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鑑賞方法和術語集錦

古詩詞鑑賞方法和術語集錦

鑑賞詩歌時要注意作者、題目、註解。要做到知人論世以察詩情;題目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平時多讀一些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於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評價能力。要了解古代詩歌的一些基礎知識,記住一些術語。弄清與詩歌鑑賞有關的名詞術語,以便鑑賞時恰當選用。

一、咀嚼詩歌語言

反覆誦讀,養成逐字逐句品味語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技巧的閱讀習慣是鑑賞詩歌的第一步。欣賞時要重點關注詩中動詞、形容詞、特殊詞(疊詞、擬聲詞、表顏色的詞)的作用。

動詞 如:賈島《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敲”字音韻鏗鏘,且“敲”字有聲音,以響襯靜,突出了居處的僻靜。

疊詞 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起強調作用。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連用七組十四個疊字,或寫人物的動作行為,或寫周圍環境,或直抒胸臆,將詩人遭受一系列深創鉅痛之後的茫然若失、淒涼、悲殘、悲慼的情懷,全面準確地刻畫出來。同時讀起來又有韻律感。

擬聲詞 有些擬聲詞就屬於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所以單獨列出。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蕭蕭”寫出了秋葉在風中飄零而下的聲音,讓人聯想到詩人綿延不盡的愁思。

表顏色的詞 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要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或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紅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光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

詩詞由於聲律的要求或出於修辭上的特殊需要或這兩者兼而有之,某些語序往往要顛倒,欣賞時要注意還原語序(主語後置、賓語前置、主賓換位、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才能準確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悟意境。

古詩詞語言風格常用詞語

平淡又稱質樸, 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於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飲酒》等,李煜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清新 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絢麗 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錦瑟》《無題》等。

明快 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含蓄

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過華清宮》等,李清照後期的詞。

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較少煉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親切,韻味無窮。如李白詩歌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常用的概括詩歌語言特色的術語:

生動活潑 機智辛辣 長短結合 舒捲自如 奔放流暢 詞采瑰麗 言淺意深 簡練流暢 言簡意賅 音韻和諧 簡潔幽默 用語警策 隱含哲理 用語工麗 用語精妙 一呼一應 自然天成 語麗情悲 言近旨遠 含蓄蘊藉 音節響亮 通俗易懂 明白如話 樸素自然通俗精練 古拙淳樸 清新明麗 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分析詩歌意象

古典詩詞的形象,是藉助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情感物象,我們姑且稱之為“意象”。鑑賞詩詞作品時,不僅要著眼於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鑑賞古代的詩詞作品。

古典詩詞常見意象的意義:

楊柳—惜別 圓月—思念 落葉—失意 春風—得意 大海—開闊 流水—時光流逝 古蹟—懷古傷今 梅花—傲視 小草—平凡、生命力頑強或弱不禁風 徵蓬、歸雁—思念(思鄉) 南冠—囚犯 松竹梅 — 高尚情操 哀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如:“鴻雁遍野”“哀鴻遍野”即指百姓流離失所 白衣蒼狗,又白雲蒼狗—世事變幻無窮 吳鉤—寶刀、利劍,指渴求建功立業者的利器 蓴羹鱸膾 蓴鱸秋思—思鄉之情 雙鯉—書信 莊周夢蝶—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 采薇—隱居生活 碧血—為正義事業流的血 萇弘化碧—夢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舉及第 懷桔—孝順雙親 紅葉—以詩傳情 紅豆-相思 崑山玉—傑出的人才詠絮—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

三、辨析表現手法:

1直抒胸臆 2 借景(物、事、畫面)抒情 3 寄情於景、情景交融4託物言志 5借古諷(喻)今《石頭城》《烏衣巷》6通過典故言志《錦瑟》 7渲染 8移情化9對話表現人物皎然《尋陸鴻建不遇》10 以小見大11側面描寫(《風》)12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 13虛實結合 14點面結合 15 一語雙關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16浪漫主義表現手法 《夢遊天姥吟留別》17誇張(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18象徵 19通過想象(夢境)來表現主題《夢遊天姥吟留別》《迢迢牽牛星》《鵲橋仙》20明貶(褒)暗褒(貶)21賦、比、興22重章疊唱(《秦風.無衣》)23對比24類比25反覆26動靜結合(《山居秋暝》)27襯托(正、反)28以動襯靜(“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29以靜寫(襯)動30以樂景襯哀景31以哀景襯樂景32 擬人33比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方法點撥:一首詩可以綜合運用幾種表現手法,要能細心辨析、具體分析某種或幾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運用的妙處。

解答技巧:先表明觀點,即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接著,根據此種表現手法的特點,分析它在表現詩歌內容和主旨方面的妙處。

四、把握情感類型

憂國傷時 ①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過華清宮》②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的《春望》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④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建功報國 ①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②保家衛國的決心 如 :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如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③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④山河淪喪的痛苦 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杜甫《春望》⑤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⑥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⑦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如:屈原《涉江》

思鄉懷人 ①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礦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溫庭鈞《商山早行》②思念親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③邊關思鄉 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④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長亭送別 ①依依不捨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②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③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生活雜感 ①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閒恬淡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③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④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⑤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辛棄疾《西江月》

評價作品思想內容應注意的問題

⑴瞭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派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鬥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⑵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瞭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報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盪。而宋代則大不相同,濟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⑶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

