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海軍#甲午海戰時,南洋水師為何不來援助北洋艦隊?

曾傳新

一直以來,我和大家都有著同樣一個疑問,清朝海軍明明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大艦隊,為何在甲午海戰中,我們卻獨獨只能見到北洋艦隊的身影,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在北洋與日寇激烈交戰之時,南洋艦隊卻在作壁上觀呢?今天我們就來探尋這裡面隱藏的歷史真相!

清廷短視

清朝建立新式海軍源於1874年日本小規模入侵臺灣,在用40萬兩白銀將日軍禮送出境後,清朝也認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但是由於落後的海防思想,清朝並沒有想到建立統一的全國艦隊,而是要各地自籌,分別建立起了四艘艦隊。在甲午戰前,清政府駐朝督辦袁世凱和駐英公使龔照瑗都向清廷建議應將四支艦隊合為一體,這樣就能在體量上全方位壓倒日本海軍,也可以做到"遠則徑窺日本海口,進控朝鮮西岸",完全控制住中國臨海的制海權,但是清廷只是把海軍當做防守敵軍登陸的守備軍使用,並沒有主動出擊的意識,嚴詞拒絕了這一請求,海軍也逐漸淪為了各派勢力的私產,這就為甲午海戰中各個艦隊各自為政,見死不救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

派系內耗

湘系和淮系作為晚清的兩大勢力集團,矛盾由來已久,不管是“海防與塞防之爭”還是李鴻章與左宗棠的個人矛盾,這都嚴重的影響到了整個清廷的內部團結。而體現在海軍上,由湘系主導的南洋海軍和由淮系主導的北洋海軍也必然不和,雙方不管是對新式海軍體制的採用與否還是艦船外購與自建都爭的不可開交。而這些海軍作為各家自籌經費建立的私人艦隊,當然是保全自家勢力的最佳法寶,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清廷中央勢力的減弱以及國家觀念的淡薄,民族意識的喪失都讓這種爭鬥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了內部四分五裂的中國。在甲午海戰失利後,甚至還鬧出了南洋大臣劉坤一事後寫信給日本讓其歸還在海戰中被日本所俘獲的一艘南洋艦船,理由是這場戰爭是北洋與日本之戰,而南洋並未向日本宣戰,日本當然沒有歸還,而且還將此事寫入書中,成了婦孺皆知的笑話!

打擊報復

中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後,法國將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併為遠東艦隊,由孤拔為統帥,分別攻擊福建和封鎖臺灣,左宗棠和劉銘傳等將領率南洋和福建水師展開頑強抗擊,但是由於實力差距過大,法國遠東艦隊在基隆登陸,並且進軍福建內河對南洋水師展開猛烈炮轟,南洋水師損失嚴重,當時清廷曾嚴令北洋水師馳援,可李鴻章為保全自身實力,拒不南下,後在清廷三令五申之下,才勉強派了兩艘軍艦南下,但是由於朝鮮局勢突變,這兩艘軍艦中途又被派往朝鮮。最終獨力抗擊法國遠東艦隊的南洋水師在馬尾一戰中主力盡毀,許多南洋將領對此事懷恨在心,因此在10年後,歷史又開了一個同樣的玩笑,大東溝一役,北洋折損五艘主力戰艦,當時李鴻章請求南洋水師派戰艦支援,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以各種利用搪塞,拒絕北上,李鴻章也不得不哀嘆,"北洋以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馬尾海戰)

實力太弱

南洋水師從出生以來就先天性不足,先是第一任南洋大臣沈葆楨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將原來屬於自己的每年200萬兩海軍建設軍費讓與北洋李鴻章,導致了初期五年建設荒廢。後面雖然將經費要回,可是從沈葆楨到劉坤一再到左宗棠、曾國荃這一眾湘系南洋大臣都頑固遵循了湘系水師彭麟玉提出的"有海防無海戰"的謬論,強調"江海防務並重,不爭大洋",所有采購的艦船沒有一艘鐵甲艦,大部分艦船為福州船政局自造的木帆船和鐵皮船,而在中法海戰中,南洋艦隊派去的支援的五艘主力戰艦也幾近全毀。中法海戰後再度擔任統領南洋事務的劉坤一終於幡然悔悟,制定了一個大規模擴充南洋海軍的計劃,可是天不遂人願,當時的海軍軍費已經被清廷海軍衙門所控制,南洋海軍所能分到的只是杯水車薪,不足以支持這麼龐大的計劃。到甲午海戰爆發前的1894年,大清第二大海軍的南洋水師僅剩下"南琛"、"南瑞"、"開濟"、"鏡清"和"寰泰"五艘木製戰艦和4艘蚊炮船,面對中日的鐵甲艦對戰,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有心北援,也無力迴天!

(南洋海軍主力金甌號,排水量僅有195噸)

現在這樣屈辱的歲月早已一去不復返,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一盤散沙,一個團結奮進的中國已經揚帆起航,而我們的艦隊經過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也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強海軍,厲害了,我的海軍!


