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範曾和張海的書法風格像不像?

驚龍軒

首先肯定一點的是兩個人都是有名氣的書法家,底氣足,書法功力深厚,所謂藝高人膽大。因為名氣大,所以才敢創新;因為名氣大,創新也容易被人接受。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如果是一個小民寫的東西,早就被人付之一炬了,沒準還撒上一泡尿。

我們先分析一下兩個人的作品,然後再作比較。

范增的作品,整體上是橫窄豎高,像一個長腿青年,英俊與否再論。他作品的主要特點變形,誇張對比,一反傳統。看上面的“月”字,左豎撇和右豎勾強烈對比變形;像“寺”字第三橫的寫法;像“半”“城”兩個字如果在別處出現很難認出來。範公應該是在寫象形文字,只是我語言文字功底淺薄,認不出像個啥!

再看看張海的作品,範公的像一個長腿青年,張公的作品更像一個個底闊上窄的水泥方臺。起筆多用圓筆,捺畫用反捺,好像是用了隸篆的筆法。

比較一下兩公的作品,我覺得範公的作品功力更深厚一些,還有可觀賞性;而張公不好說。

讓我們擦亮眼睛,讓歷史審判他們吧!


京東千里行書法

突然看到這樣的問題,一開始很佩服題主的想象力,怎麼就能把範曾和張海的書法扯到一起了呢?本來覺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經這麼一提醒,稍作比較之後,還真像那麼回事。


拋開書法先不談,單說範曾和張海這兩個人就有不少共同點。有人說,範曾那麼狂傲,跟張海的性格並不像啊?雖然張海平時並不像範曾那般狂傲,但是兩個人同樣具備出色的商業頭腦。而且兩個人都因為作品的商業氣息太濃而飽受爭議。

範曾以國畫名世,書法價碼稍差些。大家都知道,前些年因為範曾的“流水線”作畫方式被曝光,一時掀起了軒然大波,範曾帶著滿身的銅臭味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當然,範曾的公關能力並不差,目前風波早已平息,範曾的書畫作品仍然價值不菲。


張海是在坐上書協主席的寶座後,其書法作品也成了市場的寵兒,價格暴漲。在張海的引領下,書協也從藝術殿堂徹底轉向了商業殿堂。書協領導的作品都根據級別明碼標價,一時間炒得沸沸揚揚,到現在都爭議不斷。不過令人唏噓的是,啟功先生卸任書協主席後作品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景並未在張海身上重演。卸任書協主席後,張海的書法作品隨之價格暴跌,令許多積壓其作品的投機者叫苦不迭。

現在我們回到正題,比較一下兩人書法作品的風格。其實張海的書法還是有一些味道的,漢隸加以行楷,雖然傳統韻味盡失,倒也風格獨特。被人稱為“草隸”,不管出於何種目的,還是獲得了不少肯定的評價;再看範曾的書法,儘管自認為“不輕讓褚虞”,估計褚遂良和虞世南若在,也不屑於跟他比個高低。儘管李敖說他的書法就是“賬房先生的水準”多少有些揶揄的成分,範曾書法的藝術水準欠佳也是不爭的事實。



比較起來,他們兩人的書法雖然書體各異,呈現出來的“美感”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範曾的書法,一筆之間幾起幾落,矯揉造作;張海的書法非常注重表面的裝飾美感,細看則很不自然。

必須承認,初略審視兩個人的書法作品,的確有著相似的風味,不管藝術檔次如何,把這兩個人的書法聯繫起來,總覺得頗為有趣。


驚龍軒

我論“範曾與張海”——趙新月談書法札記

01

範曾才力有餘,功力不足;張海功力有餘,才力不足。

02

範曾是畫家書法;張海是書家書法。

03

範曾是畫匠,張海是書匠。

範曾不僅僅是畫匠,還博學高才。

張海僅僅是書匠,未見他才。

範曾的“綜合文化體量”以“噸”計,張海的“綜合文化體量”以“克”計。二位書法都可用“公斤”計,高於一般書法家用“斤”計。

04

範曾早年“畫家書法”俊逸風爽,以畫筆入書,與畫相得益彰。晚年“變節”,非要做自我批評,說自己“妄生圭角”云云。其實,那正是他的優勢。優勢丟了,非要迷信書論,結果晚年書法,“虎落平陽”。看來,才力成全人,也害人。

張海最拿手的是隸書和行書。我個人不喜歡他的書風,因為看他的書法“太糾結”,線條繃得太緊。隸書“荒率”之筆與“死硬”之筆交錯媾和,行書“鬱結”之筆與“死蛇”之筆糾纏不休。

05

我喜歡範曾早年書風,真好,儘管不合乎傳統書論。

我個人不喜歡張海書法,無論行書還是隸書,但我絕對承認,功力非凡。

06

範曾看起來桀驁不馴,其實內心不強大,否則,何必要變換書風、“變節”投降世俗呢?

