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文章《騰訊沒有夢想》,騰訊是否真的在喪失產品能力變成投資公司?

宋祖椽

在米粉看來,小米的雷軍恐怕多少有些落寞。

正當他那篇10w+文章《小米是誰,小米為什麼而奮鬥》拉動起“我是誰,我為什麼而奮鬥”成為熱門話題不久,在滿屏諸如《徐小平回覆雷軍:真格是誰,真格為什麼而奮鬥》《Bilibili是誰,Bilibili為什麼而奮鬥》……的助攻中。

昨晚,殺出個程咬金——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被冷落的則是小米赴港IPO……

伴隨文章在朋友刷屏的,還有那張馬化騰板著臉接電話的小圖……

據知情人士稱,潘亂為了寫這篇文章,與大量業內人士打聽消息,前後操作幾個星期,“從北京寫到巴厘島寫到上海,大量考據,從四萬多字刪到一萬多,又一次次推翻框架重塑主線。

看標題就知道,這篇文章的核心和結論在於“騰訊沒有夢想”。

作者開宗明義:“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這家快20歲的公司正在變得功利和短視,他的強項不再是產品業務,而是投資財技。

總結下來,全文共有以下幾個觀點,在作者筆下各個犀利:

1. 騰訊主戰場遭遇跨界打擊,錯過信息流和短視頻的風口。

2. 騰訊迷信流量,還用投資做防禦。

3. 騰訊的組織結構老化,賽馬機制導致內耗嚴重,不夠靈活。

4. 騰訊“聰明人太多”,大家畫PPT鬥嘴,不幹實事。

5. 騰訊不寬容失敗,導致新人沒有磨鍊機會。

6. 社交和內容產品主攻年輕人,但是年輕人善變,騰訊已經老了。

文末評論中,不乏知名人士拍手叫好。有“媒體圈跳槽王”之稱的王以超坦言:比起《騰訊傳》的洋洋灑灑,這一萬字要更犀利,更接近本質。

評論中大部分人認同此文,對騰訊的質疑和詬病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戰略層面,投資大於業務;二是管理上,人員冗餘反應遲鈍;三是騰訊產品上確有不足。

謝璞更是犀利點評:標題太含蓄了。騰訊的問題不是沒有夢想,是沒有靈魂。

這還了得,《歷史的溫度》作者饅頭大師很快斷定“這篇應該肯定能傳到Pony那裡。

馬化騰深夜回應“有批評蠻好”截圖熱傳

有人承認截圖是自己PS

馬化騰說:“……從寫第一行代碼開始,他的理想都是如何做出最好的產品,而不是賺多少錢。

隨後,一位網名為Zen的人推文《騰訊的夢想其實是我PS出來的》(目前該文已被刪除),承認截圖屬於自己惡搞:“在這邊和pony以及騰訊道歉,我本人也買了騰訊股票,很喜歡pony以及騰訊,做這個事情完全是出於對運營的好奇心。”

此前騰訊科技首頁那篇題為《騰訊沒有夢想?馬化騰:理想是做出最好的產品,而不是賺多少錢》的文章,也於晚上9點40分左右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篇題為《騰訊需要夢想嗎?》的自媒體文章。

騰訊公關總監張軍則稱,文中有很多地方偏頗,這幾年在很多領域騰訊都保持著高效的創新和突破……會吸納,接受監督……

騰訊聯合創始人Tonyzhang張志東也發表看法稱:“有一些不實的Bug,但尖銳批評對鵝廠是好事。

一場圍繞“騰訊夢想”的大討論已經展開。(新榜確認,Martin和Tony的表態不是偽造的,是真的)

批評騰訊者

對《騰訊沒有夢想》稱讚有佳

“投資大於業務”

上,不少人提起年初騰訊的財報,對於“騰訊投資的公司市值已經超過其本身,上一家這樣的公司是雅虎”的觀點,深以為然。

“連線家”聯合創始人認為,騰訊不是沒有夢想,而是夢想都被光鮮的投資財報掩蓋了。“騰訊近年來嚐到了走出去投資的甜頭,忘了內部核心生產力的重要。”

互聯網觀察人士尹生,曾在分析騰訊財報時說:“騰訊這樣的絕對領導性公司常常會犯的錯誤,就是遠離最初的創新精神,以及對這種精神可能帶來的變化力量的敏感性,進而用一種在位者的資源掌控和防禦模式來行為。”

