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兩次故意放走元順帝,朱元璋為何沒有怪罪?

驢可樂

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達率領大軍北伐到達河北通州,當時距離元朝國都也就一兩天的路程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北伐軍統帥徐達偏偏要在通州什麼事情也不幹,足足停留了七天。

當時,明朝北伐軍勢如破竹,抵達通州時,嚇得元順帝不知所措,可是在這七天之中,元順帝緩過神來,在半夜打開健德門,連夜逃跑了。等到元順帝逃走之後,徐達這才率領大軍姍姍來遲。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在開平(今天內蒙的正藍旗閃電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戰役中,徐達率領大軍兵臨城下,本可以將元順帝甕中捉鱉,可是徐達卻偏偏漏下一個缺口。元順帝又從這個缺口逃跑了。

本來明明可以活捉元順帝,成就千古奇功,名留青史的,可是卻被徐達故意放走的。開平王常遇春終於憤怒了,質問徐達。

徐達卻不慌不忙地說道:“元朝末代皇帝雖然只不過一介夷狄(當時對少數民族的一種蔑稱),但是怎麼說他也曾是我們的皇帝,還管理中原大地那麼久,是個合法的統治者。如果真的被我們逮住了,你讓我們的皇帝朱元璋如何處理他呢?對於這個前任皇帝,是要封一塊土地給他,還是要把他殺了才能高枕無憂呢?我覺得嘛,兩種選擇都不好,還不如把他放了,別讓我們皇帝為難。”

常遇春聞言後,不太認同徐達的做法,心中有些怨氣,班師回朝後向朱元璋打了小報告,說徐達故意放走了元順帝。

朱元璋得知後,只是點點頭,並沒有怪罪徐達。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大將軍達之蹙元帝於開平也,缺其圍一角,使逸去。常開平怒亡大功。大將軍言:“是雖夷狄,然嘗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開平且未然。及歸報,上亦不罪。

明朝馮夢龍的《智囊·上智部》

據說徐達在北伐之前,關於如何處理元順帝的問題上曾經跟朱元璋有過密切的交流。史書上曾記載,有一次,朱元璋在汴梁的時候,徐達曾秘密向朱元璋請示:如果元順帝逃跑,要不要乘勝追擊,將其擒獲?朱元璋回答他說只要將元順帝趕到塞外就行了。

在封建社會,雖然元朝是朱元璋率領群雄推翻的對象,但是對於元順帝,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徐達還是把他當成“君”的,畢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君臣觀念還是很重的。

倘若元順帝被擒獲,朱元璋與他相見確實尷尬萬分,殺,不是,不殺,也不是,既然如此,倒不如不見。

其實在元朝政府那裡,元順帝被稱為“元惠宗”。朱元璋命徐達等人多次北伐,元順帝多次棄城而去,史書上說他是“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因此封他為“順帝”,或許這才是最好的結局。


清風明月話歷史

元順帝的逃脫,一直是個謎。早在公元1368年的7月,徐達北伐的大軍達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國都也就一兩天的路程了。然而,弔詭的是,北伐軍事統領徐達偏偏在通州什麼也不幹,待了7天。7天時間,對於元順帝逃跑而言,已經夠用的了,元順帝似乎明白對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開健德門,跑了。然後,徐達的大軍才姍姍來遲,這是第一回。第二回發生在不久之後的開平,開平是今天內蒙的正藍旗閃電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達的軍隊懶洋洋地來了,大明王朝的軍隊兵臨城下,看樣子應該是甕中捉鱉,徐達卻將包圍圈故意漏一個口子。元順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這是第二回。開平王常遇春憤怒了,因為白白丟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勞,徐達卻不慌不忙地解釋他的動機:“元朝末代皇帝雖然只不過一介夷狄 ,但好歹也曾經是我們的皇上,管理中原那麼久,是合法的統治者,怎麼也要給點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們的老大朱元璋該怎麼處理他呢?對於這個前任皇帝,難道封一塊地盤給他?還是把他殺了才甘心?我覺得兩者都不好,還不如把他放了最好。”常遇春很不認同徐達的做法,班師回朝後向朱元璋打了小報告,朱元璋卻沒有怪罪徐達。由此可見,朱元璋和徐達在處理元順帝的問題上,是有默契的。有專家考證徐達可能沒有參加過開平追擊戰,但《明史》確實記載了君臣二人關於元順帝去向問題做過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時候,徐達曾秘密向朱元璋請示:元順帝若逃跑,要不要乘勝追擊?朱元璋回答說:把他趕到塞外就行了。《元史》裡也有證據,“元順帝本紀”裡就交代:朱元璋鑑於元順帝棄城而去的合作態度,認為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勉強算是實現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鑑於此,因此封其為“順帝”。而在元朝那邊,元順帝被稱為“元惠宗”。明太祖朱元璋和徐達的這點心眼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正確的,在封建社會,君臣觀念很重,雖然元朝是起義軍推翻的對象,但對於元順帝本人,大家還是把他當成“君”。


