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結果落地對於豬價有何影響?

中美貿易結果落地對於豬價有何影響?

美國進口豬肉佔比國內市場十分有限

由於中國從美國豬肉進口量僅佔消費量的0.3%,4月2日中國正式對原產於美國豬肉及製品加徵25%關稅的消息對國內豬價的影響極小,並未對豬價起到提振作用。即使現在將加大未來對美國豬肉及製品進口,國內豬價的走勢仍然取決於自身供需狀況。

我國豬肉進口依存度極低,2017年僅從美國進口17萬噸豬肉,國內價格主要由國內供需結構決定。目前國內豬價超預期下跌,甚至大型養殖企業開始虧損,繼續深跌的可能性不大,且進口豬肉價格也對國內豬價形成一定支撐。但是考慮到此輪豬週期規模化程度遠大於以往,因此底部震盪時間可能較長,預計週期底部最早可能出現在2019年。

飲食結構決定,短期內中國人肉食消費結構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因為美國的進口凍雞價格和牛肉價格比較低,那麼會不會消費者轉向雞肉和牛肉而放棄豬肉呢?答案是當然不會,一個國家人民的飲食結構是經歷了很長的時間而形成的不可能因為一朝一夕的價格影響而發生變化。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人民人均GDP增長了將近4倍還多由2005年的人均1732美元到2016年的人均8126美元,但是在近十年內中國人對於肉類的消費結構卻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據相關資料顯示,2005年居民肉類消費比例中豬肉佔比66%,牛肉佔比8%,羊肉佔比5%,其它肉類佔比21%,而到了2014年人民的收入大幅度提升後佔比為豬肉65%、牛肉8%、羊肉5%、其它肉類佔比22%,特別是豬肉在居民肉類產品消費的比例沒有任何的變化。

進口豬肉不會影響居民轉向消費進口豬肉

根據2018年4月初的豬肉價格可以對比一下,美國豬肉價格為5.69元/公斤,如果要進口到國內算上運費等其他成本後價格為6.32元/公斤,再加上關稅和增值稅後價格為15.25元/公斤,而國內的豬頭價格在19.98元/公斤左右,所以價格上是有優勢的。但是進口肉的口感較差,不符合國內居民的口味,所以進口豬肉的主要買主是大型的肉食品深加工企業,而這些肉在經過了研磨深加工後幾乎就吃不出來區別了。

拿2016年數據來說,2016年我國進口豬肉160萬噸為歷史最高水平,就全國豬肉消費佔比來看,佔總量的2.96%,可以看到這部分佔總豬肉供應量是非常低的無法滿足國內需要。而且進口豬肉大多沒有進入超市端上居民的餐桌,而是直接由一些大型肉食品深加工企業進口其中有雙匯、中糧肉食、金鑼、雨潤、眾品、龍大等等。其中,進口肉數量最大的為雙匯,2016年進口31萬噸,佔全國總量的19.3%,接近五分之一。所以進口肉也不會因為價格優勢就大量的使得居民轉向消費進口豬肉。

大規模進口美國豬肉不會影響國內豬肉進口總佔比

目前我國主要從全球20多個國家進口豬肉,進口來源國包括德國、西班牙、美國、加拿大、丹麥、法國等國, 2016年分別佔比約21%、 16%、 13%、11%、10%、6%。如果要加大對美國的豬肉進口量完全可以不用過大的增加全年的總進口豬肉量,而是通過政策層面的調控減少某些國家的豬肉進口量,從而達到增加對美國豬肉進口的目的。所以我們認為加大對美國豬肉的進口不會增加我國對進口豬肉的依存度。

所以我們認為加大對美國豬肉的進口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極其有限,對於此輪豬週期價格走勢影響有限,豬週期的拉長主要還是國內企業的大規模擴產,國內豬價的走勢仍然取決於自身供需狀況,產能出清階段仍然需求等待,週期反轉預計在 2019-2020 年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