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婚姻悲剧的根源之一,恰好是所谓的“理所当然”

李小璐被曝出轨的时候,很多人希望李小璐出来道歉,但出乎意料的是,出来道歉的不是李小璐,而是贾乃亮。不少女性于是惊呼,“嫁人要嫁贾乃亮”。可是,李小璐却不是这么看,似乎贾乃亮的付出在她而言已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理所当然。实际上,即使真的让你嫁给了“贾乃亮”,你也可能成为“李小璐”。

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A有两颗糖,每天会分给B一颗,时间久了,B享受着这种馈赠,觉得理所当然。有一天,A突然把糖给了C,于是B开始愤怒,认为那颗糖应该给自己,他忘记了那颗糖原来是A的,A想给谁就给谁。后来,B再也没有得到A的糖,从此失去了朋友A。

很多时候,谋杀感情的首要元凶就是“认为别人对你好是理所当然”。“理所当然”不仅是社会交往中的大忌,也是爱情中最可怕的事。

电影《十二夜》中张柏芝和陈奕迅分手时的争吵让无数妹子看哭,那句“是不是我越紧张你,越对你好,你越是嚣张啊”真的扎心了。

感情中,当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往往是友情、爱情出现危机的前兆,婚姻亦是如此。很多夫妻结婚后,感情变得越来越淡,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再把对方的付出当回事。

不得不说,导致中国式婚姻悲剧的根源,恰恰就是这种所谓的“理所当然”。

难道婚姻里,付出多的那一方注定要受伤吗?

其实,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亲密关系中迷失了自我,在与伴侣的互动中,忽略了自己的需求而完全去满足对方的需要,没有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成了处处牺牲奉献的“好伴侣”?很大程度上,源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充足的无条件的爱,自我价值感建立在自己成为“好孩子”的基础上,因此他们的潜意识里会不断的去讨好内心的“父母”,在内心会形成“只有我如何如何好,才会有人爱我”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想法被固化,进入了潜意识,即使到了成年之后,恋爱、结婚、生子……在与伴侣、孩子及其他人际关系中,他们也会不自觉的不断压抑自己的需要,牺牲自己去讨好对方。

女性在这方面尤其明显。虽然现代社会鼓励女性追求自我发展,但很多人心中还是有着传统妻子原型——相夫教子——为爱、为家庭隐忍和牺牲。同时,外人还给他们冠以各种传统美德的名号,无形中又强化了这种“牺牲”。

很多时候,在恋爱的初始阶段,我们确实愿意为了让对方高兴而暂时放下自己,因为“为爱付出”很容易让人体验到神圣与伟大。而如果有些人一直盲目的爱,失去自我,就会把这种互动模式固化了。这种牺牲会给伴侣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压力,让其内心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想象一下,假如你的伴侣像一个24小时在线的高级客服,对你百依百顺,而当你想要回馈他的时候,他却告诉你“只要你开心,我就开心”。似乎他看起来不需要你对他的回馈,于是你觉得这笔感情债永远都还不了,以致每次你见到他就会有种负罪感,觉得他付出了那么多,自己却无以为报。这种互动模式持续下去,心怀负罪感的人就会很痛苦,在关系中感觉压力很大而想逃离这种关系。要么从情感和空间上远离;要么沉迷其他事物;要么因工作分居来远离;要么经常出差;要么找一个索取型的情人来补偿……

在两性关系中,一方的过度付出,实际上是剥夺了另一方表达爱的机会和权利,降低了对方在互动中的参与度,反而会让双方关系越走越远。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同时扮演几个角色,同学、朋友、丈夫、妻子、儿媳、子女等等。但是,没有一个角色可以替代我们自己本身,平衡地发展每一个角色的同时,先要照顾好“我”这个主角。只有当我们学会“自爱”,肯定自己,不活在别人眼中的标准里,才有能力让“我”与他人的关系不断被滋养。

真正成熟的感情都是双方的共同付出和经营,不把对方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

原文首发于中良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