左右手倒影

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徐達一生中只有一次接近捕捉到元順帝,就是洪武元年(1368)夏天的大都之戰。

當年閏七月二十八日,徐達率領北伐主力軍攻佔大都以東的通州城,距大都僅有四十里路。當天半夜,元順帝就帶著自己的后妃、太子從城北的健德門溜走了。但徐達並沒有馬上進兵大都,直到四天後才進軍。這是為什麼呢?

根據明軍老兵俞本的《紀事錄》所載,徐達攻克通州後,令各衛軍隊“立柵挑塹以待戰”,建立營寨、開挖壕溝作為戰鬥的依託,顯然是認為元軍還會主動進攻。

同時,徐達派出偵察兵,一直偵查到大都城下,都沒有碰到元軍,城上也沒有豎起守軍的旗幟。明軍判斷,這可能是元軍設置了伏兵。

不過,從後來的情況看,大概並沒有什麼伏兵。八月二日,明軍兵分三路進攻大都,明軍從齊化門(今朝陽門)外填平壕溝、爬城而上,打開了城門,當天就順利攻佔了大都。

(徐達像,清人顧見龍繪,《紫禁城》雜誌刊)


發現元順帝已經逃走,次日,徐達派出了追擊部隊。《明太祖實錄》說法較為委婉,作:“仍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顧時將兵偵邏古北諸隘口。”但《紀事錄》則說徐達派薛顯、傅友德等人“領鳳翔等五衛步軍三萬,出虎北口,追元君。”當時北元方面的記載《北巡私記》也有薛顯出古北口、元朝古北口守將敗逃的記錄,可知確有此事。

但明軍並沒有追上元順帝。元順帝的逃跑路線是先向西北出居庸關,之後偏離皇帝平時前往上都的路線,向西一直繞到中都(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然後再折向東北方去上都。而明軍情報沒有做好,向東北出古北口,一開始方向就搞錯了,初八日追到興州(今承德市西部)回軍,路上倒是截獲了一大批迴回商人的牲口。追擊部隊回到北平之後向徐達報告,徐達大怒,令傅友德換路追襲,但元順帝已經跑遠了,而明軍也必須先應付背後擴廓帖木兒的軍隊,不能繼續遠征塞外了。明史學者李新峰認為,《太祖實錄》所說的“偵邏”只是掩飾無功之詞,應該是可信的。

此後兩年間,徐達主要活躍在西北方向的戰場上,無論是洪武二年的常遇春、李文忠攻佔上都開平,還是洪武三年李文忠襲取應昌,徐達都沒有親自統帥。而元順帝就死於應昌陷落前夕。

明軍之所以沒有擒獲元順帝,先是因為徐達用兵謹慎,希望吸引元軍主動進攻,導致元順帝有了好幾天的時間先行逃跑;後來是情報沒有做好,追擊錯了方向。但要說什麼“故意放跑元順帝”,那絕對是冤枉徐達的。徐達並不是一個人指揮北伐大軍,如果他敢耍什麼花樣,軍中的副將軍常遇春、大將薛顯、傅友德等人都是宿將,很容易被發現的。


