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醫案:蛛網膜下腔出血

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本號所發方劑以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的醫著為主。文中方劑僅限於學術交流,患者應在中醫大夫或中藥師指導下加減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李可醫案:蛛網膜下腔出血

赭石、懷牛膝、生半夏各30克,膽呈(星)、天竺黃、柴胡、黃芩、酒龍膽草、枳實、炙草各10克,杭芍45克,珍珠母、茯苓各30克,(全蟲5克、蜈蚣3條研沖服)生薑30克,薑汁10毫升(對入),煎取濃汁300毫升,小量多次緩緩呷服,待嘔止,頓服安宮牛黃丸1丸。

5月7日二診:藥後頭痛減,抽搐未發,凌晨又見劇烈頭痛約1刻鐘,嘔減而未止。神志已清,可以回答詢問。嘔出酸苦粘涎,脈弦滑較昨稍緩,舌上水滑,胃中覺涼。改投鎮肝熄風湯合吳茱萸湯加減,重在降逆和肝胃:

赭石45克,懷牛膝、生半夏、茯苓各30克,紅參(另燉)、吳茱萸(開水沖洗7次)、炙草各15克,全蟲10克,大蜈蚣10條,鮮生薑30克,薑汁10毫升,煎取濃汁500毫升,小量多次,緩緩呷服。

5月8日三診,痛嘔均止,顱壓正常。仍予原方加減,側重化瘀:赭石、懷牛膝、生半夏、雲苓各30克,紅參(另燉)靈脂、吳茱萸(洗)各15克,生龍牡、珍珠母各30克,生杭芍90克,(全蟲3克、蜈蚣4條研粉分次沖服),鮮生薑30克,大棗20枚,2劑。

上藥服後諸症均退,未見任何後遺症。唯輸液一側之下肢腫,夜寐欠安,六脈和緩,右寸略弱。予補陽還五湯,運大氣、化瘀,以助康復。生芪120克,當歸、益母草、丹參、珍珠母各30克,川芎、桃仁、紅花、地龍、殭蠶各10克,蛤粉30克,白芥子炒研、桂枚、炙草各10克,生杭芍30克(全蟲3克、蜈蚣4條研粉沖服)。

上方服3劑後又帶7劑出院回家凋養。

按:本例之劇烈嘔吐得力於生半夏加茯苓湯重用生半夏加赭石末、鮮生薑、薑汁,此法餘一生應用上萬例,通治一切肝胃氣逆之嘔吐,如妊娠惡阻劇吐,水米不入;胃出血狂吐不止;現代醫學確診之腦膜刺激徵;寒熱錯雜之胃腸痙攣等,皆有捷效。輕症服兩口即止,稍重則服2、3次即愈,極重症10小時許過關。標症一除,再緩圖治本。不論何種嘔吐,皆由胃氣上逆。胃為氣機升降之中樞,胃氣不降,則諸經之氣皆逆。方以赭石、生半夏、鮮生薑降胃,則氣機升降復常,何嘔吐之有?正是執簡馭繁,以不變應萬變之法。

又,本例之劇烈頭痛,在加吳茱萸湯後一劑而止,吳茱萸辛苦大熱,其氣燥烈。下筆之際,曾有猶豫,恐不合於"腦出血"症,但傷寒論吳茱萸湯證,明白昭示:"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止痛與止嘔,正是吳茱萸的兩大功效。中醫雖無"蛛網膜出血"這樣的病名,但患者頭痛如破,劇烈嘔吐,吐出物為酸苦涎沫,又自覺胃涼,正是肝胃虛寒,夾痰飲上衝巔頂(腦)之的據。病機既合,投劑之後,頭痛如破及殘餘之嘔吐立止。讀古人醫案,常有"覆杯而愈"、"效如桴鼓"之描述,一經臨證,乃深信經方確有神奇功效。由此領悟,傷寒六經辨證之法,統病機而執萬病之牛耳,則萬病無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種萬種,但病機則不出六經八綱之範圍。正是內經"知其要者,一言而終"的明訓,執簡馭繁,萬病一理。臨證之際,不必在"病名"上鑽牛角,不但不考慮西醫的病名,連中醫的病名也無須深究。胸中不存一絲先入為主之偏見,頭腦空明靈動,據四診八綱以識主證,析證候以明病機,按病機立法、遣方、用藥,如此,則雖不能盡愈諸疾,庶幾見病知源,少犯錯誤。仲景學說是中醫學說的靈魂,也是破解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難症痼疾,師法仲景"是我一生的座右銘,願與青年中醫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