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東莞要如何定位與突圍?

常青

東莞位於珠三角核心區位位置,毗鄰香港、廣州和深圳,有著強大的製造能力、服務業和健全的產業鏈。在最新的規劃中,東莞的戰略定位是“

建設國際製造名城、珠三角創新創業基地”。

東莞可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機遇,緊緊依靠自身強大的現代製造業基礎,與區域內其他城市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製造業轉型

過去一年,東莞著力扶持以先進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發展,全力打造智能製造全生態鏈。2017年,東莞新增工業機器人3300臺(套),推動自動化、智能化改造項目近500個,全市工業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的發展態勢更加突顯。

承接廣深港產業轉移

東莞地理位置優越,區域內交通路網逐步完善,將使東莞更好地承接廣深港產業轉移,獲得人口、經濟、科技等資源。

將以濱海灣新區為平臺,加強與港澳及周邊城市的產業對接,藉助海洋經濟開發大力發展灣區經濟。

向創新型一線城市挺進

去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戰略,對標國標打造“中國硅谷”,並且明確廣州、深圳、東莞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東莞由此確立了向創新型一線城市挺進的戰略目標。

除了誕生了一個龐大的智能手機產業之外,東莞的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在崛起壯大。

東莞城市發展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從GDP、人口、房價一路飆升已經說明一切,也許在“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全新的格局中,東莞或將成為粵港澳乃至全國的大都市。

【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好內容等著您】


粵港澳大灣區

♥♥2017年4月,國家發改委制定印發了【2017年國家新區體制中創新工作重點】其中廣州【南沙新區】的工作要點為【粵港、澳】深度合作探索,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步伐。專業服務集聚區和港澳科技成果平臺化,建成人才合作交流示範區。引領區域開放合作模式,創新發展【動能轉換】。

♥♥2016年【珠江三角州地區】9市共吸收37.33萬高校畢業生,為新區建設充實【知識財富和力量】。提出四項合作戰略,即【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區合作;生態環保合作;協調機制建設。】

♥♥2015年各城市GDP為:【廣州1.81萬億】【香港1.79萬億】【深圳1.75萬億】【佛山80\n03億】【東莞6275億】【肇慶1970億】【惠州3140億】【中山3010億】【江門2240億】【珠海2024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將有力推動區域合作,有效提升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方針的實施,為本地區帶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賦於該地區新的歷史使命。♥【東莞如何定位與突圍?】





♥♥【東莞】廣東省地級市,是全國五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位於廣州東南,珠江東岸,南臨深圳,有【國際花園城市】的美譽。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為【廣東四小虎】之首。是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

♥♥【東莞】三國時期建郡,有著1700多年的郡縣史。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

♥♥【東莞】有港澳同胞約120萬人;海外橋胞約30萬人,是著名的橋胞之鄉。

♥♥【東莞】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新形勢的發展,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既為【東莞】帶來挑戰與壓力,同時又為【東莞】帶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定位】是應該的,制定強有力的發展規劃,面對挑戰,參與競爭,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糾正、彌補自己的不足,為新灣區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突圍】談不上,用詞稍顯不當。同屬【中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何【圍】有之。♥♥加油【東莞】!


louanhuamingyouyicun


戰略站位很重要。東莞是要傍大款、做半獨立的小三,還是要自我救贖、做完全獨立的自己,還是要直接賣給廣深、專做庭內小妾、專管一房?在這一點,東莞很痛苦,有一種命運不在自己手中的感覺。比如,我就認為深圳未來會兼併它,這裡就不討論了。

既然這樣,也別糾結、彷徨了。換個角度去站位,即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這是根本。不管是當小三、做自己,還為妾,還得自己有足夠強的能量與特色。這就是產業。內容為王嘛。

但中國說產業升級轉型十幾年了,收效仍小,未來十年必須突破,否則可能沒大好機會了。屆時,要不被印度、東南亞搶走部分機會,要不給美國新一輪製造業迴流所截殺,要不自己撐不住日益嚴峻的經濟壓力、硬著陸了。

突破談何容易?!我覺的:一是要深刻認知背景,二是要深刻轉變思路了。變,才有出路。

如何深刻認知背景?中國新一輪的開放、全球化,此一;粵港澳大灣區,此二。兩者可以理解為一回事。政府意圖把一帶一路、大灣區模式、雄安新區模式,可能作為未來10-20年新增長點,異常宏偉。目前屬於摸著石頭過河,實則暗流湧動。

二是深刻轉變思路。現在才算正題。斗膽提些個人感受。為什麼叫“斗膽”,因為咱不是專家。

1、必須確保製造業的地位,不但要確保,還要強化。製造業是中國未來全球化競爭的基礎,沒有基礎談創新都是扯蛋。所以騰籠換鳥,要辯證地看,不全對。因為日常的、基礎的製造業,就是經濟的支柱,更是中國的支柱,而且是少泡沫的良性支柱。像美國,沒有製造業,萬一金融垮了呢,或世界陷入動盪及戰爭時,所謂高科技、高享受的產品(許多屬於服務)屆時都不需要了呢?美國都有此威脅,就不用說歐洲了。當全球動盪,誰最穩定、最少受干擾,誰就是最大贏家及最後的領導者。美國一、二戰的崛起,不正是如此!

