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為什麼康熙總是挖坑給兒子跳,然後自己又去填?

大腸刺生

康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皇帝執政初期挫敗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階段。軍事上,取得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是個徹徹底底的明君。

康熙先是明君再是父親,清朝皇帝大多子嗣並不是很多,因為關於皇帝寵幸妃子的規矩也十分多,比如一些皇帝在太監提醒房事過度之後就不能再繼續了,而且清朝的皇帝大多比較勤於政事,一天就兩頓飯,可以說,當清朝的皇帝不容易。但是,康熙子嗣很多,有“九子奪嫡”之說。當然,他不只九個兒子,因為我們都知道他當時很是看好十四阿哥,除去中間可能夭折的,歷史記載有24個兒子。除去兒子還有20多個女兒呢,所以說他子嗣頗豐。

康熙長子是直郡王胤褆,因非皇后嫡出,未被立為太子。理密親王胤礽是孝誠仁皇后所生,還不到兩歲,被康熙立為太子。根據歷史記載,康熙應該最疼愛太子了。太子廢了一次,又藉著胤褆搞邪門歪術,再立了一次太子,又一怒之下把胤褆打入大牢,關了一輩子。可見,對待兩個孩子天差地別。他把所有的父愛都給了太子。

後來八皇子胤禩得了人心,被人擁護。佟國維、馬齊等推他為太子,康熙先把二人一通臭罵,還抽出寶劍要劈了胤禩,若不是五皇子胤祺緊緊抱住康熙,後果不堪設想。最後,康熙住了手,但把胤禩貝子廢了。

康熙九兒子叫胤禟,他非常支持胤禩當太子,經常和胤禩密謀大事。康熙對他非常討厭,將其掐臨入獄,結果被毒死獄中。

他為什麼這樣區別對待兒子?因為在太子面前,他是父親。後來要另選太子,他就是在選繼承人,並不以父親自居。所以給兒子挖坑挖得光明正大,填坑是不想置自己孩子於死地,但他的確需要鐵血手腕的皇帝上位為他守住江山,比如雍正。


zero5198

第一,認識一下康熙。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即清聖祖,年號康熙,為清朝第四位皇帝,大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二,康熙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

康熙八歲登基,其一生可謂驚心動魄。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剿滅葛爾丹,無不可以名垂青史。康熙執政61年間,廢除圈地,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治吏親民,極大解放了生產力,使清朝經濟迅速從百廢待興走向了空前繁榮。在清朝統治的268年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40餘年,清朝經濟達到了頂峰。而康熙正是清朝經濟繁榮的奠基者。所以,後人稱之為“康乾盛世”。



三,康熙為什麼給兒子挖坑?

與其說是挖坑,不如說是“考察”更為恰當。康熙8歲登基,16歲親政。親政之前可謂是殺機四伏,一路兇險,鰲拜結黨營私,時刻有取而代之的可能。親政之後,又面臨戰後經濟凋敝,滿漢矛盾尖銳,西北叛亂不斷,沙俄虎視眈眈,臺灣不斷騷擾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和國際問題,可以說康熙一步步走的非常艱辛,所以他深知做一個皇帝的不易,稍有差池,就會萬劫不復。所謂“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不易”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斷給兒子們“挖坑”,就是為了考察他們,究竟誰才是可以將江山託付的明君英主。



1,推舉太子,是為了識別朋黨。康熙深受朋黨之害。親政之前,朝中大臣為鰲拜馬首是瞻,如果不是孝莊太后富有政治智慧,與索尼聯姻獲得索尼的支持,康熙能否順利剪除鰲拜真的未可知。所以,他為了識別朝中朋黨,借推舉太子的名義,立刻發現出八阿哥的險惡用心,於是果斷讓老八的死黨佟國維回家養老去了。

2,追繳國庫欠款,是為了考察誰是守成之主。康熙中晚期,吏治出現腐敗苗頭,康熙雖想治理,但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於是就希望有兒子來為自己,為國家分憂。正如鄔思道勸說雍正一定要挺身而出時所言“難道就沒有一個兒子肯為皇上分憂嗎”?雍正聽了鄔思道的建議,挺身而出,寧做孤臣,讓康熙大為感動。作為康熙來說,江山交到這樣的人手裡,才不會花光敗淨啊。



3,推舉大將軍王,是為了考察誰以國事為重。西北叛亂,在如何用兵問題上,康熙舉棋不定,其實在他的心裡已經默定為十四阿哥。因為,帶兵打仗方面,除了老十三,沒有比十四阿哥更合適的人選。此時,老九老十上竄下跳為八阿哥爭奪兵權,無非就是為了擁兵自重以增加日後繼位的砝碼。康熙何等英明,這些小技倆瞞不過他的慧眼。而當雍正在朝堂之上公開舉薦老十四時,康熙的表情非常耐人尋味,只是“哦”了一聲。其實,他的心裡大為滿意:老四不錯,雖然跟老十三是鐵哥們,可是為了國家大事,不存私心,是一個好接班人啊……



四,康熙為什麼挖了坑以後還要自己去填?

