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什麼是篆籀筆意?

神的九十億個名字

我是宇航,先給大家道個歉啊,最近幾天也沒寫啥文章,這個是我的錯,因為以往對於沒營養的問題,基本就是口述化的隨意回答,雖然時不時有些經驗,也沒啥營養。所以我已經連續很多天沒寫過什麼文章了。

這個問題談到關於“篆籀筆意”,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一個專業問題。我希望好好回答一下。要不是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啥時候能再動筆。

廢話不多說。

先說篆籀筆意。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所有學過篆書的人或者顏楷的人,大多都有一點了解。

這也是一個理解起來,比較麻煩的問題,因為只能靠看,才能看懂,人說多少次都是沒用的。


書法歷史上,筆法一直分兩種系統。

首先是以篆書為主的“圓筆”

其次是藝術為主導的“方筆”

其實書法筆法可以簡單到“二”,一方一圓兩個概念。圓就是“藏,轉”,放就是“露,藏”。

書法最精妙的地方,就是從萬千的風格當中,看到這兩點,無論是二王,張旭,米芾,顏真卿,王鐸,最後其實都可以歸結到“方,圓”

只不過,此消彼長,誰多一點,誰少一點的問題。


書法又之所以玄妙,是因為從這個“二”點中,又可有無窮的變化。

“太極生兩儀”謂“一陰一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好像說的有點多,不過只想說一點,書法之所以能表達文人思想,一個人的才、志、學,是因為究其根,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


篆籀,則是表達一個人寬博,圓融,渾厚的單是和氣魄。

沒有方筆一路的靈逸,秀氣讓人更討人喜歡。

篆籀筆意代表人物是顏真卿,代表作品也並不是祭侄稿,而是《爭座位》。

此處單指篆籀筆意,並非指魯公作品水平高低。

爭座位的篆籀筆意表達要勝過祭侄稿。

所以爭座位,為後世學顏第一法書。(此處可能有人抬槓應是排名第一的祭侄稿,不解釋。對筆法的領悟到了,就會分的清“神”和“意”“韻”“情緒”的表達。)


此不贅言。


魯公篆籀筆意,來自張旭。

如下圖

看這些畫紅線的地方。

中鋒運筆,多轉無折。

對,這就是篆書的基礎筆法。

篆籀筆法很簡單,中鋒運筆,you轉無折。

這種筆法,稍加提按變化,虛實變化,就是草書裡的“篆書筆意”

在篆書裡,是絕對不存在篆書筆意這一說的,因為本就是用的篆書筆法。

把篆書筆法用入楷行草隸,才叫“筆意”

就看這個“雨”,外邊這個圓轉。

這就是典型的篆籀筆法。

這是傅山的草書,看這個“舞”,與左邊的“勺”

看到這股“圓融”中又加了提按的感覺沒?

都是中鋒,是能感覺到的,飛白是出在兩邊。

側鋒是單邊出飛白。

這個是偏側的,大多是中鋒,看長豎,左邊實,右邊出飛白。

這就是偏鋒多。

所以感覺力量不“渾厚”

再看這個,長豎似斷而練,能明顯看到中間細的部分力量也是在的。

(這個實在不好意思,因為此毛邊太糙,顆粒大,實在無法控制成完全中鋒中還帶頓挫。)

傅山原本是用絹寫的,也就是一種布料,非宣紙。

這個筆法如果用在上好的半生熟上,十塊左右一張的紙上,效果非常好。

我是真沒錢去買這種紙

於是我尋得了一塊布料,大家可以看一下。

看到這種感覺了嗎?

不要問我這是什麼。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這是衣服袖子,白色的衣服袖子。

我還可以告訴你,這是我媽的衣服。

被我借來的。

因為我沒找到自己的白衣服,所以管我媽借了一個棉料的。

絹是比綿要滑。

所以寫出來中鋒的感覺就非常好,這就是篆籀的筆意。

圓融而渾厚。

此為篆籀筆意,加“絞轉”

絞轉和篆籀筆意有什麼區別呢?