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序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⑷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複雜的情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當然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上發揮想象,進行二度創作。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傾向和風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

五、分清藝術風格

1豪放類:蒼涼博大 志趣高遠 情感深沉 雄勁粗獷 氣勢雄健 氣氛悲壯 意境高遠 情調豪邁 寄託遙深 氣勢雄偉 想象新奇 騰挪跌宕 撼人心魄 景象壯闊 清新飄逸

2婉約類:風格清新 清新淡雅 含蓄蘊藉 韻味悠長 “詩中有畫” 格調悽清 意境深邃 抒情含蓄婉轉 清幽空寂 幽靜空靈

詩歌鑑賞寫法指津

填空型 看清題目要求,注意題目空格前後相互照應的語言及能給我們啟發、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儘量在詩句中提取。

做到“問什麼,寫什麼;要什麼,給什麼”。一般可採用“總—分 —總”式。⑴概括特色(一個判斷以標明觀點,回答題中所問)⑵扣住要求,結合詩句進行分析闡述以證明觀點⑶揭示這樣寫的好處。即詩歌寫了什麼、如何寫的、這樣寫的妙處。另外做詩歌鑑賞詩時。

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要緊扣要求,圍繞題指展開論述。分點答題,點後例證。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誌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②不能用讀後感、詩句解釋代替詩歌鑑賞。強調對詩歌本身的理解,答題時一般無需引經據典,泛泛而談。③對作品理解、評價,力求準確、合理、有根據,不能無中生有、任意發揮、隨意拔高。④術語表述要正確。“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等鑑賞術語,使答案顯得更技高一籌。切忌不著邊際,亂套名詞術語,費時而不顯功。⑤千萬不能忘記聯繫自己和當時社會實際。

答題要做到準確、規範。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①緊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準確,④要點齊全,⑤分析具體,⑥組織有序,⑦語言流暢。

高考詩詞鑑賞主觀題模式及答題方法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和方法: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溼,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淨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閒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託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託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閒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和方法:(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 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和方法:(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和方法:(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和方法:(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提問變體:有人認為這個字用得好,有人認為哪個字用得好,你認為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做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原因理由。

  答題步驟和方法:找到原詞中的關鍵幾點,分條作答,用翻譯的形式就可

瞭解常用典故

1、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長城:《南史 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藉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

從 軍 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1)、具體分析, 為何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富於概括力?

(2)、此詩一、二句寫景對錶現戍邊將士的胸懷有什麼作用?

閱讀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後面的問題。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苗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注: 折柳: 即 “折楊柳”, 古樂曲名, 多為傷春悲離之辭。

本詩抒發了什麼情感?請任選一聯或一個角度, 談談本詩語言或表這技巧上的妙處。

4、折腰:《宋書 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遊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6、鴻雁:《漢書 蘇武傳》,匈奴單于欺騙漢使,陳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紅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貧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紅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7、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索,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8、青鸞:《仙海經》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隻青鸞報信。後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彭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9、雙鯉;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10、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閱讀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回答問題: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負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① 本詩寫景有何特點?本詩的首聯與頸聯寫景, 詩人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② 簡析頷聯、 尾聯分別刻畫的人物形象的特點。

③ 全詩在寫景和寫人之中, 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聯連用兩個典故,詩人將比作,又將 比作 ,表這了詩人 和對友人的 。

11、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12、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13、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後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

閱讀許渾《謝亭送別》, 回答後面的問題。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 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 滿天風雨下西樓。

(1)、第二句的“急”字在寫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2)、 本詩二四句寫景的色調不同, 人物心情是否相同,為什麼?

(3)、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悄感?

14、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和送別。後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辭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後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白居易《南浦別》:“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

16、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17、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後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8、風騷;原指《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後泛指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19、雕蟲:語出漢代楊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狀夫不為也。”後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術,多指文學技巧。

閱讀李貨《南園》, 回答後面的問題。

南園十三首 李賀

尋章摘句老鵰蟲, 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當年遼海上, 文章何處哭秋風?

注: 雕蟲: 詩中的意思是說吟詩作賦是沒有什麼大用韻技藝。遼海:指遼東地區, 因瀕臨渤海,故稱,唐時這裡常發生戰爭。

就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一段賞析文字。

20、鴻鵠;《史記 陳涉世家》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後揭竿起義大澤鄉。後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舉高 飛。”

21、杜鵑:俗稱布穀,又叫子規、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後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悽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如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閱讀文天樣的《金陵驛》, 回答後面的問題。

金陵驛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漂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具體分析作者通過那些景物的描寫及典故的運用,表這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 回答後面的問題。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游

茅簷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1)、這首詞“茅簷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描繪了怎樣一種景象?詩人描繪這樣景象的目的是什麼?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3)、詞的最後兩句麥達了詩人怎樣—種思想感情?

22、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後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2l黍離:《詩經 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後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數端,謂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時餘光所照之處,後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即歌女,後以此為 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26、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明製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後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27、瑟瑟:願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後來借指綠色。

閱讀下的詩,回答問題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①殘陽照射在江面上, 詩人不說 “照”面說“鋪”, 有什麼表這效果,

②詩人為什麼覺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憐”的?試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

28、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29、雞黍:《論語》載,子路隨孔子出遊時落了後,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於子路的態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後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