張海看起來很規矩,但內心固執,否則,書法不會寫得如此“死挺”。

07

範曾如果堅持早年書風,可以一條道跑到明。

張海如果不變更用筆,去除匠氣,一定會一條道跑到黑。

08

範曾早年書法線條變幻多姿,晚年入俗失姿。

張海書法線條雷同過多,絕非大家。

09

範曾命運起伏跌宕,如其早年書法。

張海一生算是平穩,亦如其一生書法。

10

庾信文章老更成。範曾與張海,書法老更成?都難說啊!

11

範曾與張海,尤其是範曾,捐資救災,不忘公益。書法家就應該這樣。大家也別老盯著他們賺了多少,還要看他們捐過多少。

12

範曾和張海,說不完的話題。且叫“曾經滄海”吧!“曾”是範曾,“海”是張海。

趙新月寫於野草書屋,轉發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我論“範曾與張海”——趙新月讀帖札記

我論“範曾與張海”——趙新月讀帖札記

我論“範曾與張海”——趙新月讀帖札記

我論“範曾與張海”——趙新月讀帖札記


新月新語錄

麓風軒認為:從字形上來看,範曾和張海的書法風格相距甚遠;但從精神實質上來說,兩人風格如出一轍!

1、都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

不可否認,範曾和張海在當代書壇都具有一定影響,“江湖有他們的傳說”。他們的書法特點鮮明,形成了“標誌字體”,茫茫字海,一眼就能認出,區別於千人一面,不同於書匠追隨古人亦步亦趨,或許算是成就。


2、個人成分多,離傳統較遠

範曾和張海的字,雖然可能有取法,但離傳統相去較遠,習古不深,看不出很多傳統書法審美因子。可能是像某些書家自辯的那樣:木材燒成了木炭,不是形體的滅亡,而是能量的再生。

3、做作的成分較大,有失自然

古人寫字,強調“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範曾和張海寫字都比較較勁,好像是咬緊牙關寫出來的,每一筆都彷彿要設置機關重重,較為做作,千篇一律地重複,頌之者可謂個人風格,貶之者可謂個人俗氣。


歡迎網友留言交流。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我覺得這二人的書法風格風馬牛不相及。

範曾的書法屬於楷書或者行楷書,他的書法愛用顫抖的“筆法”,和他國畫的用筆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雖然飽受非議,他自己對他的書法卻很自信,曾在電視節目裡評價自己的書法“清新”、“俊逸”,實在是不敢恭維。

張海的書法屬於隸書,他在隸書里加上了行草書和魏碑的筆法,是有很深的傳統的功力的,被稱為“草隸”,雖然也是備受爭議,還在還有不少肯定的聲音。

範曾是把本來應該寫快的行楷書加了點顫抖,給寫慢了,張海是把應該寫慢的隸書,加了點行草的筆法給寫快了,二者無論在字形、結構和用筆上都沒有相似之處。

我個人也不喜歡二者的書法,你看到他們的書法有什麼感覺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碼字辛苦

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完全一個路數:創新體。還有一個共同點,價格不菲。還有一個相似處,二人的書法作品都在跌。還有一個相似處,第一手買入者,基本上就被套住。

傳統書法的共同點是,學習者越寫越好,越是往後的作品越有韻味,人書俱老的書法作品,都是以堅實的傳統書法為基礎。
(子衿臨孫過庭書譜局部)

創新書體,他們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越寫越爛,越寫越怪,越是背離傳統的,越是面目猙獰。什麼不讓虞褚,是自己在講。古拙中見新意,也是自誇。蟑螂體,草隸體,正應了一句話:無恥者富!

(子衿臨孫過庭書譜局部)

隸書的草寫是章草,章草又發展到了今草。今草的創作者,是草聖張芝。草書歷史上姓張的人兩個人張芝,張旭,他們為中國書法作出了傑出貢獻。古人,在為祖宗增光添彩。今人,在為自己的腰包增加厚度。
(子衿臨孫過庭書譜局部)

不守傳統,自吹自擂,斂財有方就是他們的共同風格。


子衿tjk

兩人的書法各有特色。從傳統書法的角度來講似乎又有些“創新",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從近代流行書法視角來看,他們不僅保持了傳統書法的結構,而且還融入了視覺藝術,提高了欣賞性,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僅懂書道而不懂繪畫藝術的話,是寫不出這種效果的字來。總之,他們的書法均代表了各自的流派。而有些人對書法一知半解又不懂藝術,胡亂創新,結果造就了一批醜書家,還到處展示,誤人不淺呀。


EASY22

這二人的書法自成風貌,眾所周知範先生是一位德才兼備的書畫大師。在他的書法裡運用了國畫美學,使每一個字大氣磅礴,秀美絕倫,誇張善變自成一體。而張先生的書法略顯拘緊,但松馳有度。欣賞他的作品如行雲流水,筆走龍蛇,歎為觀止。這是我個人觀點,請各位同仁多多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