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据英国天空新闻等多家媒体3月14日消息,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提起霍金,你可能会想到《时间简史》,想到他那些难懂的理论,想到你曾援引很多次的“励志”故事。

关于他,你还应该知道些别的……

关于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

2016年他开通了微博,引起轰动,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霍金教授非常nice地为中国朋友们提供了中英双语版本。他的微博简介是,“本微博由霍金团队以及社交媒体公司Stradella Road共同管理维护,落款SH的内容均来自于霍金教授本人。”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霍金于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摩羯座的天才好像很多的说)。霍金是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研究主任,也是剑桥理论宇宙学中心的创办人,还曾担任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他的著作《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轰动世界。霍金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有两个妹妹和一个领养的弟弟,父母亲都曾就读牛津大学,全家都是知识分子,生活简朴,日常生活无法更和谐,吃饭时安安静静各捧各书。看人家这学习境界,算了,我还是好好吃饭吧。

学术与事业

学业启蒙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如今世界无敌的霍金曾经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中小学时期的霍金没有傲人成绩却有突出的聪明才智,同学们称他为“爱因斯坦”。霍金的启蒙学校是Byron House School拜伦贵族学校,不过貌似霍金本人对于这所学校的“进步教学法”颇有微词,因为木有好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亲,你已经很厉害了好么)。

8岁时霍金转学到St Albans High School for Girls圣奥尔本斯女子学校,在当时的年代,年纪小的男孩可以在其中一间社堂(House)上学,之后呢他又转学到Radlett School拉德雷特公校读了一年,1952年9月进了St Albans School圣奥尔本斯公校。霍金的父母十分重视教育。父亲希望霍金可以考进广受好评的Westminster School西敏公学,但是13岁的霍金在奖学金考试当天生病了,没有奖学金也没有助学金,父母无法负担昂贵的学费,所以霍金留在了St Albans School。

大学时期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霍金傲人的天资让他与众不同。刚进大学时霍金觉得无聊寂寞,他的年纪比其他同学小,却觉得大学的功课“荒谬的简单”。大二大三的时候,霍金变得活泼幽默,人气飙增,对古典音乐和科幻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大变身很大部分是因为参加了学院的划艇会。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多参加社团活动,别让自己活生生变成个书呆子。

虽然霍金的大学三年没有成为学霸,但他的计划非常明确,就是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读宇宙学Cosmology。最终他也成功以一等荣誉学位进了剑桥大学。可惜天妒英才,霍金21岁的时候被诊断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俗称渐冻症,预测只能活2年。然而医生对霍金的预言就像2012世界末日一样没有发生,或者说,生命为他创造了奇迹,时至今日,霍金依然开心快乐地活着。

霍金在剑桥大学开始研究生课程时,物理学界对于宇宙的创造有两大争论:大爆炸理论和稳恒态理论。霍金受到罗杰·潘洛斯Roger Penrose的黑洞中心时空奇点原理的启发,把同样的想法应用在整个宇宙,并在1965年撰写了相关的论文。霍金在1966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起点与时空几何》(Singularities and Geometry of Space-Time)与潘洛斯的论文共同赢得了当年威望极高的亚当斯奖。

工作与事业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1975年,霍金返回剑桥大学担任大学教授,当时的霍金已大有名气,常常接受媒体的采访,他在宇宙学的成就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赞扬,发布的论文和研究也受到了高度关注,卓越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了无数奖章。在1977年他荣升为引力物理学讲座教授,又在1980年成为第17位卢卡斯教授Lucasian Professor,这是剑桥大学授予物理学者的最高荣誉职位。霍金任职至2009年,退休后担任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研究主任。

霍金在1988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宇宙奥秘的科普书《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迅速登上美国和英国的畅销书榜,已经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售出了一千余万本。委媛也买了哦,不过好像只起到了装饰作用……2001年霍金撰写了续篇《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讲述《时间简史》后的研究结果,这本书获得了2002年的皇家自然社会科学书籍奖,也让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众所周知。除此之外,霍金与女儿露西还共同撰写了乔治探险宇宙系列儿童故事书“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George’s Cosmic Treasure Hunt”、“George and the Big Bang”和“George and the Unbreakable Code”,Amazon都有卖,虽然童书是给小朋友阅读的,但是感兴趣的大朋友也可以买来看看哦。

生活与婚姻

爱情婚姻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1963年的新年派对,霍金遇到了朋友的妹妹简·怀尔德Jane Wilde,当时霍金正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渐冻症的症状也逐渐出现,但是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他们在1964年十月订婚,1965年7月14日结婚。后来霍金说,订婚给了他生存的意义——“Something to live for”。所以男生们,对你的兄弟好一点,说不定他的妹妹就是你未来孩子的妈。

