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我們常說,因為一座城而認識一個人,又因為一個人而懷念一座城。曾經生活過的城市,會留在一個人的記憶裡,融進一個人的生命中,就算時間隔得再遠,也不會忘記。

今天,博庫君就帶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肖復興先生記憶中的老北平。肖復興先生將他記憶中的老北平寫進了《我們的老院》這本散文集裡。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在線閱讀~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文 | 陳玉成

/

這是一座三進三出的大四合院,坐落在北京城前門樓子東側一條叫作西打磨廠的老街上,舊為始建於明末清初的粵東會館之一。街旁的高臺階上,有兩扇黑漆的木門,略顯殘敗的身影,依稀可見歷史留下的斑痕。

以坐北朝南正房為中心的三座套院,與大門和影壁遙相呼應。中院裡種有三株老棗樹,到了秋天,結出的棗如紅紅的小燈籠般綴在枝葉之間,引得饞嘴的孩子們追逐嬉鬧。後院則有東西兩塊花圃和一架葡萄架,夾道里面種著兩棵桑葚樹。老院一溜兒東廂房,足有十五間之多,居住著各種南來北往的新鄰舊坊。足有五六米長的寬敞過廊外,則是青磚鋪就的長長甬道,筆直而悠長。戀愛中的少男少女走在上面,常常會引來人家窗前的好奇張望……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當已步入暮年的肖復興站在老院的門外,六十年前的故園已被阻隔在現代城市文明的邊緣。落日的餘暉照在老人的臉頰,院中老槐樹的枝影透過院牆打在地上,浮生若夢卻又宛如眼前。記憶裡的京城早已換了另一番人間,曾經的故交此時也已多半零落。

一生叢脞飄搖,人事浪淘。人近黃昏,那些斑駁歲月裡的故人故事,那些早已沉睡在心底的舊年心緒,再也遮掩不住,不斷催促著他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了這座《我們的老院》。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01

自1947年出生至1968歲前往北大荒插隊,“我”在這座老院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二十一年時光。少年人的心底最是純粹、最少羈絆、最無雜垢,自然也最令人們在懷舊之時難以忘懷。

“我”們可以在中秋節之前猴子似地攀上棗樹瘋玩瘋鬧,再遵守老人們留下的規矩,端著臉盆給各家各戶平均分配“戰利品”,即使對落難之人也毫不避諱,無需理會自家大人的世故心思(《三棵老棗樹》);

也曾為品嚐一下無花果的滋味,夜半之時潛入隔壁老人們的屋裡偷嘴,而不懼回到家中的一頓好打(《無花果》)。

“我”們可以為了給弱女伸張正義,設計大戰“小腳偵緝隊”的老太太(《水房前的指甲草》);

也曾因為年少的懵懂無知,而在動盪的年月裡不能理解自己最親的家人(《父親》)。

作者娓娓道來的老故事,是人間煙火氣十足的,那些發生在其間的悲歡離合,超越了空間與時間的代際,如同你我父輩的往事一般可親可敬。

儘管這個時代,物質生活水平依舊匱乏,但這裡的人們卻始終可收折中國最傳統的為人信條與社會道德,愈是艱難愈能相濡以沫。“我”們則能在大人的羽翼庇護下,度過人生最純真的一段時光。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02

可這種平靜的生活,終被定格在作者十九歲這一年的記憶裡。

上世紀中葉,天下鼎革的時代,英雄人物風雲際會之日,卻往往也是小民百姓不知所終之時。在歷史的大勢面前,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夾帶著自己的倉皇昨日,匆忙地走進今天這個風雲激盪的歲月,卻不知明天的路該邁向何方。

在老院這座平凡的所在,許多人的經歷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波詭雲譎。這一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無情地撕開了人們心頭的那道口子,將曾經暗藏人們心底鮮為人知的神秘往事曝露於日光之下。

《鼻菸壺》裡的老孫頭只因留洋歸來便被視作美國特務,連裝鼻菸的奶粉盒子都被視作了潛藏炸藥的作案兇器;

《羅宋帽》裡的老梁,只因開過一家小綢布店,置辦過一間小四合院,娶過一個小自己十幾歲的妻子,便被視作“牛鬼蛇神”掃地出門遣返回鄉;

《槐花祭》裡的毛子媽與泰山永少掌櫃在生活困頓之際的結合,也被視作“流氓”“破鞋”,遭受慘無人道的折磨毒打……

如今,這段非常歲月裡的其人其事已經變得了無痕跡,作者卻要在被掩埋的歷史中,打撈屬於老院的一段集體記憶。肖復興說:“記憶,雖然不是歷史,但是,

歷史的消失,往往是記憶徹底消失之後的事情。

一個人的生死離合終究是無力的,一個人的悲歡苦樂也許很難引起普遍的共鳴,但當著一群人的命運連在一起,便是我們這個民族歷史的一種縮影,是任何人都無法刪改的公共記憶。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03

儘管如此,作者卻並未用暴戾激憤的心緒控訴這場動盪強加給生活的苦痛。正如《冬之旅》中,陳其驤對老金提出的疑問:“犯罪的人不可饒恕,不肯饒恕是不是也是一種犯罪?”

