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司馬光、范仲淹、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等等我們常常在課文裡學到的被貶人士他們之間有什麼政治糾葛嗎?

那些心酸的日子

千古才子蘇東坡,朋友圈也是群星璀璨,佳話趣事不勝枚舉

北宋大才子蘇軾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穩定繁榮,文化昌盛的時期。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或多或少都和蘇東坡有過交集。下面請看千古才子蘇東坡令人炫目的朋友圈,你可不要太羨慕嫉妒恨。

王安石 蘇軾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朝堂之上關於政治問題,兩個人曾經唇槍舌劍爭鬥不休。但是這並不影響兩位曠世奇才私下,尤其是王安石罷相後的惺惺相惜和互相欣賞。蘇東坡對王安石的文才非常讚賞,曾稱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實錄》為本朝史書中寫得最好的。當東坡遭遇烏臺詩案後,王安石從江寧上書神宗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為後來蘇軾的出獄出了大力。 元豐七年(1084)七月,剛離開黃州貶所的東坡來到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會晤了已經退居江寧八年的王安石。兩人互相出示自己的詩文,東坡手書近作相贈,王安石意猶未足,就自誦其詩,請東坡書寫後留給自己作紀念。一連好幾天兩人作詩唱和,好不融洽。王安石甚至勸東坡卜宅鐘山,與他結鄰而居,所以東坡在贈詩中說:“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一個月以後,東坡渡江北上,王安石送走東坡後,對人說:“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司馬光 早年蘇軾兄弟參加的比進士還重要的制科考試,司馬光就是他們的考官,按規矩也就是蘇軾的恩師。早年蘇軾和司馬光又都是反對變法的舊黨戰友,所以關係自然是不同尋常的親密。 可是元佑更化開始,司馬光對於新黨和新法一刀切全部打壓廢棄,蘇軾看不下去,屢次勸司馬光但毫無作用,氣得蘇東坡罵司馬光是“鱉廝踢”和“司馬牛”。所謂“鱉廝踢”,其實是蘇軾即興發明的一個新詞兒。“廝踢”,就是廝打踢蹬。瞭解鱉的習性的人都知道,它遇到情況時不會和對手廝打,只會一個勁兒地往泥裡鑽,同時不顧一切地用後腿胡亂踢蹬,行為十分愚蠢可笑。於是,蘇軾就用“鱉廝踢”來諷謔司馬光對變法派不分好歹的胡亂攻擊和打壓。而”司馬牛“就是說你司馬光簡直就是一頭犟牛!

歐陽修 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唐代韓愈古文運動的追隨者。嘉佑二年,歐陽修是進士科考的主考官,這屆號稱是中國幾千年科考最牛群星閃耀的一屆。當時歐陽修看到蘇軾的考卷,本來想判定為第一名狀元,當時都是糊名試卷,歐陽修擔心是自己學生曾鞏,於是改蘇軾為榜眼。所以歐陽修是蘇軾的恩師,蘇東坡一生敬重恩師,從無改變。

韓琦 韓琦是蘇軾的前輩,並且向皇帝舉薦過蘇軾,蘇軾一直對韓相公十分尊敬。但是有下面一段故事很值得玩味。 宋英宗還是在皇子時代便已久仰蘇軾大名,即位之後,就想引用唐朝故事,直接提拔蘇軾為知制誥,擔任他的秘書官。在宋代,知制誥再進一步就是翰林學士,是精英中的精英,宰相與執政大臣多由此出。不過,皇帝引用故事的提案,卻遭到宰相韓琦的反對。他認為這樣提拔過快。猶今日所言,是坐直升飛機。韓琦說,這樣不但不會給其他士人做出榜樣,反倒還會害了他。 英宗達不到這個目的,又提議讓蘇軾擔任記注,韓琦又反對,說這跟擔任知制誥差不多,不如給個帖職。即使是這樣提議,韓琦也還是附加了條件的,讓蘇軾參加考試。英宗很擔心蘇軾考不好,但韓琦卻固執地堅持。英宗只得依從宰相韓琦。結果,蘇軾考得還真不怎麼好,得了個三等,勉強過關當了直史館。後來,蘇軾還自我解嘲地對人說,宰相韓琦這是為我好。