騰籠換鳥,趕出去的鳥,卻被恰逢新時代下的美國、東南亞人接下,我們沒玩好,他們卻可能“新人新花樣”,玩出新花樣了,我們就瞎眼了。所謂後起之秀嘛。東莞這麼多年,目前找到點升級轉型的感覺了,淘汰了部分高汙染低產能產業,這是好的。但新增的在哪?可能也就松山湖換了華為等屈指可數的鳥了。說白了,還是土地經濟,沒有真正升級轉型成功。

因此,騰了這麼久了,別隻顧騰了,趕緊在己有基礎上,自己換思路。怎麼換?關鍵是從人與文化下手!即如下:

2、把產業創新變為人文環境創新,人來了,產業就有了。

第一、引進更多大學!深圳沒有土地,東莞還有呀,估計現在的大學都渴望在深圳周邊創分校。

第二、政府創新機制,大投入、整合世界一流設計規劃團隊,進行部分廠區、村鎮改造,真正打造幾個有特色、有氛圍的、能吸引創新企業及年輕人的綜合創意區、特色產業區。把己有的存量房,做成增量點。之前為什麼做不好?因為還是房地產開發模式,或者不顧發展規律。創意區,不是在一個新地方蓋個特色房子就可以的,而一定是產業、科技、創新、居住、人文相結合,所以最好是在城鎮的中心區進行改造。你看,現在國內活躍的創意區,都是在市中心。

為此,如果東莞政府,能在幾個臨深重鎮,搞幾個廠區、村區改造,治安好了,街道乾淨了,景觀增加了,藝術裝逼多了,咖啡館藝術館進來了,但消費一定要惠民,房租要便宜,辦工場區租金不能太高,再加上大灣區下的交通協同,那麼,初創企業來了,受過高等教育的草根族、屌絲族也過來了,新的經濟增長及奇蹟就產生了。尤其是當深圳的草根族也願意穿梭其中的時候,新東莞就新生了。東莞最優異的條件:一是製造業,二是臨港深,三是外來人口活躍、夠拼。

我想說的,真正把人,作為產業發展的紐帶,這才是骨子裡的思路改變。你想發展什麼產業,就想想什麼樣的人文環境,可以把人引過來。包括氛圍、居住、補貼等。現在的共有產權租賃,也應該引入。

否則,所謂創意園、產業園模式,還是和以前一樣。但別忽視了,之前是企業個人自由發展,資源整合有它的不足;或者,是傳統的地產開發模式,根本不考慮真正的遠營,所以國內成功的產業運營商極少,天安算一個。

深圳目前已認識到這些問題,正在迅速推進以政府為主導、以產業及人文為基礎的舊改,而不是單一的推倒重建。東莞可以跟著老大學。

換種角度,東莞最核心的戰略,就是傍著港深圳,承接港莞,深莞同城!只是,不能坐等,而是要主動出擊,主動洗腦,並留意廣佛的衝擊。

當然,以上說的輕巧,做起很難,因為需要東莞政府層面的改革。本人難以表達清楚,剛好休息,不怕笑話,歡迎拍磚。

至於城市定位、產業規劃、濱海新區、政區改革等,很重要。但我依然堅定認為,人文上、骨子裡的思路改變,才是根本。突破的時間,可能只剩10年了,東莞雄起!


色驢哥

屹立在大灣區東岸中心區域的東莞,受益最多也最容易失去自我。在灣區一盤棋戰略下如何定位是由不得自己說了算,但如何突圍卻可以跟大家討論分享。



東莞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夾在二大一線城市廣深之間,全市不設區只有鎮,目前劃成一中心六大片區,分別是莞城老城中心、鄰深片區、松山湖片區、東北片區、石龍片區、濱海片區和水鄉片區。從房價的階梯式就可看出,臨深片區早已成深圳腹地,松山湖片區和東北片區也真正淪陷中。靠近廣州的山水片區不久也會被廣州吃掉。同時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輻射下,G94公路是最有可能成為波士頓128公路。地處G94公路兩邊的莞城中心區和石龍片區也必成走廊的腹地。東莞除了濱海片區外其餘的都將貢獻給走廊和廣深。