溫長卿

朱元璋是元朝忠犬,最愛打的是起義軍,早年就和元軍眉來眼去一起夾擊張士誠。韓林兒和劉福通都死在朱元璋手裡。在推翻元朝後,中原漢人們歡欣鼓舞,紛紛要求朱元璋清算元朝統治者的罪惡,這其中就有個被俘虜的元朝皇子,但朱元璋卻拒絕了大臣們的舉行“獻俘”典禮的要求,理由是“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在進軍元大都剿滅元朝殘餘勢力時,他更是要求屬下“元之宗戚,鹹俾保全”。對於俘獲的元室宗親,他一概封很高的爵位,並要求大臣們繼續對他們行禮如儀。對於滅元功勳將領是朱元璋是屠刀高舉,只有湯和逃過一劫,藍玉被剝皮填草,誅連達數萬人,傅友德殺了二子提著人頭去質問朱元璋滿意了沒有,問完自刎而死,全家被流放雲南。基本參加追討北元的將士,沒死在戰場和惡劣的環境上卻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朱元璋在講述自己不得已參加起義軍時還鄭重說道:“朕本元民,天下之亂,實非朕始。”他還反覆強調自己“取天下於群雄,不在元氏之手”。為了表明他的民族態度朱元璋還敕諭邊將說:“元運既終,天命歸我中華,凡其遺民,皆吾赤子。”

朱元璋曾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相信說這句話的時候他一定抱著感恩的心態說的。

假如這話還不足以證明的話,那麼我們再來看更有力的一句——“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

如果這話還不足令人採信的話,再來看《明太祖實錄》裡更清楚的朱元璋對元朝的評價:“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元朝的民生在朱元璋看來是很不錯的。他還曾再次強調說:“如予父母生於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血色的蒼穹

元順帝是個昏君,殺了元順帝,蒙古王爺就少了皇帝的瞎指揮。那些王爺個個能征善戰,徐達明軍肯定會敗。

元順帝多活幾年,蒙古王爺就多一份頭疼。這是頭一次。

第二次,元兵大潰敗,中原已失。

但草原還有蒙古勢力。殺了元順帝,草原會立新帝,而放走昏君,元順帝在中原長大,對草原陌生,還可以繼續穩定禍害蒙古。使草原陷入瞎指揮。

元順帝一死,草原就會興旺,而明軍北伐就更困難。

瞎指揮的皇帝,是難得的寶貝。一定要讓它充分發揮作用。

有元順帝在蒙古王爺們只有被明軍虐。

畢竟草原還有雄厚的實力。一個瞎指揮的“阿斗"才是諸葛亮和姜維們最大的魔咒。關外草原幾十萬的蒙古鐵騎一旦由蒙古王爺隨心所欲的指揮,明軍就完了。


AUTUYG

在歷代開國將領中徐達是我最佩服的一個,沉穩,剛毅,有勇,有謀,而且不張揚,深諳為將之道,竟出身於一個普通農民,有了他,出身論可以休矣。作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當之無愧。《剪勝野聞》的作者徐禎卿不知是否與他有否血緣關係,沒考證。但其記錄的這段野聞,明顯有彰顯徐達才智胸襟的味道,原文不引述,有興趣可在網上搜一下。


null108161361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漢族,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東北)人,農家出身。

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死後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

元順帝的逃脫,一直是個謎。

早在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達北伐的大軍達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國都也就一兩天的路程了。然而,弔詭的是,北伐軍事統領徐達偏偏在通州什麼也不幹,待了七天。

七天時間,對於元順帝逃跑而言,已經夠用的了,元順帝似乎明白對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開健德門,跑了。然後,徐達的大軍才姍姍來遲,這是第一回。

第二回發生在不久之後的開平,開平是今天內蒙的正藍旗閃電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達的軍隊懶洋洋地來了,大明王朝的軍隊兵臨城下,看樣子應該是甕中捉鱉,徐達卻將包圍圈故意漏一個口子。元順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這是第二回

朱元璋與元順帝不如不見

開平王常遇春憤怒了,因為白白丟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勞,徐達卻不慌不忙地解釋他的動機:“元朝末代皇帝雖然只不過一介夷狄(這是當時對少數民族的蔑稱,是歷史的侷限性),但好歹也曾經是我們的皇上,管理中原那麼久,是合法的統治者,怎麼也要給點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們的老大朱元璋該怎麼處理他呢?對於這個前任皇帝,難道封一塊地盤給他?還是把他殺了才甘心?我覺得兩者都不好,還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常遇春很不認同徐達的做法,班師回朝後向朱元璋打了小報告,朱元璋卻沒有怪罪徐達。