對於“騰訊沒有夢想”這件事,他的觀點是“騰訊的問題不是沒有夢想,而是要重新定義夢想”。投資大於業務,反映的是騰訊從創業公司變成科技巨頭後,企業理念與戰略的一次升級。

管理上的大公司病,引起了更多人共鳴。“雄心財經”創始人王冠雄表示“忠言逆耳”,騰訊在戰略和組織管理上已經落後阿里,“潘亂應該得到一大筆獎金”。

也有騰訊前員工留言稱,自己深受騰訊的大公司病所害,對騰訊放棄微博難以釋懷:“我一直認為產品需要耕耘,需要不斷積澱出厚度,但大家自己越來越缺乏耐心了。”另一位離職員工也表示自己想分享,但沒敢分享,文中很多點他有共鳴,也見過實例。

科技評論人判官甚至想起了十年前的通信行業外企,言外之意騰訊充斥著“精緻的廢物”。在自媒體人辯手李慕陽的《騰訊沒有夢想?只是你不希望ta有罷了》一文下方,他評論稱:潘亂那篇文章,指出的騰訊精英化、老齡化、VC化,算不上批評,事實而已。

反駁《騰訊沒有夢想》

騰訊高層的快速回應成亮點

隨著討論的深入,這篇在騰訊平臺流出的批評“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本身,以及騰訊高層深夜的快速回應,這兩點成為支持者力挺騰訊最鮮活的論據。

在轉發“AI藍媒匯”文章《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我們整理了這份交鋒備忘錄》後,“藍媒匯”創始人韓輝在朋友圈寫下自己的觀點:

“一篇作文,騰訊三位大佬集體點評,雖有不認同,但基本持肯定態度。劉熾平更是對騰訊公關總監張軍耳提面命:可以作為參考和督促。

知名媒體人羅昌平也評論:“騰訊沒有夢想?看馬化騰的回應,智商沒他高,情商沒他高,關鍵還沒他那麼努力,人家凌晨兩點還在工作。

你說他是在倒時差,看看後面這幫人,都在倒時差?”

他說的後面這幫人正是劉熾平、張志東和張軍等……

同樣在刷屏表達對《騰訊沒有夢想》文章不同看法的還有望月。他表示:

我不知道大公司該不該有夢想,什麼才叫做大公司的夢想,但騰訊這個級別的公司,其戰略目標顯然已經不止做好一兩個產品或者賺更對的錢那麼簡單了,相反,我覺得騰訊的野心極大,佈局極深遠。這篇文章唯一說對的可能也就只有微視了。

不過,魏武揮則有不同看法:“說騰訊能容忍一篇講它沒夢想的公司大範圍傳播,以及,允許在自家平臺上討論,就比較值得欣慰。這個見識不高”。

因為,這不是像當年3Q大戰一樣真正觸及騰訊直接物質利益的戰爭,他調侃:“包括我在內的一眾耍嘴皮子的,人要是還不給你耍,那也是太小瞧騰訊了。

這沒啥好欣慰的。本該如此。

誰說騰訊沒有夢想?

最早刷屏反駁“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之一,來自42章經創始人曲凱,他在《誰說騰訊沒有夢想?| 42章經》中從商業邏輯角度提出不同看法,比如:

《騰訊沒有夢想》這篇文章質疑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是一家“沒有信念,不能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東西”的公司,所以在很多層面都只是忙於“應對”。

但我認為,做一家企業最應該想明白的是哪些東西是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業務,是一定不能放手的,而哪些是可以放手,不會對公司有本質影響的。

所以他旗幟鮮明地反對“騰訊沒有信念(或夢想)”一說:“騰訊正是太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太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才看起來在很多時候都沒那麼激進。”

在他列舉的數據中,有一項:

2017 年,根據 Techcrunch 統計的數據,全球對外投資第一名的企業是 Google,投資了 107 家,第二名就是 Tencent,投資了 72 家(實際數量更多)。

曲凱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自豪的成績。他不同意騰訊“資本+流量”是過分關注短期 ROI 的投行思維,覺得“這是非常放眼未來的長期戰略”。

而吳懟懟則說:“退一萬步講,騰訊就是純做投資,做投資就沒夢想嘛,人家巴菲特聽了想打人。

知名IT評論人Keso則點評:“或許,潘亂認為張一鳴就是那個唯一的正確答案。他有點迷信張一鳴”。

有意思的是,從公開截圖來看,潘亂文中描述的騰訊最強勁的競爭者——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則轉發了《誰說騰訊沒有夢想?| 42章經》並作出“這篇比較中肯”的評價。

同樣在這篇文章的話題下,新榜內容總監張恆在刷屏中感慨:“如果連接萬物還算沒有夢想的話,那我真不知道誰還有夢想了。

騰訊不僅有夢想

還讓更多人實現了夢想?

