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鄉村還是城市,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它的陪伴

今天下午,在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舉行了一場《青花帝國》的分享沙龍“跟著青花回家”,沙龍的嘉賓有顧彬、馮秋子、阿乙、江子,圍繞《青花帝國》一書,他們既談論了自己的感想,也由此做了更豐富的延伸。

分享中,江子說:青花瓷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無限的,也是無敵的。的確,一件件瓷器,凝聚了工人的匠心、畫師的技藝和詩人的文采,參與了國家的內政外交,見證了王朝的興衰更替。無論鄉村還是城市,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都有瓷器伴隨、護佑。我們很難想象,沒有瓷,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China”既是“中國”也是“瓷器”的英文譯名,或許正是因為瓷是最適合闡釋東方美和哲學的載體吧。

“跟著青花回家”沙龍直播回看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跟著青花回家

——《青花帝國》序言

文 | 江子

何以,我要寫一本以景德鎮青花為主題的書?

從地理上,我跟景德鎮八竿子打不著。

我是位於贛中的吉安吉水人,而景德鎮乃是在距吉安八百里之外的贛東北。

吉安自古也有在景德鎮業陶者,其幫會名列景德鎮歷史上著名的五府十八幫。可我的祖上,為農夫為屠戶為小地主為小商販,就是與陶瓷這一行當沒有任何瓜葛。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我與景德鎮交集甚少,到三十多歲才有了對它的第一次造訪。至今為止,這座城市我認識的人依然不多,更談不上跟它諸多頂著各種頭銜的瓷藝家有多麼親密的交往。

對於景德鎮,我其實是一個陌生人。我何以要寫這樣一部作品?

是瓷器,坦白地說,我是被瓷器這種帶有幾分魔幻的物什迷住了。

瓷是生活

從小,我們就與瓷器朝夕相處,並對之敬畏有加。

作為一個鄉村出生的人,我有不少的證據佐證這一點: 我們手裡端著生怕打碎了的是瓷飯碗;鄉間巷子拐角處、池塘爛泥間不小心割傷我們腳的是碎瓷片;鄉村老宅廳堂之上端坐的是適合春天裡插花的瓷瓶;藏身在村子暗影裡的雕花鎏金的老床,床體上鑲嵌著戲曲故事主題的瓷片;宗祠裡是瓷做的香爐;夏天裡裝涼開水的是瓷壺;村子中間的水井沿邊用來紀年的“一×××年 × 月造”之類的文字是由碎青花瓷片拼起的……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是的,瓷器幾乎無所不在。瓷是融入我們家庭生活的夥伴,是村莊裡的長輩、血親。

可以說,無論鄉村還是城市,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都有瓷器伴隨、護佑。

我們很難想象,沒有瓷,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瓷是哲學和藝術。

瓷是適合闡釋東方美和哲學的載體。

瓷與中國的五行之說高度對應,瓷是金( 鈷料)、木( 窯柴)、水(制泥、拉坯等都需要水)、火( 窯火)、土( 陶土) 的合成之物。還有什麼,能比瓷更適合闡釋中國人的五行之念?

瓷有著對宇宙中存在的萬物之形體的刻意模仿和呈現。

瓷同時收藏了月光與流水、火焰和堅冰。瓷堅硬如鐵,可又脆弱如冰。瓷是卑微的泥土,可又是高貴的禮器。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即使身在鬧市,守著繪著漁樵耕讀、山水花鳥的瓷,也會有隱入深山之感。即使孤身一人,如有繪著仕女的瓷陪伴,就容易生出紅袖添香的錯覺。一幢黑漆漆的百年老宅,若有釉光閃亮的瓷在,再黑暗的老宅子也會有如月光朗照。

瓷是君子,它有著君子謙遜、風雅、安靜、隱忍而從容的美德;瓷也是烈士,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碎屍萬段也不肯腐爛。瓷是儒家,有著雖千萬人吾往、捨得一身剮的勇者之心;瓷也是道家,最懂得清靜無為的妙處。

