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習俗是百歲老人過世,孝家可以帶紅孝,當喜事辦?

瘋狂爆料

為什麼有的習俗是百歲老人過世,孝家可以帶紅孝,當喜事辦?

可能是各地方的風俗習慣不一樣吧,家中有百年老人是一種驕傲,老人在世之時國家每月有補貼,逝世之後還有安葬費補貼,這是他們家族中的榮耀了,家有高壽之人,下必定兒孫滿堂,再加上民間百歲老人去世,一般被稱之為"世紀老人",是屬於一種自然死亡現象,所以按他們本地的鄉俗習慣,去世老人的兒孫也用不著那麼悲傷了,穿上紅孝預示著子子孫孫紅運罩頭,福壽安康吧。


在七星老農家鄉,百歲老人去世之後,子孫們就沒有穿紅孝一說了,還是老規矩,子孫們必須披麻戴孝才行,只不過看過去好象孝家人沒有了那麼多的悲傷之情了,大家輪流守靈,前來悼念之人非常之多,大家都帶上孫子,想沾沾去世老人的靈氣,希望老人去世之靈,能保佑家人健康長壽了。

在七星老農家鄉,如果有年輕人,或者70歲以下的老人因病去世,那大家前去悼念一般選在白天,晚上去怕沾了死者晦氣,他們認為早死之人魂魄一定會尋親人,找個伴兒去陰間地府,所以短命之人的喪事就沒有百歲老人那麼熱鬧,那麼多人捧場了。

家有百歲老人去世,是我們做兒孫們的一種驕傲,說明我們兒孫們有著去世前輩們的長壽基因,與養生秘訣,值得大家傳承與發揚,願全天下的同胞兄弟姐妹們,都健康長壽,幸福萬年長!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為什麼習俗,百歲老人過世。孝家可以帶紅孝,當喜事辦?這樣合理麼?

在農村,百歲老人過世,孝家不僅不悲傷,反而當作喜事來操辦,孝子孝孫,親戚朋友都帶紅喜。這在農村是受古代傳統文化影響,認為百歲老人能活到百歲,是不容易的事,是子孫精心瞻養孝敬老人的結果,是祖宗積德的具體體現,是老人自身一生善良仁慈,修身養德的結果。老人的存在,是家族的榮耀,是子孫後代的光榮。在農村,古老先民為了弘揚這一精神,而形成了這一民俗文化。這一習俗是文明的,是有積極意義的,是與當今農村精神文明建議是一致的。我們應該保留這個傳統習俗,要傳承和弘揚光大,能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增添活力。


有人說,這是新社會人們破除封建迷信的結果,是新思想新時尚的表現,是農民移風易俗扭轉不良風俗的創新。其實是錯誤的認識。懂得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就知道,百歲老人過世當作喜事來辦,是不足為奇的,在古代就非常盛行。大家知道,在古代社會,科學不是很發達,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能生活百歲是非常困難的,是非常少見而已。古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何況百歲高齡呢!古代人稱百歲老人過世叫做"壽終正寢"。老人百歲過世是一種榮耀,孝家用來彰顯孝道的一種方式。



旭日東昇付先

為什麼有的習俗是百歲老人過世,孝家可以帶紅孝,當喜事辦?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風俗習慣,這不是那個地方的習俗,基本都是這個習俗。

作為農村一個老農,為什麼會這樣說,人們在過去都有這樣的傳說,人過七十古來稀,過七十歲以後的老人去世了,在葬禮上都稱為紅白喜事。隨說是紅白喜事,但是穿的都是白孝服呀,為什麼他們這一家穿紅孝服。那和迎親有什麼不同。我只能說你對農村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不相他們回答的那麼簡單,去世的人超過百歲後,子孫們就應該穿紅孝衣。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這樣回答你,穿紅孝衣最少是四世同堂到五世同堂的家庭,最少是曾孫輩以下的輩份穿紅孝衣。也就是孫子的兒子到孫子輩,才能穿紅孝衣。希望朋友們要記住這些老傳統呀,到時候別鬧笑話呀。