由此可見,朱元璋和徐達在處理元順帝的問題上,是有默契的。有專家考證徐達可能沒有參加過開平追擊戰,但《明史》確實記載了君臣二人關於元順帝去向問題做過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時候,徐達曾秘密向朱元璋請示:元順帝若逃跑,要不要乘勝追擊?朱元璋回答說:把他趕到塞外就行了。

《元史》裡也有證據,“元順帝本紀”裡就交代:朱元璋鑑於元順帝棄城而去的合作態度,認為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勉強算是實現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鑑於此,因此封其為“順帝”。而在元朝那邊,元順帝被稱為“元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和徐達的這點心眼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正確的,在封建社會,君臣觀念很重,雖然元朝是起義軍推翻的對象,但對於元順帝本人,大家還是把他當成“君”。

例如隋煬帝是暴君,是被推翻的對象,但是當他被殺於揚州之後,造反的李淵、竇建德等人都痛哭流涕為隋煬帝披麻戴孝;再如崇禎皇帝,是李自成推翻的對象,但李自成進北京後還是厚葬了自殺的崇禎。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向天下宣揚君臣的理念。而且元順帝這個皇帝當得還不算賴,他恢復科舉,減輕賦稅,成績還拿得出手。

鑑於這個大背景,如果元順帝被擒獲了,朱元璋和這個前朝的老大該怎麼相處呢?怎麼相處都是尷尬,所以說還是不如不見。這是封建社會的特有現象。


金山萬丈

總得來說兩方面原因,其一徐達是不是故意放走元順帝,有人就根據徐達在7.27攻克通州,一直到8.2才包圍元大都,這中間的7天為何徐達會按兵不動,而不是全力進攻元大都他們只說徐達為何不提此時的元順帝在幹什麼呢?因為這和他們強調的互相矛盾。

在7.26時元順帝已經做好了逃跑的準備,他在這一天已經把太廟的排位收拾好,準備一有問題就逃跑,27日元順帝預感不妙,下詔讓帖木兒不花監國,這一天徐達攻破通州,消息傳來,元順帝收拾妥當28日逃跑,而從通州到京城徐達大軍還需一兩日才能到達,並且剛攻破通州,難道不需要休整麼?大軍不同於信使,所以就算徐達馬不停蹄的往元大都趕,元順帝也已經逃跑了,既然如此,徐達這時只能把這種情況彙報給朱元璋。

而後經過休整,徐達帶領大軍在8.2攻破元大都。

其二原因就在於朱元璋了,朱元璋為了證明自己是順應天命,只能把元順帝趕跑而不是殺害,不然就會揹負一個弒君的罪名,皇位會得之不正。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個問題問的好。初中的時候看三國演義赤壁之戰諸葛亮打曹操就是圍住三面留一邊讓敵人逃跑,然後追擊。一直不理解,隨著見識增長才能窺見一斑,這是很高明的戰術,四面包圍,敵人陷入絕境要麼投降要麼狗急跳牆,敵人真的背水一戰要問諸葛亮真的準備好了嗎?以赤壁之戰劉備的實力真的跟戰敗的曹操決戰恐怕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划算,反而不把對手逼入絕境通過反覆幾次消磨敵人死的死,散的散所剩無幾就可以決一死戰了,那麼大的動作殺招還不是華容道!徐達堵元順帝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天下未穩,把元順帝逼入死角,自損的事確實得不償失,再者瘦死駱駝也是駱駝,幾大汗國還在殺死元順帝有百害而無一利。


今天103722751

徐達盡力了,元順帝順的一批,打了他跑,還沒打也要跑,徐達還沒到大都(北京),元順帝跑到了上都(開平),還沒到上都,他又跑到應昌,最後病死在應昌。

注:順,這個諡號就是朱元璋給他的,朱元璋也有點黑色幽默,覺得他放棄大都是順應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