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臨清潭腿”

一直在路上

臨西縣“臨清潭腿”

臨西縣第99代臨清潭腿傳承人李正國

臨西縣城,早晨的陽光透過窗戶斜照進300平米的潭腿武館。金色的光影裡,一身黑衣的李正國一路潭腿打下來,彈踢、蹬端,嫻熟如行雲流水,出腿快速使人眼花繚亂。八個單式完畢、收勢、抱拳前後不到一分鐘,乾淨利索,一氣呵成。

“臨清潭腿”,盛於明朝軍隊,在當時是用來衝鋒陷陣戰場殺敵的。潭腿開山祖師爺崑崙大師李重進原本是後周名將,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效忠後周的李重進便帶領麾下200餘名將士於古臨清城外的龍潭寺隱姓埋名,削髮為僧,被後人尊稱為“崑崙大師”。在寺院隱居的日子崑崙大師創出了一門獨到的腿功,取龍潭寺的潭字命名“潭腿”。自此,潭腿便在古臨清(現在的臨西)流傳下來,距今已千年之久。

2007年,臨清潭腿被命名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邢臺市政府公佈“龍潭寺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多少年來,一批潭腿門弟子在傳承和發揚臨清潭腿的道路上不停地奔波。今年38歲的李正國作為第99代傳人,為潭腿的傳承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嶄露頭角

臨西縣“臨清潭腿”

從小痴迷於武術的李正國18歲時在練習散打過程中結識趙培勇教練,開始接觸回民潭腿。隨後他拜在臨西縣臨清潭腿第98代傳承人董春雷門下正式學習潭腿,北京分支97代潭腿掌門人隋士國親傳弟子汝繼華是他授業恩師。

“要說潭腿有多厲害。我得講個小故事。”李正國笑著說。有一年,民間29位武林高手應邀匯聚北京和特種兵部隊舉行比武大練兵。特種兵不一般啊,一個個年輕力壯,生龍活虎。比賽開始後,武林人士不斷敗北。輪到師傅汝繼華上場時,局勢大變,極具實戰性的潭腿三下五除二掃倒了對手,年輕的戰士不服,一下子上來兩個,二對一也沒能佔到上風,最後三個一起上,還是被汝繼華打倒在地。這一場比賽讓人們切身領略到傳統武術的魅力,也讓李正國無比嚮往,他決心成為師父那樣的潭腿高手。

學武術,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李正國北上、西下,先後在北京和山西跟隨師傅學習潭腿,常年在枯燥重複的動作裡體會尋找潭腿精髓。李正國真摯而熱烈地愛著潭腿、愛著武術,他辭去原來穩定的工作,在臨西縣城裡先後開過散打館、跆拳道館和潭腿武館,以武養武。開館掙錢嗎?掙!錢呢?都投入到潭腿的傳承上了,為此他沒少挨媳婦兒白眼兒。

和平年代,人們遠離了打打殺殺,家長都把精力瞄向了各種藝術特長上,至於潭腿這一實戰型武術,已經沒有人多少人願意讓孩子學了,與其讓孩子學潭腿還不如學門諸如鋼琴、舞蹈、書法等高雅安全的藝術呢。當時的跆拳道很興盛,其實李正國即便是守著跆拳道館也不愁吃喝,他也確實萌生過得過且過的念頭。

作為潭腿門弟子,李正國閒暇時間熱衷蒐集臨清潭腿的歷史資料,並尋訪當地老人收集潭腿典故傳說。一開始他騎著摩托車東奔西跑,妻子雖然不贊同他整天不安分,但是出於對丈夫的安全的考慮,給他買了輛夏利汽車。一年時間,這輛夏利就跑了7萬多公里,幾年下來,夏利就讓他開報廢了。他狠了狠心又換了輛越野車,只要一聽說哪有關於臨清潭腿的信息,李正國就驅車前往,幾年來,河北、山東、少林寺、陳橋讓他跑了個遍。越是對潭腿追根溯源往深處瞭解,他越覺得自己有一種緊迫的使命感,李正國決定把傳承發揚臨清潭腿當做自己畢生的事業來做。

臨西縣“臨清潭腿”

李正國一邊在武館教孩子們散打和跆拳道,一邊暗地裡教孩子們學習潭腿,選出幾個好的武術苗子精心地培養,時刻準備著,他要讓潭腿絕技再次崛起。

比賽開始,一上場,所有的雜念都拋到了九霄雲外,什麼長見識,什麼忐忑,統統忘了,他就如一名浴血的戰士般使出渾身解數。閃轉騰挪,攻守防禦,只把對手打得連連敗退。“那會兒啥也不知道了,就是全力以赴地打,下場時都累癱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李正國記憶猶新,“後幾場比賽都是蒙的,身體已經虛脫了,只知道把對手摔了一次,推出圈外幾次就結束了。”當組委會宣佈:“臨西李正國獲得潭腿組金牌。”在現場的歡呼聲中他愣怔了,隨後他振拳發出一聲暢快淋漓的吶喊,他獲得了金牌!臨清潭腿獲得了金牌!!