1,首先,雖然他是一個皇帝,但他同時還是一個父親。老十三說,最無情無義的就是帝王之家,康熙登時勃然大怒。畢竟作為一個父親,都是舐犢情深的,哪怕兒子非常不爭氣,做父親的也只能無奈接受現實。這就是為什麼他自己挖個坑還要自己填的原因之一。

2,然後就是為了皇家的尊嚴。平頭百姓之家,自己的孩子做了醜事,做家長的還會百般遮掩迴護呢,何況是帝王之家!康熙作為一個英明的皇帝,自己的兒子為了皇位你爭我奪,甚至刀光斧影,作為父親,這是教子無方啊!自己的臉面何在?皇家的尊嚴何在?這就是他自己挖個坑還要自己填的原因之二。


管理那點事

因為他既是帝王又是父親。

是帝王,他就有責任為天下選出一個優秀的皇位繼承人。所以,他要鍛鍊、考察皇子的能力。在他眼裡,需要一位德才兼備的候選人。

是父親,他也會心軟。第一次囚禁十三阿哥,藉著張五哥求情的臺階,康熙放了十三爺。佟國維希望康熙給個理由,康熙就說了一句:父親想念兒子了。


這兩種身份,讓他處理起來很尷尬。追繳國庫欠款,他希望雍正能做個孤臣。康熙大壽,八爺把十四爺的壽禮換成了死鷹,康熙心痛啊,如此的不孝子孫。如果換了平常人家的父親,康熙肯定會大罵,但他還是一個皇帝,得為了天下安寧,他得忍。


康熙做到了皇帝和父親的兼容,他也希望他的兒子除了爭奪皇位之外,也能做到做兒子的孝道。這點鄔先生分析的透徹,在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幹,都知道得罪人,但鄔先生力薦雍正接手,理由就是:難道皇上連一個為他分憂的兒子都沒有了嗎?


生在帝王家,既要有親情,也要有天下


東東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好!在普通人家是沒有父親給自己的兒子設陷阱的。

但是皇帝就不同了,特別是康熙這位擁有二十五個兒子的皇帝,就更不同了,普通人家兒子多了還要打仗,何況這麼多兒子,康熙帝想到未來的帝位,還不得打的頭破血流嗎?想想後怕,不僅也冒冷汗。

不過用設陷阱這個詞不太恰當,不如說是對兒子們的考驗。

經過層層考驗,層層疊疊的陷阱考驗,到了康熙四十七年,還是暴露出來眾位皇子的野心,就是人們常說的“九王奪嫡”的九位皇子。

以大阿哥胤褆為首的集團,他獨自一人作戰,有後臺就是明珠,不過明珠被康熙帝打壓後,大阿哥這小子沒有大的動作。

三阿哥胤祉,這小子號稱為讀書人並籠絡了不少天下學子府邸編撰大書,隱蔽性比較強,時不時的出來說些風涼話,隨風倒。

號稱為孤臣的四阿哥胤禛,他與十三阿哥胤祥自小交好,幹實事,沒有野心,可是在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開始,有了窺視帝位的心思,網羅人馬在府邸,自那時候起便開始了行動。

這就說道八阿哥胤禩及四九阿哥胤塘、十阿哥胤娥,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集團,蜂王畢露,一直是太子胤礽的競爭對手,不但有經濟實力,還有政治背景。

在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就要直接登場,把老爺子康熙帝嚇的要命,只好給太子復位,平息了一場公開的太子之爭。



還有一位就是是四阿哥允禵,他是與四阿哥胤禛一母所生,帶兵有一套,曾經任大將軍王,一度是被朝廷上下看好的接班人。

他是黨中之黨,鬼的很,坐山觀虎鬥,利用八阿哥胤禩與四阿哥胤禛兩個集團的相鬥從中謀取利益,最後奪嫡未成,一直不服。

最後就是那位被廢太子胤礽了。在康熙帝的二十五位兒子當中最終出現了九王奪嫡,你說康熙這老爺子能不考察一下嗎?

