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什么是篆籀笔意?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我是宇航,先给大家道个歉啊,最近几天也没写啥文章,这个是我的错,因为以往对于没营养的问题,基本就是口述化的随意回答,虽然时不时有些经验,也没啥营养。所以我已经连续很多天没写过什么文章了。

这个问题谈到关于“篆籀笔意”,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专业问题。我希望好好回答一下。要不是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再动笔。

废话不多说。

先说篆籀笔意。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所有学过篆书的人或者颜楷的人,大多都有一点了解。

这也是一个理解起来,比较麻烦的问题,因为只能靠看,才能看懂,人说多少次都是没用的。


书法历史上,笔法一直分两种系统。

首先是以篆书为主的“圆笔”

其次是艺术为主导的“方笔”

其实书法笔法可以简单到“二”,一方一圆两个概念。圆就是“藏,转”,放就是“露,藏”。

书法最精妙的地方,就是从万千的风格当中,看到这两点,无论是二王,张旭,米芾,颜真卿,王铎,最后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方,圆”

只不过,此消彼长,谁多一点,谁少一点的问题。


书法又之所以玄妙,是因为从这个“二”点中,又可有无穷的变化。

“太极生两仪”谓“一阴一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好像说的有点多,不过只想说一点,书法之所以能表达文人思想,一个人的才、志、学,是因为究其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篆籀,则是表达一个人宽博,圆融,浑厚的单是和气魄。

没有方笔一路的灵逸,秀气让人更讨人喜欢。

篆籀笔意代表人物是颜真卿,代表作品也并不是祭侄稿,而是《争座位》。

此处单指篆籀笔意,并非指鲁公作品水平高低。

争座位的篆籀笔意表达要胜过祭侄稿。

所以争座位,为后世学颜第一法书。(此处可能有人抬杠应是排名第一的祭侄稿,不解释。对笔法的领悟到了,就会分的清“神”和“意”“韵”“情绪”的表达。)


此不赘言。


鲁公篆籀笔意,来自张旭。

如下图

看这些画红线的地方。

中锋运笔,多转无折。

对,这就是篆书的基础笔法。

篆籀笔法很简单,中锋运笔,you转无折。

这种笔法,稍加提按变化,虚实变化,就是草书里的“篆书笔意”

在篆书里,是绝对不存在篆书笔意这一说的,因为本就是用的篆书笔法。

把篆书笔法用入楷行草隶,才叫“笔意”

就看这个“雨”,外边这个圆转。

这就是典型的篆籀笔法。

这是傅山的草书,看这个“舞”,与左边的“勺”

看到这股“圆融”中又加了提按的感觉没?

都是中锋,是能感觉到的,飞白是出在两边。

侧锋是单边出飞白。

这个是偏侧的,大多是中锋,看长竖,左边实,右边出飞白。

这就是偏锋多。

所以感觉力量不“浑厚”

再看这个,长竖似断而练,能明显看到中间细的部分力量也是在的。

(这个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此毛边太糙,颗粒大,实在无法控制成完全中锋中还带顿挫。)

傅山原本是用绢写的,也就是一种布料,非宣纸。

这个笔法如果用在上好的半生熟上,十块左右一张的纸上,效果非常好。

我是真没钱去买这种纸

于是我寻得了一块布料,大家可以看一下。

看到这种感觉了吗?

不要问我这是什么。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衣服袖子,白色的衣服袖子。

我还可以告诉你,这是我妈的衣服。

被我借来的。

因为我没找到自己的白衣服,所以管我妈借了一个棉料的。

绢是比绵要滑。

所以写出来中锋的感觉就非常好,这就是篆籀的笔意。

圆融而浑厚。

此为篆籀笔意,加“绞转”

绞转和篆籀笔意有什么区别呢?

慢行笔,笔锋自然通过力量的转动转过来,就是篆籀。

如果草书中,行笔快,又要实现中锋篆籀的力量,自然得通过“绞”的方式,让笔锋八面都擦过一面纸,达到力量的均匀,不出侧锋。

绞转是用“八面锋”,篆籀只中锋。

区别就是在一个快一个慢,但是想达到一样的“笔力”效果。

篆籀固然要用藏锋,第一是露锋,第二是藏锋。

这是一手写一手排的,所以渗水有点多,可能不清楚。

图为正写的“露锋”也就是隶书一类的“方笔”起笔。

这则是篆书起笔的方笔。

其实起笔就可以决定一个笔画是隶书用笔还是篆书用笔。

关键看是切笔

还是逆锋

今人强调“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逆锋的意思。

为的就是出中锋的笔力。


那用逆锋的笔法和切笔结合呢?