農村農民話三農

誠邀回答,我們當地也有老人過世時候帶紅孝這一現象,但不是僅僅限於百歲老人,在我們這帶紅孝和年齡是沒有關係的,是按照輩分來區分孝帽子的顏色。


我國一般要是能夠四世同堂就已經算是很完美的家庭了,人的繁衍跟隨這老一輩人的年齡增長,四輩人大約需要老人在八十左右,現在結婚年齡普遍增長,生育自然也就比較晚,現在見到五輩人的家庭少之又少,見到五輩人的老人,沒有百歲也基本上相差無幾。


我們這是三代人都是戴白孝,即兒子、孫子輩都是白色的孝帽、孝衣,四輩人即重孫子戴黃色孝,這也是很標配的四世同堂,戴黃色的有時候比戴白色的年齡還要大,在農村,小叔叔,大侄子,一點也不稀罕,這也有鬧笑話的,都是孩提年紀,打鬧要換孝帽子戴,孩子不懂啊,以為黃色的少,就是好的意思,不知道這差著輩分呢。


五輩人,這個就比較少見了,也是如題的紅孝,五輩也是玄孫,就要戴紅孝了。家族真的延續到了五輩人,首先這個家族人脈很旺,老人也很長壽,所以一般沒有過百也大都差不多快過百的年紀。


以前的人壽命沒有現代人壽命長,原來年紀不算老的要用黑棺材,到六十多左右才用紅色棺材,壽命的延長,現在基本上用黑棺材的已經沒有了,原來老人活到八十很少,都要按照喜事、喜喪來辦,現在隨著人的年齡增長,喜喪,四輩人都已經習以為常。


紅孝,代表著輩分的大小,和對於長壽之人喜喪的緬懷之情。


棒奔霸

人活到耄耋年紀就被稱之為高壽,七老八十就知足夠本,活過百歲的老人很稀罕,是高壽之中的大壽,少之有少。

百歲老人過世,孝家當喜喪操辦,帶紅孝張揚,顯示逝者家家丁興旺,多子多福,長命百歲,四世甚至五世同堂,讓外人欽佩羨慕,人之常情,理所應該。

我參加過遠房親戚百歲去逝老人的喪事,孝子孝重重孫達百人,四班吹鼓手,大戲連唱兩天,上中晚各給設在村邊的逝者牌位換飯,戴孝隊伍浩浩蕩蕩,一片白色紅色的"海洋",幾乎全莊人都來弔唁,並參予治喪,十多桌流水席,場場吃飯的碗筷都被坐桌之鄉親們帶走,統稱為喜碗。

據說吃此碗盛的飯之人,沾光託壽,象逝者一樣,要過到百年長壽。


老夥計49547

百歲老人而過世,可以當喜事辦,畢竟有句老話說得好,人過七十古來稀,更何況有百歲高壽,能見到自己以下的四代,而如果老人的後輩兒(媳)孫(媳)有先他而過世的,那也不能算喜喪吧,只有老人的後輩下代全部健在並都能為老人送終,他(她)才會被認為是有福之人。

而百歲老人去世雖說是喜喪,但是在我們這裡,也不可能下輩都一式得披紅去戴孝,那豈不是亂了輩分亂了套,老人的喜喪事可以轟轟烈烈地辦,至於喪服,兒、孫輩戴白孝、曾孫輩方可戴紅孝,至於玄孫輩只能戴綠孝,這個喪服的穿戴劃分是毫不含糊的!