愛新覺羅的江山社稷到底交給哪一位合適,這就要康熙帝有很大的洞察力來考察一下他們的治國安邦之才,考察他們的德性。


考察兒子們的唯一辦法就是挖坑,看看哪一位先跳下去,哪一位兒子可以經受住考驗。

康熙帝在晚年曾經說過:這一生最大的失誤就是在確立皇儲的問題上連連失誤,一生的南征北戰,金戈鐵馬打天下,一世的英明,史筆如鐵,在皇儲的問題我是失敗的。

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這位功高蓋世的老皇帝駕崩了,通過不斷的挖坑,不斷的考察,確定了皇四阿哥胤禛我繼承人,是為雍正皇帝。


(以上圖片來自影視、網絡資料)

請關注《邸曉居MBA侃歷史》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留言。


日堯居k古史

這個問題分怎麼去理解,從所周知,康熙帝晚年被儲君之事所困,九子奪嫡,這在現在人看就是那個兒子即位,成為後世之君,但做為當時的康熙帝是明白這裡的利害關係的,這是關乎他愛新覺羅基業的是否“千秋萬代“的頭等國事。



歷史上九子奪嫡是指大阿哥胤褆,二阿哥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等九位皇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後來能夠立儲條件的只有三位,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做為父親又是帝王的康熙看來心裡只有兩人,四阿哥和八阿哥,太子只所以廢而立他只是為朝政的穩定,皇子們不去那麼相互爭鬥的一個棋子,說白了太子在他那兒根本不可能了,只是臨時的擋風牆,在他有生之年不想看到帝王家的“血雨腥風”。



說到”挖坑”康熙在力練皇子們,還不如說是各方面能力的考查,首先我們看八阿哥胤禩一黨,可以說實力最強,八阿哥辦差能力強,人品有賢王之名,朝中上下官員基本上認為將來繼承大統的人。四阿哥胤禛實力就要弱得多,就連一奶胞弟都不幫他而去幫八阿哥,所以做事小心,辦差認真,唯命是從,表面上看不出窺視是皇位之心,但暗中一點也不放鬆,最後大位到手,名正言順地即位登基。


那為什麼四阿哥能在這場大位之爭勝出而不是賢王的八阿哥呢?可以說八阿哥敗就敗在這個賢子上,做為皇帝康熙再清楚不過了,朝中政務如有私情,吏治必壞,政令必然不通,帶來的後果就是危及到社社稷江山的不穩,反見胤禛,辦差利練,為朝中忠心不二,不講私情,不那麼善長與朝臣拉幫結派,這正是做為皇帝的父親所需要的,用康熙自己的話來形容胤禛乾綱不壞的新主子,事實上也正明康熙立四阿哥為新皇是應明的,雍正帝的確是個勤勉的皇帝。


65833246890

所謂最是無情帝王家,不是康熙總是給兒子挖坑跳,實在也是沒辦法。皇位就那一個,康熙又有那麼多兒子,兒子們還都不甘平庸,想著法子的去爭皇位,可是爭皇位是有條件的。



第一,立賢不立長。

清朝制度比明朝好的就這一點,不一定非是嫡長子或者嫡出才是第一繼承人,只有有才能的,都可以當皇帝,雖然這嫡長子胤礽是嫡出,又是太子,可是卻品德有失,隔三差五的出點叉子,加上阿哥們又都眼紅他的位置,太子如履薄冰,阿哥們如狼似虎,導致爭儲競爭激烈。

第二,名聲。

要想坐上太子之位,除了拉太子下馬,還得自己本身過硬,名聲很重要,就是所謂的民心所向,比如八賢王。



第三,金錢。

太子,八哥黨,為了做皇帝,背地裡沒少斂錢,齷齪手段也沒少用,康熙不可能不知道。

康熙深知孩子們都在盯著這個九五至尊的位置,所以只能想辦法給未來儲君掃清障礙,甚至為了繼承者的皇位做的穩當,甘願做壞人,比如臨死前故意貶斥大臣,好讓雍正繼位後再為提拔他們,打一巴掌,給一個紅棗,這樣就會對新帝感恩戴德,不可謂不處心積慮。


卿酒酒是隻魅

這問題不應這麼問,應該說康熙在《雍正王朝》中,卻是挖了不少坑,但這些不是為了兒子挖的,而是因為康熙中後期的執政方針出了偏差,使得要人去填這些坑。這是其一。

那麼康熙自己挖了哪些坑呢?

