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China,歪果仁兒還怎麼稱呼我們中國?

提到中國,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華夏、中華、神州等詞彙;那麼,如果是一個外國人,他又會如何稱呼中國呢?

可能有不少人覺得,這根本就不是問題:不就是China?

沒錯,英語世界裡確實是這個稱呼,還包括很多西歐、美洲等國家,都是類似說法,據說來源是我國曆史上的“秦朝”或“瓷器”,與漢唐宋明等朝代也有些關係。

除了China,歪果仁兒還怎麼稱呼我們中國?

但事實上,我們的鄰邦俄羅斯就不是這個叫法,而是китай,翻譯過來就是“契丹”。

悅史君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把我們叫“契丹”的還不止俄羅斯一國,中亞、東歐的很多國家,也是類似稱呼。

那麼,為什麼是“契丹”呢?

悅史君認為,從三個維度可以來進行把握。


第一,數百年北中國稱雄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

直到北宋宣和七年,遼朝保大五年,金朝天會三年(1125年),遼朝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俘虜,遼朝滅亡,這時已經過了209年。

除了China,歪果仁兒還怎麼稱呼我們中國?

遼朝滅亡後,契丹貴族先後建立北遼、西遼、東遼、後遼、後西遼等政權,南宋鹹淳五年,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撤藩東遼,契丹殘餘政權才正式滅亡。

而如果要從“契丹”之名說起,則早在公元四世紀就可以出現,到了唐朝安史之亂後,契丹部落的勢力在北方已經很強大了。

這樣算來,在近八百年的時間裡,“契丹”之名一直是北中國的主要代名詞,必然深深地影響著附近的俄羅斯以及中亞、東歐的很多國家。


第二,疆域遼闊文化開放

契丹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是這樣的存在:“總京五,府六,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屬國六十。東至於海,西至金山,暨於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

也就是說,契丹境內有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等5京,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等6府,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等156州、軍、城,還有209個縣,東北至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絕對是北中國的霸主。

同時,契丹貴族非常注意吸收漢文化與渤海國文化,很多人不僅會使用漢字,還能夠寫出詩詞、歌賦等。

到了遼道宗耶律洪基時,契丹已經以“諸夏”自稱,他本人就有這樣的說法:

“上世獯鬻、獫狁,蕩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


第三,保持對西北的強大影響力

唐朝時,契丹人臣服中原王朝,到了唐末紛亂時期,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通過支持後唐大將石敬瑭建立後晉,獲得燕雲十六州,從此對中原佔據優勢地位。

除了China,歪果仁兒還怎麼稱呼我們中國?

直到遼朝晚期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崛起,北宋又與金朝建立海上之盟共同伐遼,導致遼朝亡於金朝。

遼朝和西部鄰國西夏一直保有朝貢和聯姻關係,西夏甚至一度成為遼朝的藩屬,被稱為甥舅之邦。

遼朝很早就征服西域諸國,採取“因遷種落,內置三部,以益吾國,不營城邑,不置戎兵”的羈縻政策,使他們“自後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制,正得馭遠人之道”,勢力範圍涵蓋漠南、漠北與西域之地。

西亞的波斯與大食也相繼遣使通好遼朝,並有過聯姻。

這就使得在唐朝滅亡後,契丹成為我國的代名詞之一,甚至影響至今。


悅史君點評:驚訝嗎?其實面對北方,契丹人喬幫主反而有優勢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