和風細雨言

大家好,我是堪與。

百歲老人去世戴紅孝,當喜事辦,合理嗎?我的答案是:合理。

我們這地方有可俗語:紅白喜事。這四個字中間,突出了一個“喜”字。逝者只要年過花甲,便可稱“老大人”“老孺人”。六十歲以下的逝者不稱“老”。

雖然家有一老便是寶,但老人們會常常自嘲“七十三,八十四,還不死,沒意思。”一個百歲老人,孝子賢孫一大群,證明是一個有福之人。有福之人,在有生之年,得到了兒孫的精心照料和擁戴,彼此沒有什麼憾缺。

特別之人,應給特百的禮!當百歲老人去世後,要戴紅孝。紅色代表喜慶,歡送老人投胎轉世。


堪與

這是因為延續了古代的傳統。古人認為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也就是說六十歲,七十歲都很難達到更何況百歲。六十花甲子就是:我們知道六十年為一甲子年即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數相配整好六十年輪一輪稱為六十甲子年(用這種辦法紀年)。人到了六十歲由於衰老原因指甲也會變白為花狀(由於醫療條件所限),人到六十花甲的甲正好與天干的甲二甲相合很難遇到,為六十花甲子年(簡稱花甲)這也是六十歲稱花甲的由來。七十歲就更不用說了自古稀少(七十古稀的由來)。

人活到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都很難,更何況上百了,你說是不是可喜可賀。當然現在由於醫療條件和飲食條件的進步活到百歲是很容易的事了。

現在很多地方都把活到百歲值得慶賀的習俗延續下來了,死的時侯當然也非常值得慶賀。這也是紅白喜事的由來即掛白戴孝的白色死人喜事和結婚穿紅的紅喜事。(年輕人死可不叫喜事)。

其實老人死戴什麼顏色什麼款式的孝,按晚輩輩分的不同是有區別的,但主色調還是白所以稱為白色喜事。


超然智者

不請自來,衛龍來回答“為什麼有的習俗是百歲老人過世,孝家可以帶紅孝,當喜事辦?”這個問題。

我們這裡有一種說法叫:“紅白喜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男婚女嫁是喜事;活的年齡比較大高壽的老人壽終正寢了,也算是喜事,所以就有了紅白喜事這麼一說。

我們這裡有一種習俗,就是當一個人活到了八九十歲,甚至快一百歲兒孫滿堂了,這種情況下,壽終正寢了的話,子女會把老人的後事當成喜事來操辦的。至於穿戴孝服問題,兒女輩、孫子女輩都穿戴的是白色孝服。但是到了曾孫這一輩,穿戴的就是紅色的孝服了,這個於年齡大小沒有關係,於輩份的高低有關。穿戴紅色孝服的人越多,也就表示著孝家的人丁越興旺,多子多福,是讓人羨慕的,沒有什麼不合適的。

希望衛龍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歡迎批評指正,點評必復。


衛農老頭

為什麼有的習俗是百歲老人過世,孝家可以帶紅孝,當喜事辦?

婚喪之俗,各地有異。而喜喪之俗,流傳廣矣。當然,喜喪也有做法的區別,現以我們這裡的做法,為各位看官試道其詳。

第一,考終命,五福之一。

考終命,是《尚書•洪範》中“五福”的第五福。即盡享天年,長壽而亡。各位看官想一想:老人沒病沒災,健康走完人生旅程,沒受疾病之苦,沒受天災人禍,是不是特順?是不是特有福?所以,雖然人去世了(這是天道,是自然規律),依然哀中有喜。

第二,以示人丁興旺,最小的小輩帶紅孝。

有的地方是全帶紅孝,我們這裡是最小的小輩帶紅孝。就是不穿白色的孝服,也不帶黑色的黑紗,反其意,穿紅。為何?也是表示悲中有喜。為何是小輩,意在表明:老人子孫眾多,人丁興旺,多世同堂,而這是不是喜事?故小輩帶紅。個別的還要壓紅色墳頭紙,如同家裡有人結婚上墳一樣。

第三,前人樸素質樸的生死觀。

人人不可能像莊子那樣,面對愛妻死亡,豁達得鼓盆而歌,但前人明白:生老病死,是不可撼動的自然規律,人幼而夭是悲劇,少年喪父是悲奴,中年喪妻是悲劇,老年喪子是悲劇,病啊,災啊,時時威脅人的生命存在,能安然百歲,哪怕窮愁潦倒,也是喜事了。這樣的人,長壽而亡,亦不悲,實可喜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