集賢院居士

這個問題太龐雜了,把這幾個人的事情說清楚,相當於把北宋中期的政治變革都理一遍,我們化繁為簡,簡單介紹一下人員關係。

先把上面五個人的個人基本情況理一下,我按照年齡大小排列: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生於太宗端拱二年(989),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入仕途,官至參知政事(副相),在宋夏戰爭和“慶曆新政”中起到重要作用,為仁宗朝前期的重臣,於仁宗皇祐四年(1052)去世。

歐陽修,字永叔,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生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天聖八年(1030)才中進士,後來官至參知政事(副相)。在政治上傾向革新,慶曆新政中作為諫官是范仲淹的堅定支持者,在文學上很有建樹,對宋朝文風的改進作出重要貢獻,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去世。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生於真宗天禧三年(1019),仁宗寶元元年(1038)中進士,官至宰相,主要政治活動集中在神宗朝,政治上和王安石針鋒相對,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主編《資治通鑑》,在歷史學上有重要貢獻,於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生於真宗天禧五年(1021)

,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官至宰相,主要政治活動集中在神宗朝,在位期間主持變法,在文學上也負有盛名,於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於仁宗景祐三年(1037),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政治上歷經坎坷,多次被貶官外放,曾在杭州、密州等多地做官,哲宗高太后秉政時期曾短暫回朝,擔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個人在文學、書法、繪畫上均有極高建樹,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去世。

北宋文人的地位很高,到了中後期,想要在朝中做高官,不但要科舉出身,而且還得名次較高。所以,宋代不少高官本身就是文學大咖,以上幾位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同時也是文壇上的明星。這些才華橫溢的文官在政治活動上有不少交集。

五人中,范仲淹是年齡最大,他在仁宗慶曆年間主持慶曆新政時已經五十多歲,這個時候,三十多歲的歐陽修正擔任諫官,積極支持范仲淹推行新政。

新政堅持了一年多就失敗了,范仲淹被外放了,此後再也沒回到政治中心,歐陽修因為題范仲淹等人說話,也被外放滁州。這個時候,後輩王安石、司馬光剛參加工作,而蘇軾還是個屁孩呢
王安石、司馬光是同輩人,年齡也很近,兩人私人品德和才學都很好,一開始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甚至還曾在一個機關工作過,是一對好同事。再補充一句,他們的上司也很有名,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公,包大人!(這世界好小啊。)

王安石在個性鮮明,政治上更富創新精神,他認為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措施遠遠不夠完備,提出更全面的變法主張,但不為仁宗重視。神宗即位後,王安石得到重用,進入宰執班子並主持變法。司馬光同朝為官,認為新法一無是處,堅決要求停止新法實施,兩個好朋友就此決裂。神宗對司馬光的個人品德還是肯定的,希望調和二人,共同為新法出力。無奈,王安石有個外號叫“拗相公”,司馬光有個外號叫“司馬牛”,兩人都是個性十足的人,誰也不服誰,最後司馬光跑到洛陽去修《資治通鑑》去了。

王安石主持變法時,歐陽修已經是老人,在外地任官。但當年的革新派歐陽修此時也覺得王安石的新法實在是腦洞太開,無法讓人接受,表示反對新法。王安石敬重歐陽修為人,又覺得人家已經是老人了,就對歐陽修牴觸新法的行為沒有深究。

五人中,蘇軾的年齡最小。歐陽修在擔任科舉考官時,發現一張卷子答得特別棒,表示想錄取為第一名(後來沒錄取為第一名,具體原因不在此展開),這個考生就是蘇軾。此後,歐陽修多次對外表示蘇軾文學水平了不得,自己都要避一頭。歐陽修當時已經是聞名天下的大文豪,他這麼一說,使得蘇軾名聲大噪。可以說,歐陽修是蘇軾的伯樂

蘇軾在政治上也是反對新法的,但是,他又不是絕對的反對派,對某些變法措施表示肯定。隨著變法的推進,新舊兩大陣營勢頭水火,觀點之爭變成了意氣之爭,蘇軾混得裡外不是人,無論哪派得志,他都會不幸躺槍,所以經常被貶到外面。好在蘇軾心態比較好,官場不如意就寫寫詩詞,倒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佳作。

神宗死後,司馬光被重新召回朝堂,新法全面廢止。新法廢止不久,司馬光去世了,同年,閒居江寧(南京)的王安石也去世了。兩個曾經的好友、政壇的死敵,就此離開。然而,新舊之爭還在繼續,在新舊的反覆之中,蘇軾的命運一直跌宕起伏,最遠曾被貶到海南,最終在北歸途中去世。