重建龍潭寺

臨西縣“臨清潭腿”

臨西縣“臨清潭腿”

臨西龍潭寺是臨清潭腿的發祥地,而久負盛名的“南拳北腿”裡“北腿”就是指的潭腿。據潭腿門史料記載,古山東臨清龍潭寺四面環水、山門南開、有一座橋與陸地相連,橋下即是著名的“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清代,龍潭寺參與反清復明被清政府焚燬,只有武藝高強水性極好的武僧逃出生天。後來,清政府在龍潭寺原址上建起五座道家小廟,意在封印龍潭寺地氣,縱是如此,流落在外的潭腿門後人對臨清潭腿原址依然有跡可循。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山東臨清劃歸河北省邢臺地區,這就是現如今潭腿各分支到山東尋根龍潭寺久覓不見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破四舊運動時,五座小廟毀於一旦,舊址除了剩下一塊拳頭大小的石碑外,已經空無一物。

臨西縣“臨清潭腿”

臨西縣“臨清潭腿”

1985年,隋士國通過各種途徑幾經周折,終於從原山東臨清市體委主任那查到潭腿武譜,方知《臨清派系潭腿正宗》原來在河北省臨西縣龍潭寺,從而尋到龍潭寺故址。根據臨清潭腿武譜記載,距臨西縣城南七八里之遙的倉上村就是當年山東臨清老城原址,幾經考察證明,確定臨西龍潭寺村就是臨清潭腿的發祥地。隋士國收授臨西董春雷為弟子,親自傳授潭腿,自此臨清潭腿在臨西得以再次傳承。2000年,由臨西潭腿協會和北京潭腿協會共同制石碑一塊,立於龍潭寺原址,昭示世人千年潭腿發祥於此。

2013年8月份的一天,一隊來自上海精武門體育會的精武潭腿代表團,帶著上海電視臺“中國民俗體育頻道”攝製組來到臨西尋根祭祖。李正國說:“上海來了一位仙風道骨、白衣白褲的老人家,圍著石碑轉了三圈,仔細研究碑文,不住地搖頭嘆息。”老人隨後幾天一直在龍潭村走訪探尋,曾向村民何啟榮和何連柱打聽龍潭寺原址模樣。到離開時,老人還為龍潭寺的消失深感遺憾。

這件事大大刺激了李正國,他為自己作為臨清潭腿弟子而沒能為潭腿的傳承做點什麼而慚愧。冥思苦想後他決定籌資修復龍潭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經核算,原佔地30餘畝的龍潭寺重修需要30億的資金,這根本就是天文數字嘛!李正國犯了難。現在沒有條件重建龍潭寺,那就先建幾間訴史館,不管怎麼說,總得讓來尋根的潭腿後代有個祭祖的地方吧。

在龍潭村一處綠廕庇日之處,三間訴史館(崑崙殿)坐北朝南,規模雖小卻莊嚴肅穆。殿堂正中供潭腿開山鼻祖崑崙大師,東牆有歷代祖師爺像,館內清煙嫋嫋,令人肅然起敬。館前一米長方青石鼎,專供祭祖燒香,鼎身碑文雕刻精緻,清晰可見。東南角一杆潭腿協會旗幟迎風飄揚。訴史館向東有一小亭,亭東是一片窪地,據說此處就是護佑崑崙大師將士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黑龍潭。

臨西縣“臨清潭腿”

臨西縣“臨清潭腿”

李正國算著,2015年成立潭腿協會開始,在龍潭寺原址上豎旗杆做潭腿協會旗幟花去3100元,制青石鼎花掉2000元,建訴史館花了8萬餘元,再加上雜七雜八的費用,至今已耗資10餘萬。這些錢除了李正國化緣來6萬元外,其餘都是他個人出資。那段時間,妻子長吁短嘆,家裡的收入本來也不高,孩子過年想買身衣服李正國都不同意,他把錢都用在了潭腿上。有一度資金短缺的時候,李正國差一點把越野車賣掉,最後在眾多臨清潭腿愛好者的支持下,訴史館建起來了,地方不大,但總算是給了臨清潭腿一個落腳點。看著潭腿弟子時常地在訴史館前操練、切磋、祭祖,李正國長長地鬆了口氣。

發揚光大

臨西縣“臨清潭腿”

2015年李正國和同門師兄弟成立臨清潭腿協會,把原來的跆拳道館撤掉,重新掛匾“潭腿協會”,置辦十八班兵刃,開始招收潭腿弟子。在李正國的影響下,臨清潭腿在周邊地區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吸引了不少潭腿愛好者。“目前我的弟子練潭腿的最大17歲,最小的才5歲。”他欣慰地說。臨清潭腿掌第98代掌門人董春雷於2015年5月份忽然辭世,傳承重任落在了李正國的肩上,難過之餘他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懈怠。

逐步擴大了臨清潭腿在全國的影響面,下一步進行的工作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學習潭腿。李正國考慮,武館教授只是一個點,他想把傳承工作在臨西全面鋪開,經過幾番思索,他認為要從傳承潭腿要從孩子抓起,這個想法讓他振奮,他即刻和臨西縣教文體局結合,利用體育課義務教授孩子們學習潭腿。

六一前夕,在臨西第二完全小學的操場上,金黃的陽光裡,孩子們列四方縱隊,在李正國的帶領下,一招一式地練習潭腿。一張張稚嫩的面孔凝神靜氣,馬步、弓腿、彈跳,略顯生澀的動作卻是無比認真。李正國不時地指點、規範一下孩子們的形體動作。

李正國說:“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家鄉的非物質文化,讓他們體會傳統武術的魅力,也讓他們懂得老祖宗傳下來的藝術瑰寶來之不易。等有一天我老了,臨清潭腿還需要這些孩子們傳下來、走出去!”

臨西縣“臨清潭腿”

願臨西縣龍潭古剎早日復建成功。

如果您對龍潭寺的復建能幫助師傅,可以和師傅取得聯繫

文章轉自邢臺日報

關注推薦“臨西縣歷史文社”

給你的朋友們認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