慢行筆,筆鋒自然通過力量的轉動轉過來,就是篆籀。

如果草書中,行筆快,又要實現中鋒篆籀的力量,自然得通過“絞”的方式,讓筆鋒八面都擦過一面紙,達到力量的均勻,不出側鋒。

絞轉是用“八面鋒”,篆籀只中鋒。

區別就是在一個快一個慢,但是想達到一樣的“筆力”效果。

篆籀固然要用藏鋒,第一是露鋒,第二是藏鋒。

這是一手寫一手排的,所以滲水有點多,可能不清楚。

圖為正寫的“露鋒”也就是隸書一類的“方筆”起筆。

這則是篆書起筆的方筆。

其實起筆就可以決定一個筆畫是隸書用筆還是篆書用筆。

關鍵看是切筆

還是逆鋒

今人強調“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逆鋒的意思。

為的就是出中鋒的筆力。


那用逆鋒的筆法和切筆結合呢?

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相信大家也應該看到過。

逆鋒,然後切筆,因為鋒尖是反方向的,所以切筆就自然成了折筆。

這種形狀就是藏鋒和露鋒的結合。

我相信這個起筆大家都看過,很多行書都有。包括蘭亭。

篆書起筆。

力量是均的,頭是圓的,明顯是篆籀意味。

上邊兩個短橫,是方筆露鋒起筆,是歐陽詢用的。

下邊兩個是藏鋒,折鋒起筆,但是行筆時中鋒。這就是顏真卿用的筆法。

所以說顏真卿的楷書有篆籀筆意。

其實篆籀筆意並不神奇,就是中鋒。

以營造“力度”“渾厚”的線條為主。

但是這個筆法,確實不容易,尤其是在行草書中。

魏晉的草書是快的

大家可能會有一點感覺,用側鋒就比純中鋒快。

比如寫隸書就比寫篆書快。

這就是用筆方式的變化,產生的書寫速度。

這是用的篆籀筆意寫的“無”草書


篆籀筆意,筆畫不在粗細。

而在中鋒,並不是篆籀筆意就得特別粗。

細的也可以。

關鍵是“實”

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錐畫沙,你們可以理解為這個橫的兩邊洇的地方就是“沙子”,筆就是錐子。


印印泥就更簡單了,想把印印的四面一邊實,就只能放平力量,四面力道都得全。

印平就如筆的中鋒。


我們傳統寫轉折的時候,一般都是折鋒寫。

用的中側鋒,

上邊明顯折三次筆,也就是用了三個鋒面。

但是篆籀筆意就的全中鋒

就是這樣的。

這個就是米芾的寫法,米芾就是中側變化出神入化,有折鋒,中鋒,側鋒。

一筆之間變化非常多。

這個是墨枯時用的篆籀筆意。(表現的不好,因為鋒是散的分叉的,所以要絞轉來聚鋒,故毛刺較多)

所以回頭看看何紹基臨的爭座位。

有毛刺,有折筆,有鼠尾,有鬚子。

但是力量勻,所以筆病也可能成為筆趣。

我記得某位書家說,寫字不可能十全十美,應該有些瑕疵,才能顯得更有趣。

以前我在誇沈鵬草書的時候,經常會被網友罵。

我是寫草書的,我知道沈鵬用筆的功夫有多深。

不只是篆籀筆意。

篆籀入行草,本是就是一種剋制“快”“油滑”,增加古樸的方法。

非常難。

有篆籀筆意,但是又能用鋒面變化,這個用筆方法,沈鵬在近代應該是表達的獨樹一幟的。

雖然在近代功力確實不能和某些大家相提並論,比喻于右任林散之。

但是在今天,這種功夫也是出頭的。


我這人有點賤,總以為能改變大家對草書的看法(非單指沈鵬)

