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德慶: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BYART X 央美百年

和虞德慶的採訪,是在一家滿是綠植的咖啡館中進行。

走進咖啡館,虞德慶認真地問:“今天想要聊點啥呢?”

我也一本正經地回答他:“聊建築、聊創作、聊生活,啥都聊。”

這麼一來,虞德慶的話滔滔不絕如洪水一般向我湧來,信息量之大幾乎把我拍暈在咖啡桌上。

虞德慶: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BYART X 央美百年

虞德慶,中國建築學會 、室內設計分會理事,北京起來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創始人。

從畫個畫,到創個業

“我在遼寧遼陽的這個小城市,小時候因為體格文弱,有點內向。大概六歲的時候就開始畫國畫了。家裡人支持,周圍的人都稱讚我畫的好,圍繞我身邊的都是正向反饋。”

日復一日的畫畫其實已經有些枯燥,但因別無選擇,他就這麼堅持下去了。

一路畫上來,順風順水地上了央美。

如果沒有後面的續集,這大概是一個平淡的故事。

可一切都在進央美后變了。

他逐漸意識到,沒有什麼你天生就應該去做的事兒,重要的是找到人生的目的。

他想找尋一個答案,他真正適合做藝術嗎?

還是隻是因為他沒有看過更大的世界?

孔子說,“君子不器

乃是說一個君子不能拘於一才一藝,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多才多藝,而是要通於藝、遊於藝。

一個畫家,如果只知道表現畫面的美感,但是不清楚表達的思想。那麼就是丟失了他的意義,忘卻了他的目標。

在央美本科期間同時攻讀了兩個專業——建築工科和平面設計的虞德慶,不願意只是做一個為別人設計的人,他有的是野心。

虞德慶: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BYART X 央美百年

本科時期作品

上大學之後虞德慶幾乎就再也沒有摸過畫筆,但也不覺得遺憾。

——他發現了比讓他畫畫更能體現價值的事物。

大學創業創立了高級商務定製禮品品牌“Tino”,獲獎並參加同年的CCTV2的《創業英雄匯》。

tino記事本(大學時期作品)

在大家都認為其創業小成並會堅持這條路的時候,虞德慶放棄了,到深圳打工從零開始做起了建築室內設計;

二十七八歲他回到北京,到北京知名國企旗下最大的裝飾公司做主管設計的副總經理,直到他三十歲。

而後重新創辦了“必行科技”車聯網公司,但因為種種原因,黯然收場。

此款行車記錄儀由“必行科技”設計,

是全世界首創的無綁帶結構專利

由虞德慶本人設計的太原南站交通樞紐

他嘗試了好多不同行業,最終知道了他想做的,是“既能表達想法,又能突出美感,還要具有功能性,能讓大眾的生活更美好”的事兒——

“設計師最好的作品應該是自己和所創立的公司機制,設計師都在講故事,卻不知道人類最好的故事是願景。起來公司就是我最好的作品。”

cheelai 起來

虞德慶把“起來CHEELAI”的願景設計為“國際語境下的中國文創品牌的代表”,這與“起來”名字出處相吻合。

無往不勝的精神,是他在創業路上對自己的激勵,也是他所向往的事業心。

在虞德慶的角度看來,人做事需要看“三環”的推動,這是他的良師益友錢致遠提出的——社會驅動力、行業驅動力,以及自身驅動力環。

如果你做這件事,社會認可,行業也認可其價值,自己做得既順手,又開心,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成功的人和快樂的人

我說“虞老師,我想定一個小標題,叫‘成功的人&快樂的人’作為您的理念傳達。”

虞德慶過了一會才回,他說:“這不適合我,我一沒成功,二不快樂。”

“我這一生,老師很多。但真正讓我去理解到與之前繪畫狀態不同,打開新的世界認知的人,是稻盛和夫。”

大學時候的虞德慶看了很多他的傳記,輾轉反側地思考,畫畫這件事兒,是有侷限的。比如一張藝術作品,懂的人覺得好,但是不懂的人,是永遠不會產生情感上共鳴的。但是有的人,他的智慧是有共性的,比如稻盛和夫,世上沒有人不認可他的成功。

現在的社會像是一個殘酷的對稱,強的人會更強,而弱的人會逐漸弱下去。

人會越來越在乎特斯拉汽車創始人馬斯克定義的“第一性”的考量,也越來越不受技術和經驗門檻的制約,尤其是互聯網出現以後。

技術是服務於某種功能、某種目的的,與其去學習技術,不如定好你的目標是什麼。

比如,一個人不一定懂車,不能妨礙他去做一個打車軟件;

再比如,一個人不懂畫畫,但並也不妨礙他可以讓每個人的家裡都掛上畫,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比如馬斯克,上午搞軟件,下午搞汽車,晚上搞火箭,總有這樣超凡的人。

所謂第一性就是對本質的目的思考,而人們職業做久了,就會錯把手段當目的。

在虞德慶看來,技術學習時間的趨勢是會越來越短。

而一個人,一生中能幹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虞德慶: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BYART X 央美百年

採訪中的虞德慶

“我會焦慮和恐懼,也不容易感到開心。”說這句話時,他一直很堅毅的眼神似乎閃爍了一下。

人總是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

而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在破除恐懼的過程,方法就是不斷思考和學習。

比如感冒在當初那個時代,是有致死性的。沒人知道感冒是什麼,更不知道如何去治癒它,在那樣的環境中,人們對感冒的恐懼被放大。

但虞德慶會焦慮更多的事情,

“對面來一隻老虎,我知道它,但無法戰勝它。所以我無法消除我的恐懼。”

“我坐在這屋裡,老覺得屋外面隨時會下刀子,下刀子怎麼辦?我得擁有解決的能力。”

“我希望我的快樂能夠保持得長久一些,希望我的快樂能夠經得起風險一些。我製作一座城堡,將我的快樂保護在裡面。那麼我就努力把城堡壘厚點,壘高點,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做(努力去學習更多知識)的理由。”

“給你一百年時間,就能做出一個星巴克了嗎?”

“給你時間,你就能完成你的目標了嗎?”

……

所以只有他不斷探索體會變化的規律,從理解變化,迎合變化到接受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虞德慶的恐懼。

不然的話只能像很多人一樣“學會了那麼多道理,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虞德慶和兒子

看到虞德慶,覺得有兩句話尤為適合他。

一是來自周國平,“我身上必定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消化。”

二是來自草薙龍瞬的書《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對於人們內心的不滿和不足,佛陀是這樣說的:我們需要理解究竟是什麼引起了痛苦。帶來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虞德慶34歲,走完了從平面到建築,從體制內到體系外,從學習者到領導者,從體悟到佈道者的過程,如今34歲的他將帶領起來前進到何處,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