軍史吐槽君

一,甲午戰爭對大清王朝來說,自始至終都是北洋軍一派與日本之間的戰爭,不僅國家沒有整體的動員起來全民參與,甚至其他地方對整場戰爭始終處於冷眼旁觀的態度,不少人還希望李鴻章能夠垮臺好能有所圖謀。這種派系的分裂根源還是在清王朝的內部權利分配上出了問題,太平天國時期為了維持統治,對實力派大臣的權力下放始終沒有收回,沒有經過體系化的軍政改革,加之持續了30年左右的相對太平日子,也使得統治者沒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識,錯過了修正錯誤的大好時機。

二,從戰爭本身來說,打的其實不是武器裝備,而是國家對戰爭勝利的信心和士氣。如果士氣已經沒有了的話,空餘武器裝備也是不可能勝利的。自黃海大海戰之後,北洋水師其實主力尚存,雖然損失了幾艘巡洋艦和老舊炮艇,但以鎮遠、定遠為首的2艘鐵甲艦仍然完好,這在當時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力量。但是從李鴻章到丁汝昌,當時已經士氣嚴重低落,避戰保艦成為了主要目的,完全沒有出外海與日本聯合艦隊再次決戰的勇氣,最後困守威海衛直到被全殲投降,實在是讓人恨鐵不成鋼。而南洋水師雖擁有5艘巡洋艦,但就好比一個瘦弱的人去援救溺水者,這個溺水者本人都沒有求生意志的話,那就註定了悲劇的結局。

以上兩點是個人見解,也希望可以和大家進行討論,共同提高


雪中白鵠

我說一點別的原因吧:管理困難

如果有過管理經驗的人,自然會知道:跟同地位另一部門協調合作工作,是一件非常讓人抓狂的事情,這對於軍隊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問題。

在阿富汗坎大哈機場公廁的牆壁上有這樣一些塗鴉:“在你開火之前先找準目標”,這是加拿大士兵寫給美國大兵的。“加拿大人,先學會怎樣打戰,不要在每次出戰時都被人踢屁股”,這是美國大兵的回應。

“自由伊拉克行動”中美英聯軍共發生17起友軍誤傷事件。其中包括六起從未報道過的誤傷事件,共導致9名海軍陸戰隊隊員死亡。

引用一些文字,說明聯合作戰會有非常大的問題,這種問題不是臨時拼湊的軍隊會有1+1=2的戰鬥力,甚至會1+1小於1。強扭的瓜不甜

在管理上,第一個問題就是主導權的問題:

主導問題不用說,肯定以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為主,但是由於派系甚至職務之類的問題,也有可能會互坑隊友

張靈甫整編74師就被國軍隊友給坑了

第二個就是指揮配合的問題:

無論海軍聯合作戰、還是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都需要事先經過演習及訓練的。這樣命令才可以上傳下達,假如南洋艦隊管帶接到北洋水師提督與南洋水師提督完全相反的命令,你讓他怎麼辦?

“威廉·D·波特爾”號,臨時拼湊編進美國總統護航艦隊。差點把美國總統幹掉的美國軍艦·····

萬一南洋艦隊哪艘軍艦分不清敵我,對著定遠艦一頓炮轟,這····無法想象。

第三,遠道而來,戰鬥力大打折扣。

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就是由黑海艦隊臨時拼湊的艦隊,被日艦打得七零八落···

這沒啥好說的。

基本甲午海戰清朝能想到的而沒有實施的辦法,沙俄不但想到還實施了,結果還是一個樣。與其送給對方還不如保留實力。假如當時南洋艦隊一併加入甲午戰爭,結果還是一樣輸,但是結局大不一樣,日本或其它帝國更容易把手伸進中國南海,而當時清政府會毫無辦法。

所以知道為啥日美要經常舉行聯合演習了吧?不經常練練梳理一下指揮與流程,七拼八湊起來的艦隊根本沒有戰鬥力。


銫媒體

雖然北洋艦隊說起來是大清朝的艦隊,但實際上卻是控制在李鴻章為首的北洋系手中。李鴻章本人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人稱李中堂。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南洋大臣,兩廣總督,在當時同樣也是手握大權的的張之洞,也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人深受慈禧太后賞識,但在政見上常與李鴻章相佐,甚至針鋒相對,而南洋艦隊受南洋大臣的轄制。

甲午戰爭雖然名義上是中曰兩國之間的戰爭,而實際上可用的兵力主要是李鴻章手下的淮軍舊部,包括北洋艦隊在內,這些都是李鴻章苦心經營多年培養的力量。李鴻章的北洋系在戰場上的失利對於他的政敵來說卻是樂見其成的好機會,以張之洞為首的南洋系在當時聯合南方各省提出東南互保,名義上是為了保存力量,防範日軍入侵,實際上也是暗中削弱李鴻章之舉。在這種情形下,指望南洋艦隊救援北洋艦隊恐怕只能是過於樂觀了。

而實際上即便是南洋艦隊能夠馳援也是凶多吉少,要知道北洋艦隊的實力遠強於南洋艦隊,尚且遭遇慘敗,南洋艦隊前往可能扭轉局面嗎?何況日軍在圍困北洋艦隊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打援的準備,所以南洋艦隊是不可能貿然前往救援的。


robinlion1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南洋艦隊沒有支援北洋艦隊?淺層次的原因是技術層面的,那時候的南洋水師還不完善,沒有達到實戰的要求!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制度層面的!1.古代國家從軍事理念來講,沒有一隻現代意義上的國防軍,軍隊的主要任務是維持社會穩定,鎮壓這個教、那個會,防止群體性事件,其作用有點類似於今天的wujing. 當時,清朝的水師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海軍,確切地說應該類似近海守備部隊,不是一隻殲敵於大洋上的真正海軍。其指導思想主要是防止敵人入侵而不是擊敗對方。2.從更高的國家體制上來講,沒有完整明確的國家戰略,全民動員體制更無從談起,黃海地區有戰事僅僅由北洋水師負責,不關我南洋水師的事。這種鬆散的組織形態甚至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都還有。第二戰區的軍人對第五戰區的戰事漠不關心!

甲午戰爭是一個近代國家打一個古代國家,抗日戰爭則是一個現代國家打一個近代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