評論騰訊沒有夢想的人紛至沓來,而力挺騰訊有夢想的支持者,亦是絡繹不絕。

在《騰訊沒有夢想》的雄文下,“視覺志”創始人沙小皮顯然有不同看法,他承認“很久沒看到這樣酣暢的互聯網評論文章了”。

說真的,你能在騰訊的平臺裡各種噴騰訊,不會刪帖不會限流,換頭條系的平臺試試?

面對潘亂文章中將騰訊和今日頭條之間的各種比較。他力挺騰訊:

作為內容提供方,更願意跟頭條系還是騰訊系合作呢,我想很多人心中都有答案,在騰訊生態裡,你可以成長為一個垂直巨頭,或可以賺取可觀的利潤,至少在這個體系裡是可以成長為一個有規模的企業,可以賺大錢。

這也成為一些支持者的主流觀點,於是有了那句調侃:“騰訊有沒有夢想我不知道,但是,騰訊不僅是很多人的夢想,騰訊還讓很多人實現了夢想。

此外,這位自己本身通過公號成就夢想的年輕人還不忘調侃,這家“沒有夢想”的公司,給了這些文人假裝指點江山的夢想。

坦白說,我是騰訊開放生態下一員,我們深感騰訊對於合夥夥伴以命相依的態度和決心。中國不缺賺錢的企業,缺少受人尊重的企業,缺少偉大的企業,這個願景值得中國每一個創業者和企業家去實現。

在潘亂寫完《騰訊沒有夢想》的時候,騰訊股價已從年初最高點的476塊港幣,跌到382元,跌幅超過20%。

而網友則把調侃編成段子傳開——如果馬化騰能早點回復雷軍:騰訊是什麼,騰訊的夢想是什麼?就不會讓這麼多人操心了。

爭議仍在發酵。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你怎麼解這道題。


新榜

看了馬化騰的朋友圈回覆,你就知道,騰訊確實沒有夢想。

馬化騰的理想是“做出最好的產品而不是賺多少錢”,那麼,當人民網批評王者榮耀導致股價大跌以後,為何要親自前往公關?

“這點我相信公司很多同事也是這樣想的”,就更加暴露出騰訊缺乏共同夢想和價值觀。作為創始人和CEO,只能用“相信”“很多”這樣的模稜兩可的詞彙,可見,馬化騰自己也不確信騰訊是否在貫徹他自己的理想。

作為企業,想著賺錢是天經地義的,這本來一點也不值得羞恥,賺得多是正義,不賺錢才是失敗,但騰訊為何要諱言這些呢?

騰訊確實有過人之處,也正好站在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上,但長期模仿跟隨導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公司病很嚴重,但還躺在功勞簿上,現在想的最多的依然是如何遏制對手,而不是發展自我,這確實很危險。

很多人也越來越認識到,雖然騰訊在被投公司的持股比例一般較低,甚至很多都低於10%,且宣佈不太乾涉對方經營,但因為騰訊扼住了上游的流量和數據咽喉,始終位於產業鏈上游,並具有絕對的主動權,所以其在所投企業中的話語權卻一點也不低。變現效率高又在能力半徑之內的,就自己上手做賺取全部的利潤;在騰訊公司體內變現效率低,不好上手的,則交給其他主體,騰訊只收“流量稅”。

騰訊擁有互聯網上最強的流量優勢,投資的主要目的就是流量變現,所以主要是投資一些行業領先者,做錦上添花的事情,這樣獲得回報穩定性更高,所以,被騰訊投資的企業看起來至少都沒有死。但是,騰訊這種投資的後遺症也不少,這些看似“獨立”的企業,實際上都已經喪失了獨立發展的能力,成為了騰訊社交流量餵飽的溫室花朵,在行業中的地位也都面臨巨大挑戰。

騰訊一直在這樣的道路上前進,就如同沒有導航設備,沒有鑽進了荊棘叢生的原始森林,迷路的概率很高。更要命的是,騰訊自己確實沒有努力做好自己的核心科技研發作為前進的“導航”,已經迷路。


馬繼華

也談騰訊沒有夢想?

