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農諺歷代鄉賢老農口語,到現代還知多少?

微火電

氣象農諺,這是古人寶貴經驗的結晶,即使在現代社會,依舊有著非常高的使用價值,很多地區的農民朋友依舊在沿用,同時確實有助於我們的農業生產,下面我就來簡單介紹介紹。

1、與節氣有關的。“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斷雪,穀雨斷霜。”、“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老。”、“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立夏東南百草風,幾日幾夜好天公。”和“小暑起燥風,日日夜夜好天公。”等。這些都比較好理解,因為節氣基本能夠與陽曆匹配,所以到了什麼樣的日子就會出現大概什麼樣的天氣,是司空見慣的,特別是中原地區,四季分明,也就有了對應的方法。

2、與人有關的。“人靠飯養,稻靠肥長。”、“只要功夫深,土裡出黃金。”、“臘雪不烊,種田人飯糧;春雪不烊,斷脫人肚腸。”和“萬物土裡生,全靠兩手勤。”,這是一種督促,因為人還是有惰性,往往在關鍵的時候,忘記了該做的事,所以農民們總結了些順口溜,激勵自己做好的事。

3、與具體物件有關的。“水庫是個寶,防旱又防澇。”、“稻田水多是糖漿,麥田水多是砒霜。”、“作物不好胡搭配,亂點鴛鴦要吃虧。”和“桃花落在塵土裡,打麥打在泥漿裡;桃花落在泥漿裡,打麥打在塵土裡。”等,都是操作的經驗總結,由於我國很早就已經掌握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同時使用了大量的工具,所以對於這些東西的使用,看到的現象,如何處理,必須總結規律,提升效率。

農諺還有很多很多,各地也有自己獨特的,就沒法一一羅列了。儘管農諺發揮著不小的作用,不得不說還是有這明顯的缺點:1、不夠精準,不能和天氣預報預警媲美,關鍵時間節點容易誤事或成災;2、氣候變化除了氣溫在波動性上升外,也間接影響了氣候帶的分佈,從而讓部分農諺失效;3、越來越多氣象科技設備的引入,對於農諺的需求弱化了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