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相信大家也应该看到过。

逆锋,然后切笔,因为锋尖是反方向的,所以切笔就自然成了折笔。

这种形状就是藏锋和露锋的结合。

我相信这个起笔大家都看过,很多行书都有。包括兰亭。

篆书起笔。

力量是均的,头是圆的,明显是篆籀意味。

上边两个短横,是方笔露锋起笔,是欧阳询用的。

下边两个是藏锋,折锋起笔,但是行笔时中锋。这就是颜真卿用的笔法。

所以说颜真卿的楷书有篆籀笔意。

其实篆籀笔意并不神奇,就是中锋。

以营造“力度”“浑厚”的线条为主。

但是这个笔法,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行草书中。

魏晋的草书是快的

大家可能会有一点感觉,用侧锋就比纯中锋快。

比如写隶书就比写篆书快。

这就是用笔方式的变化,产生的书写速度。

这是用的篆籀笔意写的“无”草书


篆籀笔意,笔画不在粗细。

而在中锋,并不是篆籀笔意就得特别粗。

细的也可以。

关键是“实”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锥画沙,你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横的两边洇的地方就是“沙子”,笔就是锥子。


印印泥就更简单了,想把印印的四面一边实,就只能放平力量,四面力道都得全。

印平就如笔的中锋。


我们传统写转折的时候,一般都是折锋写。

用的中侧锋,

上边明显折三次笔,也就是用了三个锋面。

但是篆籀笔意就的全中锋

就是这样的。

这个就是米芾的写法,米芾就是中侧变化出神入化,有折锋,中锋,侧锋。

一笔之间变化非常多。

这个是墨枯时用的篆籀笔意。(表现的不好,因为锋是散的分叉的,所以要绞转来聚锋,故毛刺较多)

所以回头看看何绍基临的争座位。

有毛刺,有折笔,有鼠尾,有须子。

但是力量匀,所以笔病也可能成为笔趣。

我记得某位书家说,写字不可能十全十美,应该有些瑕疵,才能显得更有趣。

以前我在夸沈鹏草书的时候,经常会被网友骂。

我是写草书的,我知道沈鹏用笔的功夫有多深。

不只是篆籀笔意。

篆籀入行草,本是就是一种克制“快”“油滑”,增加古朴的方法。

非常难。

有篆籀笔意,但是又能用锋面变化,这个用笔方法,沈鹏在近代应该是表达的独树一帜的。

虽然在近代功力确实不能和某些大家相提并论,比喻于右任林散之。

但是在今天,这种功夫也是出头的。


我这人有点贱,总以为能改变大家对草书的看法(非单指沈鹏)

所以屡次被骂,屡次谈自己看法。


行吧,各位怎么看是各位的事。


今天的主旨在说清什么是篆籀笔法。

应该有一年书法基础的,稍微懂一些理论的就能看清我以上所说的。

我从初学到看懂,自学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么叫“篆籀”

不过是一种线条的表发方式,一种用笔的方式。

简单到“快慢”“方圆”“提按”“虚实”


唐后主李煜的书法,用样的篆籀笔法。


篆籀笔法,在大多数人眼里,尤其不学书法的人眼里,就是“丑”

所以傅山徐渭倪元璐的草书,总被诟病,被骂成“丑”。


我也不知道到此还该说点啥

就这样吧

骂就骂呗,我脸皮厚。


篆籀笔法,至此结束,多学写篆书,自然能明白。


梁宇航

我是一人。篆籀笔意是形容书法水平高的话。

宋朝著名书法家米芾,就夸奖过颜真卿的字有篆籀笔意。

米芾这个人,书画水平很高,米芾品评过在他之前的大部分书法家。米芾的话和论不要奉为经典或者说唯一正确,因为米芾别号米颠(米癫)。

内容很长

什么是篆籀

篆是篆书,篆书又分大篆小篆。

籀(音同宙):有两种解释方式。

解释方式一:据传周宣王时期有个叫籀的太史创造了一种字体,这种字体就叫籀文,特指他写得这种字体。这个籀文到底是什么,现在大家就靠猜。有说钟鼎文,又说石鼓文。

下图有石鼓文的“石头”。

下图是石鼓文拓片

下图是右边红框内是,吴昌硕先生临写的石鼓文


解释方式二:秦朝以前的文字都是大篆,籀文就是大篆。而篆,特指小篆,也就是秦篆。这时候的篆籀就是大篆小篆,反正是篆书。

如果还有其他解释,这些交给史学家们。

不管哪种解释,篆籀就是指非常古老的字体,以及当时写字方法。

什么是篆籀笔意

米芾多次说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有篆籀气。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座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於意外。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等等

米芾是最直观的,最直接的第一个说出,那个帖子有篆籀气,篆籀笔意的书法家。

米芾是非常喜欢《争座位帖》的,米芾也是非常喜欢颜真卿。米芾写实批评过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的字。不要因为米芾说一句什么尽信。