今晚,打開朋友圈,滿眼都是馬化騰的喪臉。不知道的還以為出什麼大事了,原來是名為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刷屏了。

1、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兩年行外人頗喜歡批判頭條快手,而行內人則視兩者為英雄,更愛批騰訊阿里。箇中意味,果然是屁股決定腦袋。

2、騰訊沒有夢想?我看騰訊很有可能是太有夢想了,所以懂得了斷舍離,做不到的絕不戀戰投資搞定,集中全力做他想做到的。

3、如果這叫騰訊沒有夢想,我寧可騰訊多沒有一點夢想,說真的他有夢想的樣子太可怕了。

5、我更感覺最近的文章其實是促打,讓騰訊全力攻擊頭條,這樣創業者有更多喘息機會。就好像兩年前大家都希望兩馬大打出手,那叫一個熱鬧。

8、一個公司能連續兩次抓住紅利,這在歷史上都是少見的,想想美國的公司們。騰訊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滿分了,如果再抓到第三波,就是額外加分。你不能苛責一個不急於額外加分的公司沒夢想。

9、人家已經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不歸故鄉,有無數猛士兮守四方。再有夢想就是下一個時代幹蘋果平谷歌了吧?

總結一句,不是騰訊沒有夢想,是大家都希望騰訊沒有夢想,是大家恨不得騰訊沒有夢想了明天就被自己推倒,這種樂趣大概可以成為意淫。


辯手李慕陽

《騰訊沒有夢想》這篇文章很猛,短短几小時就成功沖掉北大校長唸錯字的話題刷爆朋友圈。箇中原因並不複雜,騰訊是國內最大互聯網巨頭之一,標題有衝擊力,加上近來騰訊市值大跌的微妙形勢。

拋開簡單粗暴的標題來說,內容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那就是提到了企業的老化問題。我們知道,企業也是有生命週期的,百年老字號非常難得,就是因為大多數企業難以打破生命週期的制約。如果沒有良好的內部管理制度和創新機制,一家企業很難實現基業長青的目標,騰訊也不例外。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說賣身不久的當當、陷入困境的酷派、聯想。因此,CEO馬化騰和公關總監張軍在回應這篇文章時,都提到了感謝外界的批評和警醒,表明騰訊內部對企業老化有著較高的認知水平。

騰訊的投資財技固然了得,但其產品業務並沒有呈現出明顯的下滑態勢。在最新財報中,2017年總收入為人民幣2377.60億元(363.87億美元),同比增長56%。經營盈利為人民幣903.02億元(138.20億美元),同比增長61%;經營利潤率也從37%上升至38%。

在文中,作者認為今日頭條的崛起就是騰訊的失敗,騰訊應該加速頭條化,這個說法有些牽強。頭條的崛起原因更多是新技術和新理念的迭代,以及字節跳動公司策略的成功和執行力的強大。

以頭條所在的資訊行業來看,在資訊行業從PC向移動的轉型中,騰訊的表現很成功。從下圖來說,儘管頭條化的天天快報不太理想,但騰訊新聞表現非常強勁,以絕對的優勢領跑。騰訊以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的雙保險方式,捍衛了資訊行業的優勢地位。天天快報的用戶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以頭條方式打敗頭條的可能性極低,騰訊全面頭條化未必是可行的道路。

如果我們再回到國內互聯網行業早期就會找到相關的證據:早年騰訊因為QQ服務器和帶寬成本難以為繼時,就曾經到處找人投資,馬化騰找了新浪、搜狐等當時的幾大門戶網站。為什麼不找投資公司呢?還不是因為當時投資公司尚未興起嘛,把創業者逼到互聯網企業這邊而已。

就這樣,BAT等實力強大的互聯網巨頭就無意中被推上了投資者的舞臺。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進入投資業務,可能存在著涉嫌壟斷等一些不利因素,但也應該承認客觀上起到推動中國互聯網行業快速向前發展的作用。事實上,早期三大門戶正是因為投資業務不夠果斷而錯失了不少機會,而淪為第二甚至第三陣營,甚至出局。中華網、TOM、搜狐等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以騰訊願景來批評它空洞沒有夢想,也存在著一些誤區。企業策略分了很多層級,最高層是企業文化和管理哲學,其次才是競爭策略、運營規劃、管理程序和技術,等等。

