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說到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也許很多中青年人都不知道,也不清楚在什麼地方。這緣於該池當時沒有留下什麼文字記載,或是值得留戀的東西。若翻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松陵地圖,那一汪清水的洗馬池其大小形狀、方位地址,還是很清楚的,它就位於松陵舊城內東北角,小園弄東端。後在洗馬池舊址上新建了吳江工人文化宮,成了松陵人的一個樂園。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松陵鎮地圖中仍標有馬蹄形型的洗馬池方位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松陵鎮的文娛活動並不是很多,因而每逢到了元旦、春節、五一、十一等重大節日,人們的娛樂似乎到了噴發的高潮,各種形式的娛樂節目上演在企業、街道、鎮工會、文化站。街上的文藝表演、工會里的套泥老爺、打汽槍、猜燈謎、棋類賽、球類賽等等,那時簡單的文藝活動培養了一代年輕人的娛樂方式。簡易有較,老少皆宜的競猜燈謎,則成了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看戲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猜燈謎

到了八十年代初,小園弄底的工人文化宮,真謂名符其實的文化宮了,她集中地聚集了一大批遊藝活動,每逢節假日裡,宮內人頭攢動,比肩接踵,球場上競技、池塘裡划船,場裡猜謎下棋、場外套圈射擊,熱鬧非凡的景象,成了那時鎮上老少們都願去的地方。記得我廠裡的自行車慢車賽,也在那裡的球場上舉行的,企業文化助推著全民娛樂的高潮。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八十年代的自行車和少年

在記憶中,工人文化宮之前那裡是一片蘆葦蕩與池塘,少量有住戶和房子。在小園弄這裡有一座小橋,名紅橋。據悉,早期松陵鎮工人俱樂部就在那裡,1953年成立的工人俱樂部組建了樂隊、腰鼓隊、文藝宣傳隊和乓乒球、籃球、象棋隊,辦圖書閱覽室,出黑板報,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文革”期間,工人俱樂部停止了活動。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打腰鼓

文化宮周邊那一片的蘆葦蕩與呈U型狀的池塘,被叫作洗馬池,至於為何稱洗馬池,目前也沒有詳細考證。洗馬池的水從南面東河頭引入,東河頭是一條南北通向的小河,南接寶帶河(也稱後河),北至洗馬池,六十年代初,東河頭填平,形成了天鵝弄(弄邊有小天鵝電影院),洗馬池就成了一潭“死水”。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如今的洗馬池成了一汪靜水

應該說,洗馬池是吳江城內最大的一隻池塘,豐富的水資源也給那一帶的桃園、蔬菜的種植帶去許多便利。洗馬池名稱雖找不到出處,但對於該池,在1927年松陵邑人費善慶先生在《垂虹雜詠》中到有一首《洗馬池》詩,記錄了一些當年狀況。詩寫道“當年池水自瀅洄,楊柳蔭中洗馬回。聞說鯽魚烏背好,幾多名士過江來。”費善慶還在詩句的後面作了註解:“按池在城東北,隅屬後河支流,相傳池產烏背鯽魚,較勝他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池的方位在城東北,是後河的一股支流,當年池水清瀅,在樹蔭之下洗涮馬匹是件快樂的事。而且傳說池中盛產的烏背鯽魚特美味,比其他地方好吃多了,引得許多名士渡過鬆江來食膾。也許,這首小詩是對洗馬池,對這一區域的最早記錄了。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垂虹雜詠》封面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洗馬池的水孕育了吳江這些美味

同樣在一張民國二十四年的松陵鎮地圖中,也標明瞭洗馬池的方位與池形。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吳江縣首屆藝術節(1989年)

八十年代初,小園弄東端一帶陸續建起了桃園新村、城建局、松陵水廠、街道託兒所、交通局宿舍等等。1982年5月,在松陵鎮工人俱樂部舊址洗馬池周邊開工興建了吳江工人文宮,並在1984年的10月1日對外開放。原工人俱樂部的一些相關職能被替代,還陸續興建了影劇院(後改友誼舞廳),球場,溜冰場、教育樓、活動樓等,建築面積共達3874平方米。新建的文化宮,由於設施較全,遊藝種類豐富,博得了松陵人的由衷喜愛,極大的填補了人們對日益增長的文藝娛樂需求,充分展現了工會組織的強大凝聚力和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後文化宮又新建了活動樓600平方米,滿足了多層次的需求。文化宮除直接組織各種文體宣傳活動外,還對各鎮俱樂部起示範指導作用,擔負著培訓文體骨幹的任務。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吳江工人文化宮

洗馬池在幾輪的城鎮建設中,愈來愈縮小了它的身軀,頗為碩大的池塘給周邊房屋擠壓成了細小的一段L型小浜,河水靜態不動,不通外河,完全成為了天然的下水之道。

在2012年9月的一天,筆者徜徉在洗馬池邊,看著一些泥土裡露出的碗瓦碎片,追思懷古之情油然而生。遙想當年,在東北城牆的合圍下,這裡也許是一處遠離市儈、風景秀麗、賞柳垂釣、名士聚集的極佳地方。正在思緒信馬由韁的時候,腳下忽然被一物所絆,細看原來是隻碎碗底。拂去塵土,這是一隻粗陶類的碗,碗底碗側顯現了二字“北寺”,這一發現讓我有所思量。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寫有“北寺”二字的碎碗

吳江城內古有北寺一座,大體位於城中三角井銀杏樹這裡。據《嘉靖吳江縣誌》卷十六第1頁中記載:“聖壽禪寺在縣治西北,延壽坊內,故名北寺。吳赤烏中建,梁開平三年重建,改興寶院。”邊上還有北寺巷。後來北寺“毀於金兵”。在以後的朝代中,北寺又重建重修多次。並且在《民國垂虹識小錄》中也描繪了寺中曾有銅鐘、帖塔、紙聖、石觀音等物。如《垂虹雜詠》中對“帖塔”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按塔碑向在北寺,有明達和尚真可跋語,以一塔形書金剛經,全部每逢簷角等處適書佛字,巧妙非常,今移城隍廟西屋。”從《乾隆吳江縣誌》的早期完整版本中也可以清晰看到北寺與洗馬池的位置。在民國初年間,北寺的舊址曾作過吳江縣教育會、吳江縣立圖書館、吳江縣公安局三所,侵華日軍進駐吳江後,也被當作駐隊場所。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北寺這裡成了吳江縣第一招待所。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乾隆吳江縣誌》中的洗馬池和北寺方位圖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北寺今已無處尋覓,古銀杏依舊傲然挺立

北寺碎碗的發現,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松陵歷史上曾有北寺一說。至於北寺碎碗如何跑到洗馬池,這也許就是歷史變遷所造成的。

吳江城內東北角極不起眼的一汪水池,帶給了我們無盡的追思和遐想;工人文化宮的建立,又給我們帶來了幾多歡樂和笑聲。也許,歷史就這樣在不經意的時間中慢慢流走。

金戈鐵馬洗征程,好池好魚引名士。北寺碎碗引掌故,文化宮中笑聲朗。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松陵鎮上有個洗馬池,你知道嗎?

徵稿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