那么我们看看《争座位帖》,因为《争座位帖》字非常的多,截取一部分。

再看一下,晚清文人何绍基(1799-1873),他是怎么临《争座位帖》的。

清朝时期有一帮文人,特别喜欢篆隶,唐朝魏晋都不放在眼里,追古一直追到秦朝,先秦。真正“篆籀笔意”,非常盛行的时期,在清朝。

颜真卿《争座位帖》的“篆籀气”

《争座位帖》是手稿,写得时候情绪比较激动,边想边写,涂涂改改,忽快忽慢。笔和纸也并不是太适合书写,字没有基本上没什么过于明显的锋芒等等。

“篆籀笔意”与“篆籀绞转”的笔法

笔法在起笔处都有一个逆锋起笔回锋的过程,将尖锋通过回旋的方式将笔锋裹住。通过回旋裹锋的控笔动作,笔毫处于微微扭曲的状态,笔锋也处于中锋状态。因为回旋裹锋需要顺着笔毫方向的改变,并且要保持中锋状态,所以总体上从起笔到行笔的动作相对舒缓。

简单说:按照篆书字体的写法,藏锋起笔,任何时候行笔都要保持中锋写行书草书。

上面这段是不是很有趣,其实这样的论述还有更有趣的说法。

有个说法,用笔有三种体系,一是“篆籀绞转”,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种是碑派“方折铺毫”。

现在很多书法家,特别喜欢制造理论。截取古人书论中的词,凑出一个新词。

一人有感

篆籀气,篆籀笔意。

米芾如此喜欢《争座位帖》,看到了篆籀气。我是同意的,因为我学过篆书,也研究过颜真卿书写楷书时的用笔习惯。

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有篆籀笔意的,因为颜真卿写字基本上都是有篆籀之气的。

《麻姑仙坛记》就有篆籀之气。

没有写过篆书,去临《麻姑仙坛记》一定临不好。

可是时代的发展,我们书法进入一个模糊地带,有些人以这样的想法为信念。

一、篆籀之气为贵,书不通篆,难以高古。
二、书复于本,上则注于自然,次则归于篆籀,又其次者,师于钟、王。(《书断》作者张怀瓘的复本论)

所以有些书法家,自以为超越钟繇王羲之,因为自己的字有篆籀之气,篆籀笔意。

所以有些书法家,自以为自己字还不错。

这样的字,符合我们当代人,想出来的“篆籀绞转”。

圆笔多方笔少,方笔甚至没有就是篆籀笔意。

这给了很多人,名不副实书法家一个借口。

当代一些书法家他们的篆籀笔意,篆籀绞转。解释的内容,犹如武侠小说一般,但是字经不起看。

不要盲目的追古,现代人更不要直接跳过楷书,篆书,隶书,直接行书草书。

练过一段时间篆书,知道篆书的基本用笔方式。写楷书行书草书,有篆籀笔意,不难。

写得比有些书法家,篆籀笔意的字好,不难。

自己觉得好不好才是重要的,自己觉得写楷行草要不要用到篆籀笔意才是重要的。

不是说,因为篆书先形成,会用篆书的用笔方式,字非常的好,非常的高古有韵味。

颜真卿也只有一个。

小篆都没有练过,乱写一通就称是大篆了,籀文了,就是石鼓文了。

弄一个很夸张的词,故弄玄虚,然后就可以做书法家了?

好好练字,不要想太多。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的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这个问题就对了,如果问篆籀笔法就错了。所谓笔意就是笔画形态加笔势和裹束,写出各种笔画形态的用笔方法才叫笔法。很多人混淆了笔意和笔法的含义,因而自以为是的弄出来什么篆籀笔法草书笔法楷书笔法等等眼花缭乱似是而非的所谓笔法,其实他们是根本不知笔法为何物,只从笔画形态上来划分和反推,因而搞得笔法很复杂。其实自古以来笔法很简单,就那么几种,只不过在使用时不同的笔法不同的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笔画形态,千变万化的笔画形态再有不同的组合,再加上各种笔势,因而才区分出各种书体。而各种书体的基本笔法都是在一套笔法里各有取舍罢了。至于为什么很多教书法的大师把笔法弄得很神秘很复杂,我猜想,或者是不懂,误人子弟,或者是为了钱,故意不教给你系统的笔法,而是一个字一个字,一种字体一种字体的教,这样人为延长教学时长,也就可以像出租车绕路一样多挣点钱了。而且越复杂,你越会崇拜大师,越会自愿送钱。


弢聲依舊

籀为籀文,为狭义的大篆;篆指篆书。籀篆笔意即篆书笔意。篆书笔法的特点是中锋用笔,所谓“笔锋在笔画中行”,笔画起笔和收笔要“圆起圆收”,粗细均衡,转笔处要调整笔锋,以捻管在宜。


凌川26398

呵呵😊,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根源在于书家自己。建议从甲骨文,金文,石鼓,再到小篆分别扎实临习下来,结果自然就出来了。所谓“实践出真知”也许就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