騰訊的願景是做最受尊重的互聯網企業,代表了騰訊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哲學,而文化和哲學本身就是軟性價值產物,沒有那麼實用。如果要了解騰訊的夢想,不能只看第一層面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哲學,而是應該去了解第二層面的競爭策略。而從業務線來看,騰訊的大布局非常全面到位,社交、文娛、電商、金融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如果競爭策略空洞的話,這個商業龐大帝國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

整體而言,《騰訊沒有夢想》文章有獨到見解之處,但也存在著不夠全面深入的缺點。騰訊確實在投資業務上比重較大,但遠沒到喪失產品業務能力。對於騰訊和馬化騰來說,有人在傍不時敲下警鐘還是很有價值的。未來,我預測騰訊有可能把投資業務獨立出來,成為一家專業化的投資公司。


螞蟻蟲

什麼是產品能力?是事必躬親嗎?

顯然不是,任何一個公司都是各有所長,並在各自擅長的基礎上形成核心競爭力。然後,以核心競爭力為圓心構成自己的生態系統。

對於生態系統是完全自建,還是投資已有產品或公司。

這其實是胸懷與理念的問題。

我們說任何人都應該有一技之長,但並不是說,任何人只有一技就夠了。但是,人的精心畢竟是有限的,能有一技之長已屬不易,如果能更多擅長之技,當然並無壞事。

作為一個公司來說也是一樣的,在給用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結合用戶的需求,不斷拓寬服務的範圍和類型,有些是自己做,有些是別人做,實現合理分工才是核心。

對於騰訊來說,它的主營收入業務是什麼?遊戲。但是它安身立命之本其實是依託即時通訊建立起的“虛擬社會生態系統”,用戶的各種關係,比如,親屬、工作,各種場景,溝通與購物,都紮根在這些系統之上。

有的是騰訊自己做的,有的不是。

事實上,早年騰訊備受質疑的地方,恰恰是事必躬親,然後在事必躬親中對其他市場參與者合法權益的侵害,比如,抄襲甚至是不正當競爭。

後來,才轉變思路用開放的胸懷看待各種創新服務,然後,符合騰訊對用戶服務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就予以投資。

這原本無可厚非。至於突然冒出來的所謂“沒有夢想”,那麼,要看如何定義夢想了。每個人都夢想的定義都不同,騰訊公司內部人員對夢想的理解也不同。

受人尊敬、能為社會持續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就應該算有夢想的。


李俊慧

關於5月5日潘亂寫的《騰訊沒有夢想》一文,馬化騰也給出了答覆,以謙虛的態度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

但是不能說騰訊沒有夢想,它的夢想就是為了多掙錢而已。說自己不是為了賺錢的公司都是在耍流氓。

這也說明了騰訊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開始變弱,一味的攔追堵截必然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手身上,從而降低了自身創新的能力。

而後來的戰略投資上,阿里和騰訊都已經開始買買買,雙寡頭競爭格局下,為了與阿里爭奪地盤,騰訊也已經把很多精力放在投資上,投資京東、美團、摩拜等,說是為了開放,但是在資本家眼裡,不賺錢的買賣誰也不會去做。

所以騰訊的產品能力確實有限,而且以騰訊一貫的謹慎作風,沒有前車之鑑,也不會貿然行事,再加上轉型到投資領域,多數原因還是為了搶佔地盤,與外競爭而以。


王長勝

看了這篇文章,當然也許文章說的某些是對的,但我得出的結論是:作者不懂騰訊、不懂馬化騰、更不懂互聯網!當然這裡面有些觀點是有道理的,但是作者缺乏大局觀,缺乏全面性,所以結論自然就非常武斷主觀。姑且跟著我來駁斥一下“亂翻書”的觀點。

  • 被吐槽一直在模仿的騰訊其實一直在創新

今日頭條是中國互聯網的希望,但單純用“日活”來評價企業實力很顯然太過侷限。很多人曾經無數次吐槽,騰訊就是靠著抄襲發展到今天的,那麼我且要問了,一個全靠抄襲的企業如何能到這樣的級別?如何能獲得10億量級的用戶?如果這麼簡單,那麼我們是不是設想一下,隨便找一個資本扶持一家企業都能再造一個騰訊?

