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顆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有多大?

總有大來

人類實際上已經找到了這顆小行星的蹤跡。

這顆小行星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小很多。

這顆小行星撞擊地點位於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外海位置,這個地點是一次石油鑽探中發現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隕石撞擊地點↑

根據撞擊對地表造成的傷害可以推測出來這顆小行星直徑有十公里。雖然十公里聽起來不是特別大,跟我們想象中的那種毀天滅地、有半個地球那麼大的小行星還是兩碼事的。而且當年撞擊的地表已經在時間的長河中被深深地掩埋在地表之下1000多米,只有通過區域異常的引力信號才可以看到當年撞擊造成的慘烈景象

↑當年的小行星坑已經深埋地下↑

↑根據撞擊造成的破壞反推隕石的大小↑

而根據這個隕石坑的大小,可以反過來推測當年小行星的大小還有碰撞產生的巨大破壞能量。

為什麼說科學家基本認定該小行星就是造成恐龍滅絕的那一顆呢?

  • 這一方面是根據年代推測,這顆小行星大約是在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而這個時間點剛好與恐龍的滅絕時間比較吻合。

  • 另一方面,這顆小行星的能量足以造成慘烈的災難——這樣的災難可以極大地改變地球的氣候、進而造成恐龍的滅絕。

  • 最後,另外一些較小的隕石坑也被證明與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年代差不多、有可能是當年那顆致命的小行星產生的碎片。

這顆直徑只有10公里的小行星到底釋放了多大的能量呢?

根據估計,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爆炸足足釋出高達4.2×10^23焦耳的能量,相當於100萬億噸黃色炸藥(10^14噸TNT當量)。而人類有史以來製造的最強大的爆炸物是前蘇聯的沙皇氫彈,但是即便是這顆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武器,其當量也只有5000萬噸——也就是說,當年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一瞬間,相當於200萬顆沙皇氫彈同時爆炸

實際上,當時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足有180公里寬,可見這顆小行星造成的破壞實在是相當可怕。

↑想象中的碰撞後的地表↑

歡迎評論、轉發和關注!


SilentTurbine

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確實存在,恐龍也是因此滅絕的。據現代地質學勘測,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近十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從而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撞擊點就在加勒比附近,直徑上百公里。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小行星撞擊的同時地球上所有的恐龍都消失了:十公里的小行星,或者說,大型隕石,撞擊所產生的衝擊波還不足以讓整個地球上的恐龍都遭殃。恐龍的滅絕更多是由於小行星撞擊所帶來的後期影響,比如核冬天。

首先,撞擊後的大氣中將會飄揚大量的固體塵埃顆粒,這些顆粒將嚴重阻礙生物的呼吸,進而影響它們對氧氣的獲取,使它們窒息而亡;這些顆粒還會汙染水源,使恐龍可飲用的水資源大大減少;不僅如此,這些顆粒使大氣長期處於重度霧霾狀態,影響陽光對地表的照射,從而植物無法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植食性生物(不僅僅是植食性恐龍,還有肉食性的獵物)失去食物來源。

其次,地質將會在這次撞擊中受到影響。小行星的撞擊將會引發一系列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後續地質活動,使地球環境更加惡劣。

各方因素的疊加使得地球環境在小行星撞擊過後迅速惡化,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生物無法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最後走向滅絕。但是依然會有一些生命頑強生存下來,等待下一次生命爆發。


川陀太空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4億至6500萬年前的一類陸生動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棲息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但不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6億年之久。

在我們的地球上,曾經有很多生物種類出現後又消失了,這是一個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階段。但是像恐龍這樣一個龐大的佔統治地位的家族,為什麼會突然之間就從地球上消失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種種猜測。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地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恐龍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統統死去,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

造成恐龍大滅絕的事件被認為是由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墨西哥的猶卡坦半島導致的。導致恐龍滅絕的事件發生後,南半球生態系統恢復的速度是北半球的兩倍。

據推測,這顆小行星寬度大約是6英里。它以超過40倍音速的速度衝向地球表面。它的體積非常龐大,所以當它撞上地球時,前端已經碰到了地表,尾部卻還在3.5萬英尺的高空,相當於噴氣式客機的飛行高度。撞擊地球的是高山一樣大小的一塊巨巖。

小行星撞擊地球后,釋放出巨大能量,足以使當時出現大海嘯。全球氣候隨之改變,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陽光被完全遮蔽,妨礙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接著,食物鏈上層的草食動物、肉食動物滅亡,造成生態系統瓦解。


喵星人傳奇


隨風而逝得以

過去5.4億年間已經有五次大型滅絕事件被廣泛接受,而且每次平均滅絕地球至少一半物種[來源請求]。規模最大的滅絕事件則是發生在2億5千萬年前,二疊紀結束時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造成地球上90%的生物滅絕;滅絕事件發生後三千萬年地球上的生物數量才恢復至滅絕發生前的多樣性。可能造成該次滅絕事件的撞擊坑其年齡仍有爭議,該撞擊坑即為貝德奧高地,但該撞擊坑是否與滅絕事件有關仍有爭議。最近一次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則是巨型隕石於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至今仍無其他決定性證據可證明其他四個滅絕事件與撞擊事件相關。

在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銥的黏土層,名為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由於國際地層委員會不再承認第三紀是正式的地質年代名稱,由古近紀與新近紀取代。因此,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又可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恐龍(不包含鳥類)的化石僅發現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的下層,顯示牠們在這次滅絕事件發生時(或之前)迅速滅絕。有少部份恐龍化石發現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之上,但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因為侵蝕等作用,而被帶離原本的地點,然後沉積在較年輕的沉積層。除了恐龍以外,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也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哺乳動物與鳥類則存活下來,並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

在這次滅絕事件存活下來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陸地動物是鱷魚與離龍目,是半水生動物,並可以生物碎屑為生。現代鱷魚可以食腐為生,並可長達數月未進食;幼年鱷魚的體型小,成長速度慢,在頭幾年多以無脊椎動物、死亡的生物為食。這些特性可能是鱷魚能夠存活過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的關鍵。


FriedrichWang

恐龍滅絕不是因為小星星撞擊地球,而是因為恐龍太強,太能吃,智力太低,但是整個地球生態圈都是圍繞恐龍建立的,小型動物基本都不怎麼存在,都被被殺光。最後這個生態圈不堪重負,終於來一顆星打破生態系統,直接導致恐龍滅亡,小行星知識敲門磚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