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城市從來不相信眼淚

在1979年的前蘇聯橫空出世了一部震驚全國影壇的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這部影片有著極高的極高的觀賞性,不同於以往的令人煩瑣的說教,它突破了以往的條條框框,既沒有歌頌戰爭時期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沒有讚美宇航員的傑出貢獻,也沒有教人們如何進行工廠操作。而是將鏡頭對準了莫斯科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普通市民,紀錄了他們的喜怒哀樂,以曲折的人物命運來表現主題,強烈地震撼了各個階層與年齡段的觀眾,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共鳴,獲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並且獲得了第三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城市從來不相信眼淚

這是繼《戰爭與和平》之後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前蘇聯電影。在當時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下,這部影片能獲得這個獎項,更加凸顯了其巨大的影響力,兼具較高的藝術性與商業性。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城市從來不相信眼淚

影片開頭是一個長長的遙攝大遠景,較為全面地展示了莫斯科城市主體,彷彿在告訴我們:這就是莫斯科。由鋼筋混凝土而築就起來的城市從來都是冰冷的,任由再暖的光照在上面,得到的都只是恍惚而不明確的反射。影片中的莫斯科正如這座城市所代表的蘇聯一樣,給人以鋼鐵般的冷毅與強硬。而今天我們的大城市更多給人以玻璃般的明亮光彩,不變的是那份疏離感。但是依然有無數嚮往著更優越更精彩的生活的人想去“碰個彩”。影片試圖通過劇中人物的不同愛情觀與生活道路的選擇來引導觀眾對此進行探索與啟示。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城市從來不相信眼淚

其中,有導演想要讚美與弘揚的——只有愛人愛己,與愛人坦誠相待,共同努力才能獲得真正幸福的生活。也有導演想要斥責的——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淪陷自我,盲目追求虛榮與物質的攀比,只會害人害己。這是一部好的影片,同時又是一部好的教科書。這裡有遭遇後的幡悔、痛苦的追求、成功的歡娛和新生的憧憬.....劇中人物都是普通的工人積極地想要努力生活得更好,而面對一樣的目標,每個人對達到目標卻有不同的選擇。卡捷琳娜的兩個朋友,柳德米拉決定將自己與自己的愛情打包,渴望通過一個富貴的伴侶而得到養尊處優的生活,在第一段婚姻失敗之後,仍然試圖去勾搭遇到的每一個所謂“成功男士”。另一個朋友安東尼娜卻和家境普通卻樸實勤勞的工人在一起,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城市從來不相信眼淚

這個發生於上個世紀的異國的故事,至今還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如今在我們的國家的各個大小城市裡,依然不乏柳德米拉式的年輕人,他們面對城市高檔而奢侈的物質生活時產生低落與豔羨的情緒,卻沒有正確地將這種情緒化作拼搏的動力,而去思考如何輕鬆快速地獲得這樣的生活。在面對愈來愈物化的社會生活與日漸浮躁的社會氛圍時,應該有更多的影視作者創造出這樣的作品,不斷地警醒與批評我們。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城市從來不相信眼淚

除了在影片主題上具有教育意義,這部影片對於我們瞭解蘇聯普通民眾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雖然故事背景在莫斯科,但是在一定意義上,莫斯科就代表了蘇聯——神秘的“紅色共和國”。

在社會主義社會,按勞分配是是勞動成果的分配方式,經濟制度是以工人為主導的國有制與集體所有制。所以在影片中,電視臺總是在對傑出工人、勞動英雄進行報道,卡捷琳娜因作為勞動模範而被魯道夫發現了真實身份;而沙果的高級焊工的身份也不僅讓他自己引以為豪,也受到身邊的人的敬仰。這些都可以看出當時的蘇聯對工業生產的極其重視。而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工作環境,能看到許多大宗的的工業機床,說明是重工業。如此選擇,也反映了當時蘇聯的真實的工業狀況:重工業發達,國民生產以重工業為主。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城市從來不相信眼淚

再關於教育。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之所以能從一個普通的工人最後成長為一個工廠廠長,除了靠自己的努力上進之外,還得益於蘇聯當時的教育體系。二戰之後的蘇聯急需經濟建設,而經濟建設則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與經濟人才。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蘇聯出臺了“適應性專家培養法”,主要是培養一些能適應某一專業或生產部門急需的現成人才。而且在影片中卡捷琳娜是在有了孩子之後還能繼續深造,則體現了當時蘇聯教育體系的開放和人性化。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城市從來不相信眼淚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問題是當時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除了從工廠中大多數是女性工人這個情況間接得知外,在影片後半段,卡捷琳娜出現在在工廠的單身俱樂部那一段,由俱樂部負責人直接述講明瞭“我們的單身女性已經比男性多兩倍了”,女性去俱樂部登記甚至於要“排號”,而男性則可以自由登記。對於蘇聯的男女比例失衡問題,戰爭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據統計,二戰之後蘇聯損失了兩千萬人口,其中絕大部分為男性。所以男性可以說是以稀為貴,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男子的大男子主義,這在劇中的男主人公沙果身上也可以見得。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城市從來不相信眼淚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十分經典的頗具人文意義的影片。影片最後的鏡頭有室內卡捷琳娜對沙果的含情脈脈,轉換到室外深藍的夜色中,在溫婉悠揚的片尾曲中結束,更加點明瞭《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作為輕喜劇正劇的類型,相對輕鬆的影片氛圍與圓滿的故事結局也表現出了創作者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傳達了當時蘇聯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與民族精神,是一部值得被永遠記住與欣賞的經典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