  • 投資不是目的,聚焦核心、足夠開放、共同繁榮才是未來

看看阿里,這幾年的發展,就知道騰訊這幾年的開放共贏的戰略是多麼正確。騰訊早期的戰略跟阿里一樣,控股,收購,Do everything I want!但事實上呢?3Q大戰之前這是騰訊所有的戰略核心,然而搜索失敗了、電商失敗了...

但是在騰訊戰略改變以後,騰訊先後入股但並不控股自己投資的企業,這也是騰訊學到的企業發展哲學。於是,騰訊投資的企業,京東成功了、58成功了、搜狗成功了、閱文成功了、音樂成功了、滴滴成功了、美團成功了、拼多多也成功了...而看看阿里,日復一日的尋求控股、全資收購,最後換來的是一個又一個優秀的產品的失敗。這是發展哲學不是投行思維,騰訊尋求的也不僅僅是財務上的回報,而是圍繞騰訊建立起來的一個帝國生態,這些生態裡面因為足夠多的自由度可以更好的發展。

未來是留給開放的,只有共榮才能獲得發展,Google(Alphabet)在前面已經做好了標杆,就連曾經封閉的Apple和Microsoft都慢慢走向更加開放的懷抱。

  • 流量確實不等於用戶,但是流量和用戶可以互相轉化

流量確實不等於用戶,但是本質上流量和用戶依然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好比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者想想物理、化學知識,物理變化是什麼樣的,化學變化又是怎樣的。

不管是用戶還是流量,最終一句話:我離不開你!那就是好東西。

  • 如果以為阿里和騰訊是軍備戰爭,那你首先就輸了

競爭是企業保持競爭力,是市場保持健康的根本原因!過分安逸的市場會讓自己變得麻木,歷史經驗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數據支撐,你還看不懂?

競爭不是目的,保持競爭力還是原因!其實競爭是為了保持良好的市場環境,最終歸結到底,不是沒有胸懷,不是格局不夠,恰巧是大企業家的格局讓他們知道,他們做的這些在常人看起來的是企業之間的沒有胸懷,其實他們在做的都是救自己,賭未來!

作者真的懂信息流嗎?我持懷疑態度

作者真的懂懂信息流嗎?作者也真的懂頭條嗎?我同樣持懷疑態度,文章中作者拿微視和抖音做對比,並且多次強調頭條已經是“日活”行業第二。這根本就是一個謬論,頭條發展得很好,但是這能用來說明騰訊不行了?這是什麼邏輯?

但是從騰訊採取開放戰略以來,越來越多的騰訊的不擅長的業務已經交給自己投資的企業去做了,只是信息流騰訊還沒放棄,沒找到合適的企業幫自己做而已。

  • 國際化不成功,這是第一代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通病

這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必須經歷的陣痛,而騰訊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然而在移動互聯網爆發以來,小米、今日頭條、共享單車等等中國本土的商業模式已經開始走出國門,我們相信,中國互聯網走出國門只是時間問題,騰訊也一樣。

  • 創新是什麼?失敗是什麼?

創新同樣是因為模式創新的原因,我們走的還不足夠遠,中國的互聯網起步晚,計算機技術起步更晚,我們在應用領域已經行業領先,但是在我們在理論研究領域依然有很大的差距,所有的所有隻是我們做得還不夠。但我們依然在努力,我們不怕失敗!

這才是我覺得創新的意義,反思失敗的價值!

  • 什麼是價值觀?什麼是使命感?什麼是夢想?


在最後最關鍵最關鍵的文末,作者居然提到了文章中也多次提到的騰訊市值!很顯然作者依然是不能免俗的用錢作為了衡量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指標,那麼我且問了:什麼是價值觀?什麼是使命感?什麼是夢想?香車、遊艇、豪宅、美女、首富、優秀企業家?...當然作者直到最後也沒說明白騰訊為什麼沒有夢想,也沒有回答好這幾個問題。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答案?相信每一箇中國計算機人、互聯網人都有有一個夢想,因為我們計算機技術起步晚,我們互聯網行業發展晚,但是我們一直相信努力的價值,相信奮鬥的意義。

我們想我們的計算機教育能更進一步;想我們能在計算機基礎理論研究領域能夠作出更多貢獻;我們期望能出現更多像鳥哥一樣的在底層研發作出巨大貢獻的頂級開發者;我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互聯網企業家能受到全球的互聯網用戶尊重;希望我們的互聯網企業也能夠像谷歌、蘋果、微軟、亞馬遜、臉書一樣聞名全球....