我們從劇中可以看到有如下:

1.吏治腐敗。不管是雍正一開始領到的任務去修理江堤,還是後來的《百官行述錄》案,都是康熙不注重吏治。

2.對於臣下過於寬容。康熙對於臣屬是出名的一個仁,搞的八王爺也依樣畫瓢,想要把自己塑造成八賢王。過於寬容的後果就是官員連國庫的銀子借了後都敢不還,康熙自己竟然也不出面處理,直接把事情甩了出來。

3.公私不分。比如他下江南,這是公事,可是卻讓魏東亭辦成了自家的私事。因此魏東亭的死,康熙的責任推也推不掉。

4.看人不准沒選好太子。這直接就影響到了國本。

上面這些可以看出,這些坑,其實都是康熙自己給自己挖的,可是他又不想自己出面解決,那麼按照清朝藩王議政的制度,他只能把這些事情交給自己兒子處理。國家事情這麼多,其實也不是康熙的本意。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文/炒米視角


一個異族統治者為中華之主,那種謹慎而複雜的心態難以描繪。晚年間,八旗業已墮落。嚴格按照儒家正統選立的儲君,令人失望異常。

一心含飴弄孫,希望出現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的場景始終未能如願。反而是廢太子,則眾皇子翹首以爭,明爭暗鬥,烏煙瘴氣。


如此光景之下,身後將會是和平繁榮還是血流成河。康熙幾乎不敢想象。國本涉及將來,不可不重視。重視那必須怎麼辦?那就必須考驗。每個皇子都需要考驗,重中之重當然是考驗太子。就像電影裡少林寺的和尚若要下山,就必須要過十八銅人陣。但是考驗繼承人,這是需要萬般謹慎的事情,因為你的籌碼是“未來皇位的繼承權”,這稍微處理不好,便會引發大事故,國將不國,可不是說笑。所謂晚節不保,毀掉一世清譽,也未曾可知啊。


所以康熙通過”籌餉賑災”、“追比國庫欠款”、“查肅刑部冤案”、“西部平叛”這幾件事情來考察各個皇子的表現、反應和能力。最終讓他遺憾的是這些問題其實並未真正解決,反而結果更糟糕,太子的所作所為令他萬分遺憾,江山如若交於他手,必然毀於一旦。

而扳倒了太子,其他的兒子紛紛出頭爭此儲位。大阿哥竟然要“替父殺太子”

,深深傷了康熙的心,而三阿哥竟然也利令智昏,抖出大阿哥魘鎮太子之事。這徹底讓康熙暈厥。

康熙到了晚年深刻領會了孝莊生前“不爭是爭”的道理。所以敢於來爭的,都被剔除出考慮人選。呼聲最高的八阿哥胤禩,人稱賢王,處處學自己,又處處學不像,到處勾結串聯。以至於讓推薦太子人選時,滿朝皆朋黨。可是此時的康熙已經無力深究了。他看中了願作“孤臣”的四阿哥胤禛。


接下來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如何不徹底擊穿現狀,不要引發動亂,所以死鷹事件可以不咎。但等權力順利過渡。把問題留給後繼之君,讓後繼之君運用智慧去解決。而把自己的一世英明一世功績保全。

所以要說都挖坑,的確康熙挖了一個很大的坑給雍正。所以雍正死前,一心絕對不把問題留給後人,自己在時全部搞定。不曾想乾隆又給大清國挖了一個巨坑。


炒米視角

鄔思道最有發言權,他是康熙肚子裡的蛔蟲!康熙晚年的時候,受到太子兵變的刺激,時刻把皇子們視為自己的威脅,他害怕被皇子們逼宮篡位!所以,他一直在皇子們身上搞平衡!

康熙一直在保持各位爺黨之間的勢均力敵,給了每個皇子爭奪皇位的希望,但又沒有哪一個能夠完全壓制其他人。這樣才能顯出他皇帝的價值,每個皇子都離不開他,都得巴結他,然後才不會出現篡位現象!

我們發現一個規律,康熙給每個皇子安排任務的時候往往都是平均分配。比如,清繳虧空的時候就叫雍正去,糾察冤案的時候就叫老八去。這就是康熙的制衡權術!因此,談不上康熙給皇子挖坑,他只是把做事當成培養繼承人或者幫繼承人制衡朝局的方式!


優己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康熙想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繼承人,因為只有通過自己考核的太子,才可以延續愛新覺羅家族的長久統治!


康熙大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對於他考察太子人選時,是選擇了各種方法,但是這些人選都是自己的兒子,他也是一位很仁慈的父親,看到自己的兒子們,有些無法完成的任務,他還是會幫助他們的!

畢竟虎毒不食子嘛!雖然這樣做了,但是康熙面對自己這麼多的兒子,還是沒能很好的處理他們的關係,最終導致雍正即位疑點重重,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說法!

不過,不管結局怎樣,康熙對於他的兒子們的歷練與忍耐,還是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