霍金和简有三个孩子,大儿子Robert在1967年出生,女儿Lucy在1970年出生,小儿子Timothy在1979年出生。由于霍金行动不便,简必须承担全家大小事,也让霍金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物理。但可想而知,简一个人照顾一个大家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家在电影《万物理论》里面也可以看到)。1975年霍金从加州回到剑桥,有了学生助手的帮助,简的负担大大减轻,她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比如唱歌。1977年12月简在教堂的诗歌班认识了管风琴演奏家强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随后琼斯和霍金一家越走越近。1980年中期,琼斯和简产生对彼此产生了好感,据简所说,霍金接受了这个状况,但简和琼斯决定不能让家庭破碎,于是保持了很长时间的柏拉图关系。

霍金的病情慢慢恶化,需要护士24小时轮班护理,其中一个护士便是霍金随后的第二任妻子Elaine Mason。那时霍金和简的婚姻已经紧张了很多年,必不可少的护士和助手不可避免地打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霍金明星般的地位对家人和同事来说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一次采访中,简描述道,她的角色只是简单地告诉霍金他不是上帝——“simply to tell him that he’s not God”。除此之外,霍金对信仰的看法与简的基督教信仰也有明显的差异。

霍金和简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容易,到后来也更加艰难,可惜他们无法“且行且珍惜”。在1980年晚期,霍金与护士伊莲·梅森Elaine Mason关系渐渐亲密,1990年2月霍金离开了家庭,1995年春天与简离婚,同年9月与伊莲结婚,并宣称与自己爱的女人结婚很愉快。1999年,简发表了回忆录《移动星星的音乐》(Music to Move the Starts),描述了她与霍金婚姻的点滴和后来的破裂,引起了媒体的轰动,许多读者认为简是个谨慎诚实且中立的作家。霍金对这本书没有公开评论,只说他不阅读关于自己的传记。

在霍金的第二次婚姻后,他的家人和朋友觉得被霍金排斥在外,他们越来越担心他会被虐待,随后警方介入调查。但由于霍金拒绝控告,案件只好终结。在2006年,霍金和伊莲平静地离婚,之后霍金与简合好,重新与孩子和孙子生活。在后来这段快乐的时期,简将《移动星星的音乐》重新修订,改名为《遨游至天涯海角》(Travelling to Infinity: My Life with Stephen)。据说这本书删除了很多不堪的叙述,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期盼。电影《万物理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就是改编自这本书。

很难说霍金的爱情故事是否算是美好的结局,家庭生活的苦甜辛酸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电影在伦敦Leicester Square Odeon首映时,霍金与简也有出席。不知道看着他们人生的过往,心里又是怎样一番体验。

业余生活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虽然霍金现已全身瘫痪,需要用语音合成器与人对话,他仍然积极地丰富自己的人生,我们大科学家的业余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霍金可以作为一位楷模,他常常发表演讲、参与募款活动,并且与11位杰出人士一同签署了第三个千禧年残障宪章Charter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on Disability,呼吁政府设定预防残障措施以及保障残疾人士的权利。2007年,霍金为了激起人们对太空飞行的兴趣以及展现残疾人士的潜能,参与了零引力飞行,亲身体验了零引力的感觉,我们可以看上图,就是展示了这次零引力体验。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霍金的自传纪录片《霍金》在2013年发布,在这部影片中,霍金亲自讲述了他的童年、他与疾病的抗争和他成为一位著名科学家的历程。霍金在演艺圈也是小有成就的,他在《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和《星际大战:下一代》(Star Trek:The Next Generarion)中都有出演(真的是本色出演啊),在《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还为卡通霍金配音。他还是科学家中的歌唱家,早在1994年,就在摇滚乐团Pink Floyd的歌“Keep Talking”中献声,去年与Pink Floyd再度合作歌曲“Talkin Hawkin”。如此全能的科学家可是千年等一回啊!