我們也希望有一天我們有一天也可以有自己的操作系統、有自己的處理器、有自己的編程語言、有自己的開發工具...

我們希望我們每一天能多種一棵樹;每天能多幫助一個山區的留守兒童;我們可以從死神手中多搶回一些生命;希望我們的技術可以讓更少的交通事故發生;可以避免災害帶來了的損害;我們可以攻克更多的疾病...

我覺得這才是每一箇中國計算機人的夢想,我相信騰訊一樣,馬化騰也一樣!!!


EmacserVimer

潘亂老師的這篇《騰訊沒有夢想》在朋友圈火了。


據知情人士稱,潘亂為了寫這篇文章,與大量業內人士打聽消息,前後操作幾個星期,“從北京寫到巴厘島寫到上海,大量考據,從四萬多字刪到一萬多,又一次次推翻框架重塑主線。”看標題就知道,這篇文章的核心和結論在於“騰訊沒有夢想”。

作者開宗明義:“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這家快20歲的公司正在變得功利和短視,他的強項不再是產品業務,而是投資財技

。”

什麼是夢想

夢想是一個略有些虛的詞,它與使命、遠景、戰略息息相關。

騰訊的戰略

騰訊有沒有戰略?當然有

但相對來說,騰訊的戰略,無論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外部,大家的感知都沒有那麼鮮明,但實事求是地說,騰訊的戰略和企業文化,到目前為止,還算是比較奏效的。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在騰訊的2017年第四財季中,網絡廣告收入僅有123.61億元,只佔總營收的18.6%。從騰訊的營收就可以看出,QQ會員和各種鑽服務,加上網絡遊戲,佔騰訊總營收的8成以上。大部分收入來自網絡遊戲。這也說明了騰訊服務方向的改變,從最初的社交軟件QQ到現在的手遊王者榮耀,荒野行動,時代在變,受眾在變,騰訊也在變


2012年創立的今日頭條,的確展現了強大的產品創新能力,從最早的“內涵段子”,到今日頭條APP,再到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今日頭條展現出了強大的戰略前瞻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騰訊這些年也在不斷尋求創新,尋求新的進步。


有沒有夢想,這是一個偽命題,天天喊著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才叫有夢想嗎?我認為,一家公司的夢想應該就是做好本能工作,畢竟事在人為,路在腳下。



出品:懂財帝。


懂財帝

騰訊的投資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否認騰訊的產品能力。

騰訊在投資方面的側重源於騰訊和阿里之間的間接競爭,兩大巨頭擔心對方的發展會威脅自己的市場,所以通過搶佔市場上的熱點企業來進行防守。

在騰訊的遊戲產品中,網絡遊戲曾佔據大頭,在2015年甚至佔到了騰訊總營收的60,如今由於手機遊戲的關係下降到了37%,手遊對網絡遊戲的衝擊較大,但騰訊喪失了產品能力了麼?答案是沒有,騰訊的手遊業務同樣吸金,王者榮耀創造過日入1.5億的神話;在AppStore免費遊戲榜單中,騰訊出品的遊戲在2017年常年佔據第一甚至出現過同時佔據前6的程度,在競爭激烈的遊戲行業,沒有優秀的產品是達不到這個水平的。騰訊開發的《絕地求生》系列手遊在國內外都取得了成功,但該遊戲未進行商業化運營,在商業化後如果能有效留存用戶,使用更好的收費策略,可以預測在這幾款遊戲能給騰訊帶來較高的利潤。



華爾街見聞

5月5日當晚我們收到這篇文章《騰訊沒有夢想》所有人都通宵拜讀,馬化騰也是凌晨2點對這篇文章給出了回覆:蠻好。

《騰訊沒有夢想》是潘亂寫的文章: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他開文就直接指出:騰訊這家公司快20年了,不僅沒有把戰略眼光放在全球國際化創新上,反而變得越來越功利和短視,他的強項不再是產品業務,而是投資財技。