這些人的糾葛大致如此,恕不能展開了,歡迎大家補充。怎麼評說這些個性十足、才華橫溢的文人呢?真不好說什麼。掛一首楊慎的臨江仙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野狐狸

宋朝官員被貶很正常,當然有些也不叫被貶,只是從中央調往地方而已。上述名人糾葛非常複雜。按時間順序,他們的交往如下。

前輩中的政治知己范仲淹、歐陽修

宋仁宗趙禎親政不久,在“景佑黨爭”事件中,范仲淹、歐陽修等人被稱為“四賢”,都被貶往外地。

而後由於西夏戰事較緊、北宋政府急需改革,范仲淹、歐陽修相繼復出。其中范仲淹最高被提拔為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歐陽修作為諫官,不斷為他進行鼓與呼。

在改革中,兩人也被政敵攻擊為朋黨,歐陽修甚至專門寫下《朋黨論》來反駁。

改革失敗後,兩人再次調往外地。范仲淹年紀較大,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歐陽修則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濮議之爭中的歐陽修、司馬光

歐陽修後來回朝先後擔任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當時的皇帝宋英宗趙曙,作為大宋首個先帝侄子出身的皇帝,趙曙面臨一個難題:該管已經死去的生父叫什麼?按理講這不應該是個問題,但那時不一樣,必須要明確。

歐陽修與宰相韓琦作為政府代表,與掌管諫院的司馬光針鋒相對、勢不兩立。司馬光恪守儒家道德,絲毫不相讓。由此引發長達18個月的論戰,史稱“濮議”。

結果是,臺諫官員基本被撤換,長達一年多的“濮議”總算以趙曙和宰執們的勝利慘淡收場。

至此,皇帝權力開始逐步集中。

蘇軾的恩人:歐陽修、司馬光

歐陽修、司馬光相爭的那幾年,他們不約而同地賞識、保護了一個名人:蘇軾。

這位中國文學史上的明星人物、即將取代歐陽修成為文壇領袖的蘇軾,說起來絕對大大有名,

他是蘇洵的兒子、蘇轍的哥哥,一家三口加上歐陽修佔了唐宋八大家的四個席位。第五個就是後面要提及的王安石。

據說蘇軾參加科舉省試時,他那洋洋灑灑的文章立刻把主考官歐陽修鎮住了。

歐陽修認為,這種天賦異稟的考生絕對是自己學生曾鞏(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為了避嫌,不能取為第一,只好屈居第二。極度自戀的歐陽修打開試卷一看,才發現想錯了,世上真有天才——姓蘇名軾。經過歐陽修的大力推崇,蘇軾聲名鵲起。

幾年後,蘇軾、蘇轍參加制科考試,主考官正是司馬光。蘇轍在寫作中犯了皇帝的忌諱,居然說趙禎“荒淫後宮”、停戰後忘了邊事再無憂懼之心、宮中賞賜無底洞,有人就此主張黜落他,司馬光認為蘇轍有愛國憂君之心。從此與二蘇成為摯友。

說歐陽修、司馬光是蘇軾、蘇轍的恩人並不為過

私交甚好的王安石、司馬光

王安石出場時間較晚,因為之前他主要在地方歷練,與歷史大事件掛鉤少。

中間歐陽修比較看重他,推薦他任職,王安石多次拒絕。王安石這類人相當有自己的主見,做官只做一把手,得有權,他受不了別人對他發號施令,與其在京做個俗吏,還不如在地方,儘管官位可能很低,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這叫不歷州縣不擬臺省。

直到後來他到三司任職,才遇到了同僚判度支勾院的司馬光,兩人還與呂公著、韓維合稱“嘉佑四友”,名氣越來越大。

尤其是他與司馬光兩人關係極好,堪稱莫逆之交。但兩人風格截然不同,司馬光比較注重個人修養,王安石卻不圖享受、不修邊幅、不換衣服、懶得要命,一副落拓不羈的樣子,蝨子滿身。

變法中的名人

1、宋神宗趙頊繼位後,歐陽修再次因道德醜聞離朝。

2、趙頊立志富國強兵,實行王安石變法。耳熟能詳的是變法派以王安石為首,反對派以司馬光為首,歐陽修、蘇軾參與反對

司馬光與王安石因政見不同而決裂

3、變法失敗:

因兒子的病逝、內部的分裂、皇帝的日益獨立、司馬光等人的堅持反對,老弱的王安石再也撐不下去了。

1076年十月,王安石再次被罷相,從此隱居江寧。

直到10年後,趙頊駕崩、司馬光全部廢除新法,王安石不禁老淚縱橫、心如刀割,帶著無盡的遺憾了離開人世。

受當時黨爭嚴峻氛圍的影響,他的喪事悽慘冷清,他的著述突然被禁,一代千古名相,空留一抔黃土。

4、司馬光上臺後,迅速的、一刀切廢除新法。

同為保守派的蘇軾經過多年曆練,更加客觀地認識到變法的利弊,對此提出不同意見。司馬光拒不接受

蘇軾稱司馬光為“司馬牛”,死不回頭的意思。

不久,司馬光去世。

至此,題中所提名人只剩下蘇軾。

總評

上述人物,要說真正的政治家,只有范仲淹、王安石。兩人既是偉大的文學家,也是政治家,對歷史影響較大。

對於王安石的評價,無論變法如何,就算與他同朝為臣、反對最厲害的政敵司馬光,都對他的個人品行溢於言表,因為他從不因私仇整人、沒有個人野心、不貪財不好色不求名、生活簡樸,除了固執,實在找不出什麼缺點;就算曾被他調離朝廷的蘇軾,在為他起草誥命時,都對他的道德、文章、功業讚譽有加。

歐陽修、蘇軾雖然官位也做到了一定高度,但主要還是以文學成就聞名。

而司馬光,主要是史學家,《資治通鑑》足以讓他名垂青史。但說起政治方面,他實在難以讓人恭維,身居高位卻死守道德禮制上綱上線、奉行的是不折騰也不幹事,持論甚高卻無辦事才幹、講究律人甚嚴陷入黨爭、只論是非不論利害。

司馬光道德文章絕對在歷史上首屈一指。這不禁使人感嘆,高尚、美好的道德品質不一定會被善用,好心辦壞事太多了!


紀巖松

當然是有的,而且政見分歧相當大。就拿王安石和司馬光來說吧!一個是革新派代表,一個是保守派代表。一個提倡改革,一個堅決反對改革。這之間的糾葛不大那才怪呢?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作為自己變革的堅定信念。而司馬光以歷朝歷代變法的失敗為鑑,堅決反對,抵制變革。二人糾葛最終導致由昔日的好友,變成現今的仇人。對於二人的功過是非還真的難以評論。站在社會發展的定律來說,我要肯定的是變法是正確。保守是一種消極的表現,而革新是一種積極的表現。人類社會提倡的是積極的,反對消極的。不管變法是否能成功,它告訴一個道理就是,人不能坐以待斃,束手等死。只要通過主觀人為定能改變現狀的,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力是無窮無盡,沒有改變不了的現狀和危機。主觀能力才是第一因素。


比翼1186796757

說糾葛,前面的答主列出人物介紹是怎麼個意思。

由於個人大愛東坡,在瞭解蘇東坡的同時,自然繞不過去其他幾位,我就自己的瞭解說一下,不足之處等大神糾正。

首先,確定這幾個人的年齡順序

從大到小是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

范仲淹和歐陽修

關係:哥倆好



范仲淹和歐陽修算是同輩人,兩人先後出場,在同朝為官時期,兩人關係極好,老大哥范仲淹處處照顧小弟歐陽修。

當時宋朝對外面臨遼和西夏的威脅,對內官僚隊伍龐雜,效率低下,百姓水深火熱。歐陽修等人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開始了改ge,這就是“慶曆新政”,而歐陽修是他堅定的支持者,這裡順便說一嘴,包拯是反對派。

但是由於新政觸犯了既得利益者,因而遭到百般阻撓。不久,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都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ge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歷時僅一年又四個月。

這次新政雖然失敗,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留下了火種。

歐陽修和王安石

關係:塑料朋友情



王安石出場的時候,歐陽修已經是文壇領袖了,同時官居高位。

歐陽修欣賞王安石的才幹,向宰相韓琦舉薦過王安石。兩人經常互贈情書(互相贈詩),而後因為政見不和友誼小船說翻就翻。

注意這個“政見不和”,這些人的瓜葛和糾紛,總結下來都可以用這四個字概括。

王安石和司馬光

關係:死敵死敵死敵



這哥倆…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的。主要矛盾集中在“王安石變法”。

王荊公的巔峰時期就在神宗時期。神宗是個頗有抱負的小年輕,同時,王安石為了自己的抱負,一直把自己丟家裡“奇貨可居”,任你誰請也不出山。

但皇帝就愛他,說:哎喲喂,你想怎樣就怎樣,你來幫我一起開創一個盛世好不啦?