还记得火爆一时的冰桶挑战Ice Bucket Challenge吗?霍金接受了挑战,但由于他在2013年患过肺炎,医生建议他不应过度考验身体的适应力,他的三个孩子自愿代替他完成挑战。

霍金是世界历史上不可缺少且独一无二的大人物,他对宇宙的研究虽然多数人都没有真正明白,但他始终尝试不同的方式融入群众,向世界展示各种各样的自己——科学界严谨天才的霍金、公益界积极热心的霍金、演艺界才华横溢的霍金。霍金的生平事迹是一本厚重却有趣的教科书,疾病使他顽强却也让他逃避过,成就使他上进却也让他自负过,爱情使他坚定却也让他质疑过。历史匆匆走过留下不朽的痕迹,回顾他过往的成就与人生,更令人期待霍金老爷将为这个世界留下怎样的精彩与未知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霍金,被誉为“宇宙之王”,它认为:人类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影响就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于人工智能,他有以下十点深刻的思考:

1

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很多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就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它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如何避免风险,那么我们会把自己置于绝境。

如果有人设计计算机病毒,那么就有人设计不断自我完善、直到最终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其结果将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人工智能的真正风险不是它的恶意,而是它的能力。一个超智能的人工智能在完成目标方面非常出色,如果这些目标与我们的目标不一致,我们就会陷入困境。”

2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可以从短期、长期两方面来分别讨论。短期担忧——智能自主武器、隐私。

人工智能的全方位发展可能招致人类的灭亡。比如最大化使用智能性自主武器。

目前,世界上九个核大国可以控制大约一万四千个核武器,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将城市夷为平地,放射性废物会大面积污染农田,最可怕的危害是诱发核冬天,火和烟雾会导致全球的小冰河期。

这一结果使全球粮食体系崩塌,末日般动荡,很可能导致大部分人死亡。我们作为科学家,对核武器承担着特殊的责任。正是科学家发明了核武器,并发现它们的影响比最初预想的更加可怕。

除此之外就是隐私的担忧。由于人工智能逐渐开始解读大量监控数据,于是人类在机器人面前将变的一丝不挂,你喜欢什么样的美食和女人?内心在想什么?等等,这些都会被机器人洞察的一览无余。

3

长期担忧——人工智能系统失控的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遵循的一个逻辑是,“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这一天很快会到来。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出自我意志,一个与我们冲突的意志。

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但事实就是:聪明的机器将能够代替人类正在从事的工作,并迅速地消灭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这将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4

在过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长率是指数级的,目前这一数值约为1.9%。 这听起来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着,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会翻一番。 2022年,我将庆祝自己80岁的生日,而在我人生的这段历程中,世界人口比我出生时膨胀了四倍。

这样的指数增长不能持续到下个千年。到2600年,世界将拥挤得 “摩肩擦踵”,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这是岌岌可危的。

我相信我们可以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人类作为独立的物种,已经存在了大约二百万年。我们的文明始于约一万年前,其发展一直在稳步加速。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

5

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情况就如同1492年前的欧洲。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坚信,哥伦布的探险注定是徒劳无功。 然而,新世界的发现,对旧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那些被剥夺权利地位、走投无路的人来说,新世界成为了他们的乌托邦。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将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我们是否还有未来。它不会解决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的空间,而不是拘泥眼下。

6

当我们进入太空时,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会找到外星生命,还是发现我们终将在宇宙中踽踽独行?我们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长的进化后,实现了与地球资源的高度契合。

因此,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去年,我们推出了长期研发计划——“突破摄星”,目标是让星际旅行变成现实。“突破摄星”是人类初步迈向外太空的真正机会,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这项创新背后的想法,是以光束来驱动纳米飞行器的前进。这样产生的速度虽然不及光速,但也能达到其五分之一,约合每小时1亿英里。这样的系统可以在一小时内抵达火星,几天内到达冥王星,一周内就可以追上并超过旅行者号探测器,并在仅二十年后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

再见,霍金先生!时间永留简史

7

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避免危险。我相信我们团结在一起,来呼吁国际条约的支持或者签署呈交给各国政府的公开信,科技领袖和科学家正极尽所能避免不可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

所以,监管和立法在AI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

8

通过达尔文式的演化过程,侵略性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然而,如今的技术发展已经加快到了某种程度,使这种侵略性可能会以核战争或生物战争的形式毁灭人类。我们需要用逻辑和理性来控制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你可能并不是一个讨厌蚂蚁的人,但也会无意中踩死蚂蚁,而如果你负责一个水力发电的绿色能源项目,项目所在的区域内也可能会有许多蚂蚁巢穴被水淹没,对蚂蚁来说就非常不幸。我们要避免人类处于这些蚂蚁的境地。

9

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我们自身的弱点,即贪婪和愚蠢。(这些人性的基本属性,将使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境况将变的更加糟糕,因为当机器被设定程序后就知道适可而止,知道就流勇退,但是人类很难,除非是那些极高修为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弱点,但是机器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回避这些弱点)

10

我们还应该扮演一个角色,确保下一代不仅仅有机会还要有决心,在早期阶段充分参与科学研究,以便他们继续发挥潜力,帮助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