濱海片區如何在廣深夾擊下脫翼而出是最值得研究的,建議其它片區只做統籌規劃、賣地收錢收稅不幹事的甩手掌櫃,踢給廣深就完事,孤注一擲打造濱海片區。 濱海新區距離前海和珠江新城剛好都是50公里,處在廣深50公里輻射圈的外邊線,控制能力極弱。除廣深科技走廊外粵港澳大灣區還有一條走廊就是廣深CBD珍珠鏈,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從前海、空港CBD、濱海CBD、南沙、廣州南站、大學城、琶洲互聯網聚居區、直到珠江新城。濱海片區剛好處在南沙和深圳空港區之間的CBD珍珠鏈上。


那麼又如何才能在南沙未來自由港和深圳空港展會服務區中突破重圍?深圳機場是空港區的最大優勢也是最大障礙,障礙是制約了空港區的高度,預計在100米以內的限高,只有發展展會類服務類總部。這是上帝賦予東莞崛起的最好的時機,建議在長安打造150米限高以下的科技總部(OPPO、VIVO總部等),而在虎門打造500米以上的CBD總部。同10公里以外的南沙自由港隔海相望,往東讓深圳機場變成東莞的機場,再讓空港區展會區成了濱海區的腹地。等到這一天的來臨才是東莞真正雄起的那一天。


最後用通俗的話總結一下,東莞這個老爹在大灣區事件中即將消失離去,留下的莞城中心老孃和五個女兒(石龍片區、臨深片區、東北片區、水鄉片區、松山湖片區)及一個濱海片區兒子。天要下雨娘要嫁,由不得自己做主,老孃要改嫁。還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五朵金花都會成為廣深的女人。只有看這個濱海片區兒子能不能子承父業、突破重圍、重振東莞雄風。


鞅論財經

最務實的定位:

一、全力承接深圳、香港的產業轉移。深圳能夠發展這麼快,一方面是國家政策的支持,這一點可遇不可求,一方面是香港的經濟輻射,所謂輻射其實主要就是指香港將他的部分功能轉移到了深圳。但是承接深圳的產業轉移是可以自己努力的,東莞松山湖的華為基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二、提高政府執政能力,和服務能力和意識,加強城市規則的指定,主動培養市民的文明習慣,這一點深圳做的非常好(和北京上海並肩,廣州還不如深圳),所以很多民營企業得到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不能依靠國企,這和不能期待政策住持是一個道理,要自己努力才行。

三、提高城市人身安全治理,食品安全。現在各個城市都在爭奪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提議:加大城市收容所的建設,和再就業的技能培訓,儘量減少街道上的乞丐,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東莞的丐幫,拐賣人口摧毀殘廢博取同情,然後放街上乞討,謀取暴力,這讓人很沒安全感(深圳的人口眾多的地方,凌晨零點到四,五點經常能看到巡警)保護城市環境,綠化建設穩步推進,健康是未來社會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好的環境可以吸引人才和優秀的公司。提供相應的教育配套設施。

四、尋求差異化發展。廣州的教育文化國企多,深圳民企科技金融,東莞也應該有他自己的特點才能齊並發展,製造業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五、努力發展和挖掘自身的旅遊觀光資源。


蔣家任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東莞應該發揮其製造業中心優勢,將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作為主導產業來發展,謀取與深圳的合作,共建中國的硅谷。但需要注意的是,“華為從深圳遷出”反映出一個事實:勞動力和土地價格的上漲使得產業不得不轉移,這也是東莞吸引力低於惠州的主要原因。因此,東莞需要做的應該有兩點:其一,發揮其獨特的行政區劃優勢——以鎮為單位,靈活的調整行政區劃,比如:鎮域產業園區,以規避常見的行政區經濟問題;其二,立足市場化優勢,謀求與惠州的合作,共同承接深圳的產業轉移,同惠州形成產業分工協作關係。未來,深圳-東莞-惠州將有望成為全球科技創新與製造生產的產業鏈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尚未出臺,但可以預見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會在交通基礎設施、人員信息、經濟貿易聯繫上取得進一步發展,制度文化的融合也並非不可能。這將給東莞帶來更多發展紅利——廣闊的海外市場、國際先進技術和完善的法律制度。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應該注重法律制度的設計,尤其是城市間(尤其是產業同構的非核心城市)合作的進入、退出、監督、管理機制,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的共治共管條例。

未來的發展範圍將會從單一城市拓展到城市群、都市圈甚至灣區這樣的區域經濟系統,國家競爭力也不僅僅體現在城市競爭力上,而更側重於城市群和灣區的區域競爭力。這也預示著,區域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和一國格局的主要形態。對於中國而言,雄安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設立,將為我國南北地區提供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小李少白


臥牛齋主

東莞製造

要東莞智造

有完整的產業鏈,要升級,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