在很多年前的一篇名為《青花》的小文裡,我曾這麼表達了我對瓷的認知:“她樸素而華美,卑微而又高貴。在她的瓷壁,永遠偃臥著一朵靜靜開放的青花——那是時間的幻象,或是一條母性的河流生生不息地流淌,抑或是歷史最初的一個象形文字?青花,是一種聖潔的事物,一種樸素而接近完美的品格,一種東方的情韻,一種悲喜交加卻默默無語的心態。青花,是中國最溫情感傷的部分。”

瓷是詩,也是史

瓷是國家的使臣、時間的臥底。

肯尼亞一個古城遺址考古出土的一塊青花瓷片,可能隱含了明朝太監鄭和曾率船隊穿過印度洋抵達了非洲的史實。

景德鎮出土的一隻被打碎的青花蟋蟀罐,可能是解開那個喜歡鬥蟋蟀到狂熱地步的明宣宗隱秘內心的符碼。

一條海洋中打撈起來的船,船上瓷器的青色和底部的火石紅,往往是指證這條船的年代,乃至中國古代海上貿易歷史的重要證據。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同時展出的明朝永宣年間和成化年間的青花瓷,默默訴說著明代海洋政策變化的史實。永宣年間的青花瓷,因鄭和下西洋帶來了產自波斯的蘇麻離青鈷料,青花就產生了奇特的暈染和鐵鏽斑。而成化年間的瓷器,就顯得單調單薄,因為,永宣以後,中國關上了海上大門,蘇麻離青成為了傳說。

……

我迷戀於瓷器的光影、形色、人格和歷史。我跟著一朵青花回到了它的故鄉景德鎮。我一次一次地去景德鎮。我走訪了景德鎮所有的古窯遺址。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與景德鎮瓷器有關的書籍與實物的查找與閱讀之中。沿著時間的海岸線,我看到了那個由太監鄭和率領的舉世無雙的船隊。在江西高安因擴建廠房發現的一個地窖裡,我似乎感受到了一個沒落王孫對家國將失的沉痛以及對美的憐惜。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的陪伴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我走訪了北京、臺北等眾多青花棲身的地方。我寫下了工匠、皇帝、督陶官、詩人、畫師、藏家、使臣。我寫下了一朵朵青花之下面目模糊的人群。我寫下的是遠去的青花纏繞的帝國。我反覆按住自己的衝動,堅決不肯在文中出現“我”——讓“我”在文中說話,這可是當代散文作家們慣用的伎倆。我不讓“我”在文中出現,原因是我一直沒想好:“我”該是一名畫匠、拉坯匠,還是景德鎮浮樑衙門裡的一名低階幕僚?可是仍然無法否認的是,我其實還是寫下了自己——一個愛瓷的自己。

我寫下的諸多瓷器,說不定,有一尊就是我自己。瓷的身上有我渴望的人格。我希望我能是一個溫潤如瓷的人,像瓷一樣風雅、安靜的讀書人。

我採用了一種低溫的、舒緩的表達,為的是能配得上瓷的高貴與典雅。

我在書中用很輕的文字書寫,怕嚇著了瓷。

我希望我的文字,也能發著瓷器一樣的釉光。

是為序。

江子

2016年3月30日深夜於南昌紅谷灘

“跟著青花回家”沙龍直播回看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青花帝國

著者:江子

自從宋真宗趙恆將年號“景德”賜予離京師千里之外的昌南鎮,這個南方小鎮的歷史就註定被改寫。從此,景德鎮開始了苦心孤詣的陶瓷藝術探索,在歲月長河中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美學體系,締造了一個龐大的“青花帝國”。在這個青花帝國中,有日理萬機的皇帝、恪盡職守的督陶官、任勞任怨的工匠、個性張狂的畫師、匠心獨運的詩人、煊赫一時的藏家、遠渡重洋的使者……

作者時而化身工匠、畫師,時而變成皇帝、臣子;忽而穿越歷史時空,走訪了青花綻放的每一個角落——只為揭開青花背後的歷史面紗。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050次推送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