文章從當年的3Q大戰這8年,公司內部缺少了產品開發和創新能力,在搜索/微博/電商/信息流/短視頻/雲等核心戰場不斷潰敗,特別指出在社交化戰場中被今日頭條張一鳴的後來者衝擊得無能為力。騰訊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家最有影響力的科技公司,但卻不斷的失去核心競爭力和產品創新能力。並舉例說明:在騰訊的社交領域中面臨頭條和抖音的挑戰時,顯得非常手足無措無法有效應對。



去年時長增長最猛的就是短視頻。騰訊萬萬沒想到去年短視頻會大爆發,抖音這種“算法+短視頻+開放式關係”產品竟然奇襲了他的社交大本營,在騰訊主導了十多年的“熟人通訊+封閉關係”之外打開了一條新路。繼QQ每年以億級用戶往下掉之後,朋友圈的人均時長也從去年12月開始忽然暴跌。等到騰訊意識到抖音的崛起,馬上就把微視復活,又拿出30億來補貼,但三四個月過去了,抖音日活已經上億,結果騰訊微視,用抖音的方式狙擊抖音,不在產品上創新,卻不斷的利用自己的資本和原有的流量進行復制。

騰訊內部有二大派而且分歧很大:1、一派認為騰訊戰略要以資本+流量為核心,這就是做投資型公司;2、一派認為應該主張以產品創新為主,開發新業務,比如張小龍。


但騰訊選擇了以資本+流量為核心的投資型,馬化騰曾說“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這其中的夥伴就包括了互聯網黑馬“拼多多”,而拼多多創始人也曾表達:拼多多是騰訊乾兒子,所以,當我們看到拼多多創造奇蹟時,我們還應該感受到騰訊在的資源正在下滑,騰訊財技很好,自2011年以來,通過這套資本+流量的打法,騰訊公司市值漲了10倍。隱藏在十倍市值增長背後的,是過分關注短期ROI的投行思維。這二年的財富排行榜上升,但是是不是能持久,有沒有未來的戰略優勢呢?這一點與馬雲相比顯然要弱了很多。



騰訊的流量能力分佈在兩個極端:QQ和微信,這種純熟人封閉式關係,一旦網絡遊戲、視頻和小說,社交化、短視頻、興趣部落被引爆,這種以陌生人的開放式關係領域一旦興起,騰訊將全軍覆沒。

騰訊對流量一直有些迷信,但流量是冷冰冰的詞,不等於用戶,只是一串數字。把用戶視為流量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對用戶的冒犯,而社交化自媒體平臺今日頭條卻是順應了這個需求,智能化的社交化推薦系統,更加符合用戶需求。


騰訊的戰力不斷的被分解,一方面要遏制社交化平臺的新生力量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遏制阿里巴巴馬雲。

為了遏制或鉗制競爭對手的過分逼近,騰訊系跟阿里巴巴系自13年起開始了投資的軍備競賽,電商、支付、打車、外賣、單車、雲、新零售等領域都是貼身肉搏。


幾年前曾經有人問過馬化騰,騰訊投了這麼多家公司裡,你最在意哪家?回答是:只要是能夠遏制阿里巴巴的事情我都很感興趣。這一方面是馬化騰本人也相信馬雲的戰略眼光,同時也是遏制阿里巴巴的跟隨策略,據說當時投資支持黃錚的拼多多,也是這個意思,現在每個月都要對一次拼多多發展情況,拼多多對淘寶和天貓的影響很大,同時加速與京東劉強東合作,也是在遏制阿里巴巴。


如今騰訊戰投的自我定位就是“最像財務投資人的戰略投資人”卻偏離了自己的航道,比如現在騰訊的投資邊界遠遠大過阿里,但阿里巴巴卻仍然堅持自己的原有航道,堅定自己的戰略方向,馬雲好象是一個太極高手一樣,有時往往對這些視而不見,這種霸氣就是底氣,更多是阿里巴巴的立場和原則。


在之前騰訊一直是集中精力遏制阿里巴巴,然而現在可能要再加上一個,重資重啟微視,就是希望能夠像火山拖住快手一樣拖住抖音


騰訊系的產品,每個事業群和產品間不夠團結,必須互相能夠帶來好處,才可能有合作,而且你很難從他們的合作上發現這是同一家公司。



以上內容就是我對《騰訊沒有夢想》這篇文章的解析,希望大家收藏吧,我是孫洪鶴希望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