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女性為何陷入重度貧困狀況?

聚焦每日甘肅

日本的色情業對於日本女性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其實不誇張的說,日本的色情業對於日本的貧困女性來說是一個活命的福音。

夜晚的日本新宿街頭上總是能看到各種拉著拉桿箱的年輕女性,他們中有來自農村的謀生的女性,也有被貧困席捲的地區的女性。外在雖然打扮的花紅柳綠,實際上確實在這個城市無家可歸的漂泊者。

日本的社會體系相對封閉,對於外來的沒有技能的女生是非常不友好的。因此,這些外來的城市無家可歸的漂泊女性來說第一站往往是各個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或者快餐店。

這些女性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因為家庭貧寒,父母死亡或者生病導致貧困,有的是離家出走只能在網吧裡度日的網癮少女,還有的是因為上學欠下鉅額學生貸款的輟學生,還有一些是因為企業不再招聘正式員工,而是採用勞務派遣的方式為企業節約成本,導致失業的女性。

這些人是最容易接觸到色情服務的,在他們的選擇中,色情服務是唯一能夠讓自己擺脫現狀的唯一途徑,更多的女性甚至把提供色情服務作為避難所。

大家會說政府的援助,比起政府繁瑣低效的援助方式,年輕女性更願意選擇這樣快捷便利的自我救援方式。


旅日

近年來,女性成為日本“女性活躍社會”“一億總活躍”等諸多招牌性政策的主題和關鍵因素。一時間,女性社會地位、發展前景和幸福指數的改善指日可待的觀點有點“甚囂塵上”。特別是,隨著安倍政府不斷為女性政策貼金和抬調,日本社會對女性境遇的態度似乎呈現出一種越來越樂觀的趨勢。

然而,還是那句老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方面,安倍政府正用各種數據竭力證明,管理層女性等比重和數量明顯提高,企業和機關正有針對性地賣力招聘女性,家庭中女性收入和地位也在出現積極變化。另一方面,單身、兼職女性作為一個長期被忽視的人群,至今仍然大量存在,是日本社會“看不見”的弱勢群體。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顯示,在所有年代,非正式、非全職女性職員的收入均低於20-24歲女性正式工。同時,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綜合教育中心統計推算,2060年,未婚、離婚或喪夫的單身高齡女性有一半將陷入貧困,成為日本特困戶的“大隊伍”。這不但深刻影響政府高調推進的女性政策和實施質量,還將為日本本就堪憂的老齡化蒙上另一層陰影,波及社會整體生態。

縱觀上述日本未來特困戶的“後備軍”們,她們的尷尬和困惑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職場“存在感”低。眾所周知,全職和非全職的薪金差距是目前日本職場嚴重的傳統問題之一,日本產業界和政府都在加快扭轉這一變相的“職場歧視現象”。備受詬病的非全職低收入的勞動模式中,向來地位低下、身上壓著“家內”大山的女性無疑是最主要的受害者之一。

此外,除了沒錢,女性大多從事的都是各類技術含量較低的服務性工作,有些甚至只能遊走於娛樂消費業某些“見不得人”的低端業種,工作淪為真正的“飯碗”,無助於女性提升自身人生價值感;二是無法建立穩固、長久的社交圈,常感孤立無援。集團意識和資歷意識是日本正統的本土企業文化,職場男們寧可拋家棄妻,也不敢忽視在公司的社交建設,“社畜”逐年增多。相比之下,兼職女性由於工作多變,飄忽不定,難以紮根,加之因單身沒有溫暖的家庭和親情支撐,常存“就像一團居無定所的幽靈”等負面情緒之人不在少數。甚至有人悲觀表示,自己對死亡都覺得無助。

兼職單身女性的大量存在,並長期淪為“被遺忘的角落”,與兩大因素分不開。一是難現生機的經濟形勢。日本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畢竟受到經濟低迷的嚴重衝擊,安倍政府只關心表面政績,各產業和普通民眾人人自危。在此背景下,苦悶之中的單身兼職女性很難真正獲得外界關注,更無法被賦予改善的空間和條件。二是男女不平等觀念根深蒂固,短期內無法撼動。日本女性面臨的諸多問題的根源在於性別歧視。雖然社會各界有意迴避這種說法,但掩蓋不了女性在家庭、職場中依然處於被支配角色的事實。因此,女性的難處自然得不到社會的全面關注和高度重視。

安倍政府通過各種執政口號為民眾描繪出未來藍圖,顯然絕大多數只能止於“畫餅充飢”。外界或許可以看到所謂女性高管人數上升這樣的生硬數據,但卻看不到背後亟待關心的大批弱勢女性。有人說,女性強則民族興,不知日本有沒有底氣說出這樣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