所以屢次被罵,屢次談自己看法。


行吧,各位怎麼看是各位的事。


今天的主旨在說清什麼是篆籀筆法。

應該有一年書法基礎的,稍微懂一些理論的就能看清我以上所說的。

我從初學到看懂,自學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麼叫“篆籀”

不過是一種線條的表發方式,一種用筆的方式。

簡單到“快慢”“方圓”“提按”“虛實”


唐後主李煜的書法,用樣的篆籀筆法。


篆籀筆法,在大多數人眼裡,尤其不學書法的人眼裡,就是“醜”

所以傅山徐渭倪元璐的草書,總被詬病,被罵成“醜”。


我也不知道到此還該說點啥

就這樣吧

罵就罵唄,我臉皮厚。


篆籀筆法,至此結束,多學寫篆書,自然能明白。


梁宇航

我是一人。篆籀筆意是形容書法水平高的話。

宋朝著名書法家米芾,就誇獎過顏真卿的字有篆籀筆意。

米芾這個人,書畫水平很高,米芾品評過在他之前的大部分書法家。米芾的話和論不要奉為經典或者說唯一正確,因為米芾別號米顛(米癲)。

內容很長

什麼是篆籀

篆是篆書,篆書又分大篆小篆。

籀(音同宙):有兩種解釋方式。

解釋方式一:據傳周宣王時期有個叫籀的太史創造了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就叫籀文,特指他寫得這種字體。這個籀文到底是什麼,現在大家就靠猜。有說鐘鼎文,又說石鼓文。

下圖有石鼓文的“石頭”。

下圖是石鼓文拓片

下圖是右邊紅框內是,吳昌碩先生臨寫的石鼓文


解釋方式二:秦朝以前的文字都是大篆,籀文就是大篆。而篆,特指小篆,也就是秦篆。這時候的篆籀就是大篆小篆,反正是篆書。

如果還有其他解釋,這些交給史學家們。

不管哪種解釋,篆籀就是指非常古老的字體,以及當時寫字方法。

什麼是篆籀筆意

米芾多次說顏真卿的《爭座位帖》,有篆籀氣。

又真跡皆無蠶頭燕尾之筆,與郭知運《爭座位帖》,有篆籀氣,顏傑思也。
《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等等

米芾是最直觀的,最直接的第一個說出,那個帖子有篆籀氣,篆籀筆意的書法家。

米芾是非常喜歡《爭座位帖》的,米芾也是非常喜歡顏真卿。米芾寫實批評過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的字。不要因為米芾說一句什麼盡信。

那麼我們看看《爭座位帖》,因為《爭座位帖》字非常的多,截取一部分。

再看一下,晚清文人何紹基(1799-1873),他是怎麼臨《爭座位帖》的。

清朝時期有一幫文人,特別喜歡篆隸,唐朝魏晉都不放在眼裡,追古一直追到秦朝,先秦。真正“篆籀筆意”,非常盛行的時期,在清朝。

顏真卿《爭座位帖》的“篆籀氣”

《爭座位帖》是手稿,寫得時候情緒比較激動,邊想邊寫,塗塗改改,忽快忽慢。筆和紙也並不是太適合書寫,字沒有基本上沒什麼過於明顯的鋒芒等等。

“篆籀筆意”與“篆籀絞轉”的筆法

筆法在起筆處都有一個逆鋒起筆回鋒的過程,將尖鋒通過迴旋的方式將筆鋒裹住。通過迴旋裹鋒的控筆動作,筆毫處於微微扭曲的狀態,筆鋒也處於中鋒狀態。因為迴旋裹鋒需要順著筆毫方向的改變,並且要保持中鋒狀態,所以總體上從起筆到行筆的動作相對舒緩。

簡單說:按照篆書字體的寫法,藏鋒起筆,任何時候行筆都要保持中鋒寫行書草書。

上面這段是不是很有趣,其實這樣的論述還有更有趣的說法。

有個說法,用筆有三種體系,一是“篆籀絞轉”,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派“方折鋪毫”。

