安定出馬,去壽州城外說合,終於說得三千精兵投效。於是,苗沛霖兵不血刃,接管了原屬於陳玉成的人馬。

按照傳統忠孝節義的理論,這三千精兵該如何做呢?自然是衝冠一怒為藍顏,豁出去不要命,也要搶回領導陳玉成。事實上,陳玉成的友軍和其他部下也嘗試了這種做法,張洛行、江臺凌,馬融和都齊集江口集外,準備營救英王。

然而,此時的英王已經不再是三河大捷中的英王,也不是二破江南大營中的英王。他的勢力衰弱的厲害,與其跟著這樣一個英王輾轉征戰,還不如就乾脆投了苗,也算有了容身之所。神馬義氣,神馬忠心,神馬英王是一手提拔他們的領導,那都統統化為了浮雲。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楊秀清勝過了活著的陳玉成

所以說,斬首行動及其後續計劃能否成功,取決於雙方力量的對比,韋昌輝+洪秀全pk楊秀清殘部,實力並不佔優勢,所以斬首行動雖然成功了,後果卻一發而不可收拾。而陳玉成pk苗沛霖,顯然陳已成喪家之犬,於是,本該他最忠心的部下便集體轉投了苗。

文章最後,放一個關於苗沛霖之死的彩蛋:

薛福成《庸庵續編》:“親兵三千人相與謀曰:“我輩故英王舊部也。苗先生肆其詐慝,誘殺我英王,復以威劫我,使為之用,是苗先生乃吾仇也。我輩何苦為之盡力,卒令自就死地。孰與報仇雪恥,以邀爵賞而紓死乎?”一夕,沛霖登營牆,有所指揮,親兵二人掖以赴之外,挺矛春之。”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楊秀清勝過了活著的陳玉成

然而,細細思量,卻不禁冷笑了。

先不考證這個記載是否靠譜。因為苗的死法有n種之多。姑且假定它為真實的吧,卻更令人齒冷心寒。

這三千親兵是為了英王殺的苗沛霖嗎?他們如果真的心繫英王,那麼,英王在潁州江口集被囚之時,他們在哪裡?英王娘被勝保奸佔時,他們又在哪裡?

主帥被抓,軍心渙散,是苗沛霖收留了他們,不管如何,他們畢竟接受了這個現實。而苗沛霖也頂住了朝廷的壓力,並未在幾道聖旨批示要這三千人性命的當口把他們交出去或殺掉。這其中,自有利用的意思,但不管怎麼說,苗沛霖也算於他們有活命之恩。

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當苗沛霖事業節節高升之時,他們為之效死力。龍勝幫龍,虎勝幫虎。幾年之後,苗沛霖反清不利,情勢困窘,事業開始走下坡路了。於是,他們突然想起了舊主陳玉成,對英王的忠義也就在新主人落魄的時節出現了。

這不是落井下石又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