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一封来自军校学员的戍边申请书:我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教导员王科强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准备休息时,门外传来了一声洪亮有力的“报告”声。

“进来。”

“教导员,这是我的戍边申请书,请您过目。”

教导员王科强接过申请书,略带惊讶的看着眼前这个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的学员:“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吧”。

“教导员,我已经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了,我要求戍边,去最艰苦的地方、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有一封来自军校学员的戍边申请书:我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武长成

说出这番话的学员名叫武长成,是来自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学员十二大队36队的一名学员,就在教导员看他的戍边申请书时,武长成的思绪也悄悄地飞回到了8个月前自己刚刚来到南京校区的那一天……

“作为青年军人,你们的‘诗和远方’不应该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而应该在需要年轻血液的祖国边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军人无论在哪儿都是这片土地最有力的守护者。”

这是教导员王科强刚把他们这批学员接到队里时说的话。从那时起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种子悄悄在武长成的心里扎下了根,并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成长到如今,已结出一颗无比坚定的信念果实。而此刻,教导员王科强也想起了8个月前的那一幕,而今天,最令他感到惊讶但也欣慰的是,这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北方汉子是全队第一个向他递交戍边申请书的人,而且思想坚定、态度坚决。

这有一封来自军校学员的戍边申请书:我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武长成

每年这个时候,在军校里摸爬滚打四年的军校学员们马上就要背上行囊、去往天南海北,成为部队的一名基层排长,而毕业分配也成了每个人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面对毕业分配,相信每一个军校学员都曾经历过从困惑到坦然面对的心路历程。每个人可能都想过能够分配到离家较近的地方,一方面可以照顾家庭,另一方面又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武长成也不例外,这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北方汉子从小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小的时候每每向北眺望,看着祖国天地一线的远方边界,还是小孩子的他就想着要守护这一方美丽。直到踏入军校大门的那天,长成感觉到自己的愿望可能真的就要实现了。

大二的时候,武长成的教导员带着他进行党员宣誓,长成还记得自己曾高声喊出那句“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句话时的坚定。从那时起,他明白党和部队给了他成长的机会、党和军队为人民服务,自己也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更是人民的儿子。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他在军校的成长更快了。

这有一封来自军校学员的戍边申请书:我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武长成(左一)

记得有人曾开玩笑的和武长成说过,“军校学员毕业看中国地图”。这句玩笑话勾起了武长成的深思,“青藏高原有碧蓝的天空,南沙有美丽的岛礁,北国的银装素裹很迷人,这有什么不好呢?”就这样武长成递上了自己的戍边申请书,敲开了教导员办公室的门。

看着申请书上面娟秀有力的字迹,“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教导员王科强明白这些曾经自己眼中的孩子如今已变成可以独当一面的男子汉了,他们身上肩负着新时代军人的希望。

有人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对于每一个军校学员而言,毕业不是休止符,而是充满奋斗与希望的新起点。

又是一年毕业季,即将步入基层部队的学员们面对未知的选择,相信有更多的人会像武长成这般把自己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属于每一个军校毕业生的“人生选择题”,而这道题目的答案看似困难却也容易。

从武长成的身上,我们可以确定的一件事就是,现在每一名在军校奋斗学员的背后将来都有可能是一股所向披靡的力量。

这有一封来自军校学员的戍边申请书:我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武长成

这有一封来自军校学员的戍边申请书:我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口述:武长成

整理:王鑫宇 朱家磊 刘天放

编审:曲延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