現在很多書法家,特別喜歡製造理論。截取古人書論中的詞,湊出一個新詞。

一人有感

篆籀氣,篆籀筆意。

米芾如此喜歡《爭座位帖》,看到了篆籀氣。我是同意的,因為我學過篆書,也研究過顏真卿書寫楷書時的用筆習慣。

顏真卿的《爭座位帖》有篆籀筆意的,因為顏真卿寫字基本上都是有篆籀之氣的。

《麻姑仙壇記》就有篆籀之氣。

沒有寫過篆書,去臨《麻姑仙壇記》一定臨不好。

可是時代的發展,我們書法進入一個模糊地帶,有些人以這樣的想法為信念。

一、篆籀之氣為貴,書不通篆,難以高古。
二、書復於本,上則注於自然,次則歸於篆籀,又其次者,師於鍾、王。(《書斷》作者張懷瓘的複本論)

所以有些書法家,自以為超越鍾繇王羲之,因為自己的字有篆籀之氣,篆籀筆意。

所以有些書法家,自以為自己字還不錯。

這樣的字,符合我們當代人,想出來的“篆籀絞轉”。

圓筆多方筆少,方筆甚至沒有就是篆籀筆意。

這給了很多人,名不副實書法家一個藉口。

當代一些書法家他們的篆籀筆意,篆籀絞轉。解釋的內容,猶如武俠小說一般,但是字經不起看。

不要盲目的追古,現代人更不要直接跳過楷書,篆書,隸書,直接行書草書。

練過一段時間篆書,知道篆書的基本用筆方式。寫楷書行書草書,有篆籀筆意,不難。

寫得比有些書法家,篆籀筆意的字好,不難。

自己覺得好不好才是重要的,自己覺得寫楷行草要不要用到篆籀筆意才是重要的。

不是說,因為篆書先形成,會用篆書的用筆方式,字非常的好,非常的高古有韻味。

顏真卿也只有一個。

小篆都沒有練過,亂寫一通就稱是大篆了,籀文了,就是石鼓文了。

弄一個很誇張的詞,故弄玄虛,然後就可以做書法家了?

好好練字,不要想太多。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的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這個問題就對了,如果問篆籀筆法就錯了。所謂筆意就是筆畫形態加筆勢和裹束,寫出各種筆畫形態的用筆方法才叫筆法。很多人混淆了筆意和筆法的含義,因而自以為是的弄出來什麼篆籀筆法草書筆法楷書筆法等等眼花繚亂似是而非的所謂筆法,其實他們是根本不知筆法為何物,只從筆畫形態上來劃分和反推,因而搞得筆法很複雜。其實自古以來筆法很簡單,就那麼幾種,只不過在使用時不同的筆法不同的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筆畫形態,千變萬化的筆畫形態再有不同的組合,再加上各種筆勢,因而才區分出各種書體。而各種書體的基本筆法都是在一套筆法裡各有取捨罷了。至於為什麼很多教書法的大師把筆法弄得很神秘很複雜,我猜想,或者是不懂,誤人子弟,或者是為了錢,故意不教給你係統的筆法,而是一個字一個字,一種字體一種字體的教,這樣人為延長教學時長,也就可以像出租車繞路一樣多掙點錢了。而且越複雜,你越會崇拜大師,越會自願送錢。


弢聲依舊

籀為籀文,為狹義的大篆;篆指篆書。籀篆筆意即篆書筆意。篆書筆法的特點是中鋒用筆,所謂“筆鋒在筆畫中行”,筆畫起筆和收筆要“圓起圓收”,粗細均衡,轉筆處要調整筆鋒,以捻管在宜。


凌川26398

呵呵😊,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根源在於書家自己。建議從甲骨文,金文,石鼓,再到小篆分別紮實臨習下來,結果自然就出來了。所謂“實踐出真知”也許就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