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一生抹不去的記憶(聽老紅軍講長征故事(3))

长征,一生抹不去的记忆(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3))

彭煥生,現年106歲。1910年出生於江西省吉安市,從小失去雙親,為地主打長工。1930年上井岡山參加赤衛隊,後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的通訊排排長,走完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老人穿著紅軍軍裝,就靜靜地坐在那裡,若有所思地凝視著遠方。106年歲月的風霜洗禮,在他臉上刻上了太多歷史的痕跡:1930年參加革命,當紅軍、打鬼子、謀解放,老人用一生見證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老人說,儘管身經百戰,但他永遠忘不了懋功會師時漫山遍野隨風飄揚的紅旗,忘不了二萬五千里長徵路上的嚼草根、煮皮帶吃……

“我生來就是小奴隸,穿上軍衣就沒想過脫下!”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話一點兒不假。

彭老出生於江西省吉安縣長塘鄉磨灣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便失去了父母,在地主家當長工。按照彭老自己的話說,他不僅是個孤兒,還“生來就是小奴隸!”

1930年春,紅軍進攻長沙,磨灣村組織起了農民協會。聽說要組織蘇維埃政權,打土豪、分田地、除惡霸,受盡壓迫的彭煥生興奮極了,便立馬想到了參加農民協會。

同年7月,紅軍進攻長沙,農民協會幫助紅軍攻克了吉安。後來,農民協會的幹部對大家說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保衛窮人利益的,主張打土豪、分田地,便號召大家參加紅軍來保衛吉安。彭老當時覺得參加紅軍當然很不錯,還能有口飯吃,於是和大家一起報名參加了紅軍,進入了革命的隊伍。

“‘一把盒子槍,一臺電話機’幹革命!”

老人說,他很幸運,參戰無數,卻沒有捱過一個槍子兒。講起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彭老顯得十分淡然,大概他早已將那些生死瞬間化為平淡、埋在心底。

即便如此,有一場戰鬥還是讓老人畢生難忘,至今談起依舊老淚縱橫,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湘江戰役。

1934年11月底,長征已經一個多月,前三道封鎖線都一戰突破。蔣介石便調湘軍北下、桂軍南上、粵軍西追,30萬大軍三面合圍,逼迫紅軍西至湘江。為了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彭老和戰友們與敵軍展開了殊死的決戰,他們以劣勢的兵力和裝備,與佔絕對優勢的敵人逐個山頭地爭奪,逐個山頭地死守。

12月1日,戰鬥更為慘烈,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到當日下午5點,黨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渡過了湘江。經過5晝夜的激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4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將紅軍圍殲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戰役的慘烈程度,也許只有親歷過的人才能瞭解。如今談起這段往事,老人不願再提,他說他只記得,身為通信兵的自己“誓死也要揹著通信設備”;只記得“身邊的戰友成批成批地倒下,屍體堆成山”;只記得“子彈好像特別姑息自己,總從身邊飛過”;只記得,“湘江的水好深好深,還夾著血腥味”……

“革命勝利時,30個同鄉人,只剩我1個!”

1972年,彭老因為嚴重的胃潰瘍做了手術,胃部被切去了2/3。老人打趣地說道:“長征不辛苦,只是把我的胃搞壞了!”

據老人回憶,紅軍過草地時,食物極其匱乏,往往先頭部隊過去之後,能吃的草根都剩的不多了。

新中國成立後,當初的戰士已經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一年春節,他特意來天津看望自己的老班長,兩人相見,感慨萬千,“長征雖然條件艱苦,但紅軍戰士情誼比天高,都團結在一起,勁往一處使,再大的困難也都克服了!”

說起長征時的困難和艱辛,老人幾度落淚。他說,他親眼看著自己的同鄉112師機關炊事班長(名字已無從考證),揹著行軍鍋,過雪山時被側風吹下山崖,自己卻無能為力;看著年輕的戰友為了給大夥試吃野草,中毒身亡,身邊戰友都十分心痛。彭老說,到全國解放時,同鄉一起出來的30個弟兄,就只剩自己1個人了。

“我從沒見過這麼多人,這麼多紅旗!”

老人愛唱歌,有一首歌,他現在還會唱。

“紅軍兩大主力,翻過綿綿山脈,我們勝利會師了,歡迎紅四方面軍,參加蘇維埃中心力量,我們百戰百勝,揮師進四川……”這首歌叫《懋功會師歌》,是1935年懋功會師時傳唱開來的。

遵義會議後,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1935年6月到達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長征雖然異常艱苦,但沒有一個戰士叫苦,因為他們不僅擁有樂觀的心態,更有著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說起懋功會師,彭老凝重的神情變得喜笑顏開,他說永遠也忘不了那滿山遍野迎風招展的紅旗,看著前來會師的各路戰友,自己心情十分激動。“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人,那一瞬間,我真的覺得革命勝利了,看到全國解放的曙光了!”

隨著革命鬥爭的不斷深入,紅軍戰士的夢想漸漸成真了。新中國成立後,彭老繼續默默無聞地為軍隊、為國家做著貢獻。1966年,彭煥生從天津市紅橋區人武部政委的位置上退下,開始了離休生活。

說起父親長壽的秘訣,彭京林說:“除了身體底子好外,大概是老人吃了太多苦的緣故,‘大風大浪’經歷過來後,心態平和,不急不躁,也更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吧!”

“兒孫們去當兵,我心裡高興!”

老人現在住在天津警備區第一干休所一座整潔的二層小樓內,他的臥室在二樓,每天自己上下樓,從不用別人攙扶。

有一年,彭老睡覺從床上掉下來摔傷了腿,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式木床,足有1米高。子女們見狀,立即到商場選了一張矮床,定好下午就送貨。回家後,彭老的小兒子拆老床,彭老當時就急了,說子女們“瞎花錢”,急得把眼睛都瞪圓了,“沒辦法,我們又回商場,把床給退了。”彭京林說。父親節儉樸實的作風和雷厲風行的軍人氣質時刻影響著自己的家庭。

彭京林介紹說,現在父親生活規律,基本自理,他平時愛看軍事節目,最愛穿軍裝,穿上就不願意脫。彭老總說“年輕人就該為國家多幹點事,這樣咱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現年66歲的彭京林也曾是一名軍人,1968年到南海艦隊服役。據他介紹,他的弟弟妹妹也當過兵,大姐去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老人特別支持兒孫們參軍,五個子女中的兩個兒子參了軍。“也許這就是父親精神的一種延續和傳承吧!”彭京林說到這裡,開心地笑了。

彭京林的兒子彭超是80後,在爺爺的影響下,18歲的他也穿上了綠軍裝,到爺爺曾在的裝甲一師當了一名通信兵。“爺爺給我講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讓我很受感觸。現在咱們趕上好的時代了,但我們應該繼承紅軍革命傳統,讓長征精神薪火相傳。”彭超說。

(邢邦明、魏紅光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8日 06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