作者在《我們的老院》中給予了這樣的回答——追憶昨天的苦難,不是為了在心底種下仇恨的種子,而是希望以寬容之心化解人情的芥蒂。老眼厭看往來路,流年暗換南北人。

在時光面前,老院的頹敗不過是流年投射的一縷微弱的光影,光影之下,曾經熟悉的人們早已漫漶不清。作者以寬容平淡的文字復原了這處逼仄狹窄的生活空間,以及生活在其間的無數普通人的離合悲歡。對於那一段曾經的傷痛,卻始終不怨不艾。

作者把心底所有的寬容與諒解都賦予了逝去的往事,和那些陪伴過自己或傷害過自己的人們,卻唯獨不肯饒恕犯下過錯的自己。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對於自己的父母,作者孝心殷殷。步入青春時代,“我”與弟弟心中心中念念在茲的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對於曾做過國民黨少校軍官的父親,始終無法釋懷,為此而將年事已高的雙親無情地拋在家中,前往遠方追尋革命的前程,而父親病故之時,自己卻遠在天邊,以至抱憾終身。

在《母親》《父親》兩章中,追憶起忠厚善良的繼母三十七年的養育之恩,與謹小慎微的父親一生勞苦卻難為子女理解的遺恨,作者數度垂淚,寫下了這樣的語言——“世上有一部書是永遠寫不完的,那便是母親。沒有她,便沒有我的一切。對比她,我所寫的那些東西,都可以好不足惜地付之一炬。”“父親一直在我心裡,不僅是一個念想,一個回憶,更是一根刺,刺痛了我的心,永遠無法從心頭拔出。”

04

在搖搖晃晃的歷史的裹挾下,“我”在老院裡的日子走到了分別的盡頭。讀書至此,不免聯想起大觀園裡的群芳流散。

十多歲的一群少年子弟在經歷了一場夢幻、迷離、躁動不安的青春之後,終不免風流雲散。迎春遠嫁,惆悵之中的寶玉悲吟《紫菱洲歌》:“古人惜別憐朋友,況我今當手足情。”少年肖復興在與最親的姐弟與玩伴離別之時,想必也是這般心緒吧。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離開老院之後,“我”以知青的身份隻身來到“北大荒”。雖有這種種牽掛與不捨,“我”卻以為離開了老院,未來的日子總是充滿光明、自由與更多未知的可能的。

“我”以為我可以逃避此處瀰漫著的悲涼與壓抑。卻不知,老院的根脈早已滲入骨髓,這種牽掛註定了“我”無論走出多遠,終究還是要回到原地,這才是屬於“我”的地方。

只是不曾想到,數年之後再次回來,老院已經更老了,鏡中衰鬢,白頭殘年。處急劇變遷的現代城市文明,再一次粗暴地改寫了老院的面貌,拖曳著老邁的北京踉踉蹌蹌地步入新的紀元。

各種建築的消逝與重塑,每天都在這裡以不同的形式輪番上演,四百多年曆史的老院在這座新城顯得是如此格格不入。院外的石階與街道在風雨的侵蝕下破舊不堪,院中的舊舍早已整齊劃一地換做了灰瓦紅柱的新房,而“我童年與少年的記憶也一起被擋在裡面了,裡面已經完全被拆得一片凋零”。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老院沒有倒在歷史與時間的面前,而是毀在了後世子孫的手裡。面對家園的殘敗,作者曾經感嘆:

“現在,我卻發現有些陌生,許多記憶,丟失了歷史身份一樣,顯得是那樣的不可靠,不真實,而有些虛妄似的,讓我的心裡產生了彷徨和迷惘。我才發現,在強大的現實面前,歷史,哪怕再沉重的歷史,有時也顯得無能為力。 ”

-END-

本文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日薦書

《我們的老院》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推薦:作者以樸實平和的文字,講述著自己童年的無憂時光與青少年時代的陣痛與迷茫,同時也紀錄下了那些發生在院子裡的喜怒哀樂、苦痛與憂傷。讀者也得以在這個微小的生活空間中,窺見一個時代普通國人的生存風貌。該書故事曲折,情節生動,可謂是“一代人的歷史記憶,一代人的心靈史”。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

免費借閱~

這本“2017年中國好書”,帶你進入正在消逝的市井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