王安石說真的我想怎樣就怎樣嗎?

神宗說:是噠!

然後王安石就出山了,開始大刀闊斧地變法。

各種奇葩的法令,充實了國庫,餓死了百姓。據說是餓殍遍野,哀聲載道。

皇帝可不知道百姓生活的怎麼樣,因為王安石報喜不報憂,權傾朝野,但是對新法不利的消息都被他和諧了。這樣一來皇帝就很開心,因為他看到的是國庫充實了,國家有錢了,這盛世如我所願了。對王安石大加讚賞。直到有一天,一個叫鄭俠的民間英雄,通過各種手段把一副描繪百姓慘狀的畫呈到了皇帝面前,皇帝一看就哭了,表示我不吃飯了,我要跟百姓一起吃苦。

王安石被罷黜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王安石這一走啊,司馬光就上臺了。

不談《資治通鑑》,司馬光只做一件事,就是否定變法。

只要是王安石變法的內容,老子全給你否了,管你好法惡法。

這就形成了黨爭,支持新法的,叫新黨,反對的叫舊黨。

一直到這兩位退出江湖,新舊兩黨之爭也沒有消停,雙方你來我往,最崩潰的就是蘇軾…

蘇軾與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

蘇東坡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也是千古難遇。

蘇軾和歐陽修

關係:亦師亦友



蘇軾是歐陽修的學生,歐陽修是蘇軾的伯樂。

除了當年考試時點狀元的趣事,更有一句“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這句話裡面的他,說的就是蘇東坡,還搞出一個成語“出人頭地”。歐陽修可是當朝文宗,對一個20來歲的後生能有這樣的評價,可見歐陽修對蘇軾青睞有加,蘇軾終其一生也對歐陽修倍加敬重。

蘇軾和王安石

關係:官場中的對頭,生活中的朋友




不論誰掌權,蘇軾的才華都能受到欣賞。

在王安石掌權變法之初,頗為欣賞蘇東坡,對他極力拉攏,作為理想主義者的蘇東坡,也對這位前輩十分欣賞和尊重,更想做出一番成績,上報皇帝,下安黎民。於是就跟王安石手拉手一起幹。

幹著幹著就覺得不對頭,這不是瞎比搞嗎?各種不服。王安石是誰啊?拗相公的名號可不是白來的,你再有才,不服我的新法,就滾蛋吧。

於是東坡就…悲劇了。

蘇軾和司馬光




關係:官場中的對頭,生活中的朋友

王安石走了,司馬光上場。

蘇軾又被欣賞,又被司馬光拉著入夥。

蘇軾也高興啊,終於回到朝廷了,老王那個不靠譜的傢伙終於走了,司馬公看著溫文爾雅的,跟他幹一定能有一番作為。

但是!萬萬沒想到,司馬公也瞎比搞。王安石那些法令是不對,不符合國情。但是,有一些也蠻好的啊,做好了真的可以富國強民,只是王荊公用人不明,導致了小人鑽空子,司馬公你只要知人善任即可,為何要全面否定呢!

司馬光說:你懂個求!

蘇東坡:狗日的司馬牛!

於是…蘇東坡又悲劇了。

可以看出,蘇東坡一直在夾縫中求生,他堅持理想,憂國憂民,不站隊不抱團,不管頭上是誰,只堅持心中的正義。你對,我支持你,你不對,我反對你。

所以,他們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瓜葛?

在工作中,官場上,他們有分歧,有爭議,但是在生活中,他們依然是摯友。

即使是王安石和司馬公,兩人你爭我鬥了大半生,在心裡,也是欣賞對方的吧?

我想,這就是那個時代文人的胸懷!

以上


也可自話

司馬光自認儒家正統,自恃“道德高尚”,為反對變法,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是王安石新法,不管好壞、對錯,一概反對,一律廢除,開歷史倒車。肆無忌憚地打壓新黨,以新舊劃線,挑起黨爭,弄得朝廷烏煙瘴氣,政局日非,斷送宋朝走出積貧積弱的唯一希望,為靖康之恥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