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補貼力度很大,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農民不願意購買?

段興宇

首先,我想說的是,補貼多不多和農民買不買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生產工具是農民生產的必需品,不會因為有補貼就囤很多,也不會因為不便宜就不買,決定農民是否購買最關鍵的還是:農業生產是否需要。就我調研發現,像旋耕機、犁這種農機具在市場賣得還是比較火爆的,而且更新頻率也較高,可以看出農民對機具的購買熱情還是很高的。

但是像拖拉機和收割機這種機具農民就不需要麼?當然需要。這個時候農民不購買的原因就不能用供需理論來解釋了,而是其價值決定了農民是否負擔得起,像翻地機等耕整地機具一臺套也就兩三千,再高端一點哪怕是國外知名品牌也不會超過一萬,普通農民一年收入兩三萬的話,這些錢還是負擔得起的。但是農機呢?現在農機企業為了迎合國家的深松補貼政策,拖拉機都去生產80馬力以上的大馬力拖拉機,一臺下來便宜點的也得八九萬,別說是沒什麼錢的農民,就是在北京打工的白領也要咂舌一下吧,這也是為什麼行業報告分析數據稱大中拖市場嚴重下滑,農機具市場還是有可為的原因。

其實農機企業生產這種大馬力拖拉機以及各種高端收穫機也沒有打算賣給小農戶,看過農機展的人都知道,現在是對於農機企業而言是“得合作社者得天下”,所以去年秋季展某公司組織了合作社參觀團去參加展會,迅速得到了農機企業的追捧。但是這些合作社理事長不傻,企業產品是“用心”還是“應付”,他們一用便知。現在國內很多農機企業急哄哄的追市場熱點、跟緊補貼政策,可是產品跟不上,服務總掉鏈。這就讓企業既放棄了小農戶,又失去了大客戶,所謂“竹籃打水一場空”說的便是此吧。

再說回農機補貼的問題,看題主所說好像農機補貼都補給農民,農民應該皆大歡喜似的,事實上是,農民因為買農機卻往往痛恨上政府,普惠農民的農機補貼為什麼這麼遭恨呢?這“鍋”應該誰來背?事實上,農機補貼出發點確實是讓農民減輕負擔,但因為補貼政策機制一直在探索過程中,讓農機企業鑽了空子,農機企業把補貼給農民的錢加到產品上,這樣農民在購買農機的時候並不會有實際上的優惠,反而補貼政策讓中國一大批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農機企業如雨後春筍迅速成長起來。2018年農業部對未來三年的農機補貼政策倒是有了一個大變化,那就是:補貼實行敞開、補貼制。這個政策確實對農民算一個福利,農民購買農機再也不用擔心有沒有優惠指標了,也就是不用擔心自己多花錢了,至於說想要省錢嘛,等下一輪三年的政策吧。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們。農機合作社,服務最精英的農機經營者!


農機合作社

農機補貼的力度大,不代表農民就有能力購買農用機械;並且購買農機也得看農民是否有購買需求。

1、購買力不足。與國外農業發達國家不同,中國農業耕種的特點散戶型和小戶型為主。耕地面積較小,種地收入較低,多以上了年紀的老人耕種,年輕人大部分以打工來補貼家用;還有一部分將耕地出租、轉包,賺取租金,由有能力、有想法種植大面積的人或者合作社耕種,這部分人是農村購買農機的主力,但是這樣的人或者合作社佔總農業人口減少。因此造成了連年補貼、推廣,購買數量卻沒有提升的現象。

2、地形特點。東北地區、新疆地區、內蒙古地區以及河南中原一帶擁有大面積的平原,其餘地區的耕地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地帶為主,不適合農機作業,尤以西南地區的貴州、四川、雲南一帶突出。這就意味著在這些山地、丘陵地區的耕地並不適合中型或者大型農機作業,而國家補貼力度最大的是中型和大型農機。購買力主要集中在上述適合農機作業的四個地區。因此,購機數量無明顯提高。


3、糧食價格。目前國家補貼的機型主要以大田經濟作物為主的輔助農用機型。玉米、水稻和大豆的價格沒有提高卻下調保護價,農民種地也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忙活一年收入還降低了,怎麼還可能有足夠的財力去購買農用機械呢。目前,農機推廣力度最大的仍是黑龍江墾區和新疆生產兵團,中大型農用機械的購買力仍以這兩個國營大型農墾企業為主。

這是我對中國最辛苦的農民兄弟對農機購買熱情不高漲的一點分析,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大愛無言5089088

補貼是不小,但是能拿到手裡並不容易。還有自己的投入也不小。再有就是現在農民種地沒有帳算,缺少積極性,種地的少了。而且現在的機器總量也不少,競爭激烈。機器買到手裡掙錢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