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與看待農村老人的寂寞?

書影趣事

來個首答,

農村老年人的寂寞是多面的。子女分居或去城市打工就業後,農村老年人留守農村或者與子女分家後獨居,如果有老伴在,老兩口還有個說話的人,如果老伴也過世了,這個時候在世的一方更加寂寞孤獨,甚是可憐,要忍受情感孤獨,空間阻隔,骨肉分離的之苦。

地理上的距離,空間上的阻隔。與城市打工的子女遠隔千山萬水,雖然現代交通發達,但是對於多數老年人一年想見一次子女、孫子女難上加難,不會自己買票,不會坐車,很多老人一旦離開了農村的環境,到城市容易迷路,更容易丟失,一般子女很難把父母接到城市生活,年紀大老人都很不習慣城市生活。因此農村老人對子女的牽掛和思念之情很難得到化解。

信息技術手段的阻隔,互聯網遙不可及。智能手機對於農村老人猶如怪物,很多老人看到年輕人視頻聊天真新奇,農村眾多的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跟子女開個視頻聊個天十分困難,很多老年人的老年手機僅限於打電話。一年四季想見一面子女難於登天。信息閉塞和不暢通也是導致農村老人寂寞的重要原因。終將被時代所拋棄並消失於無的老年們,他們的過去就是我們的童年和青少年,太值得關注、關心和愛護了

人老了就是各種弱勢和招人嫌棄。老人是社會弱勢群體,農村的老人是弱勢中弱勢,當前很多農村的老人不僅要鎮守農村的家園,還需要勞作,60歲及以上的老人是農村的土地主要經營人,估計等50後、60後這一波的農村老人去世後,農村的土地和莊稼將大片的荒廢拋棄,無人經營無人耕作的場景很快將出現。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建議子女常回家看看吧,多打電話問候,儘量教會父母使用智能手機,方便的時候視頻電話。廠家應生產針對農村老年人的簡易智能手機。


一燈大師他妹

過年回趟姥姥家,看到他們那一刻,心酸了。不知何時起,他們牙齒全掉光了,頭髮全白了。我拿起手機要給姥爺拍張照片時,姥爺繃緊嘴就是不張口,無奈,拍了幾張都是一樣的照片。



姥爺已經七八十歲了,身體體弱,經常頭蒙,而姥姥呢,我小的時候,姥姥腿受了點傷,這些年來一直都是腿疼,可還是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不願意麻煩子女,就這樣一天天呆在山裡面。我們這些做晚輩的也無能為力,他們這樣的日子,我都無法想象。近年來,農村大量進城務工及大量搬到城裡,農村只剩老弱,尤其是深山裡面,真的只是老人了,我們該怎麼辦?


書影趣事

 我的親戚都在農村,每年免不了走親戚,接觸姑輩舅輩,在與他們聊天時總能感覺到,他們對於“老”所具有的那種恐懼感,從生理、心理上都透露出某種衰敗的意味。這種意味會在容顏、語言、心態、處事方式等等多個方面表現出來。不過,最大的衰敗應該來自於日常生活中那種自言自語的孤獨。這種孤獨好像和後輩隔了一個世紀,不管後輩在不在身邊,都是那麼有距離感。子女不在身邊,自然沒地方傾訴孤獨;子女在身邊,也沒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孤獨。一代人和一代人都有代溝。 可能老人要的真不多,一份能溫飽的生活,一個能時刻傾聽你說話的人,一個子女在身邊的和睦家庭,而這恰恰是現在人難以顧及的。或許隨著農民工進城開始,一代人的老去,一座座新墳的出現,我們就會領悟到:時光太短,很多事不去做就永遠沒機會做了,很多人不去陪就永遠沒機會陪了。  



 我們都害怕,都害怕老去,都害怕年輕的容顏佈滿皺紋,都害怕面對死亡。但是時間不會停下來,我們無法抗拒那些規律。對於父輩們來說,在他們變老走向生命終點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有很多事可以做。好好地傾聽、孝敬老人,可以多做善事,建一些高質量的敬老院,更加完善的社會救助和醫療體系,村規民約、倫理道德。我們無論在城市或在農村終究抵不過時光,都會老去。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趁著身體好,多聽聽老人的嘮叨。排除老人的孤獨,為老人做點有意義的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