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宜修恨錯了人?

wiuyo

宜修恨了很多人,卻沒有恨最該恨的那個人。

宜修最開始應該也是純良的女子,她嫁給四阿哥,懷孕的時候,四阿哥承諾她,只要她生下兒子,嫡福晉的位置就是她的。宜修生下兒子的時候,她應該是很歡喜的,因為她是庶出,從小的待遇比姐姐純元差了很多,她其實很在意嫡庶的差別。


結果,她的姐姐來了,說是照顧她,卻搶走了她的一切,她嫡福晉的位置,她丈夫的喜愛,甚至,她的兒子也死了,而她的兒子死了後,她的姐姐丈夫只顧著沉浸在純元懷孕的喜悅裡,還要痛失親子的宜修去照顧懷孕的純元。

所以,宜修恨純元,當然她也完全有資格恨,她暗中害死了純元,等到雍正登基的時候,她還是皇后。


可是,年妃又得寵了,而且因為年羹堯的勢力,年妃越發囂張,甚至不把作為皇后的宜修放在眼裡。宜修表面溫良,其實暗地裡耍的手段比年妃還多。並且她擅長借力打力,以甄嬛打擊年妃。

宜修也是恨甄嬛的,因為甄嬛輕易的獲得了皇帝的寵愛,但是她知道怎麼去毀掉甄嬛。於是,借甄嬛的手除掉年妃之後,再利用致命一招,利用死去的純元,讓甄嬛從雲端跌落。

宜修還恨後宮所有懷孕的女子,因為她暗地裡不斷做手腳,讓後宮的妃子要不懷不了孕,要不流產,做盡了缺德事。

她獨獨沒有恨皇帝,其實皇帝才是最根本的罪魁禍首,是皇帝向她承諾了嫡福晉的位置又失信,是皇帝對她絕情,但是,她始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恨盡皇帝身邊所有女人,卻對皇帝仍然保留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重獲聖寵。

這是宜修不夠聰明的地方。她若如同甄嬛一樣,被傷害後就徹底對皇帝死心,只為自己謀劃。那麼她害死純元之後,不要隨意殘殺別人的孩子,不因嫉妒陷害得寵的妃子,她作為皇后,只要純元的死不被抖出來,憑她的聰明才智,保全自己的位置並不難,並且無論誰的兒子登基,她都是嫡母,她的位置不會動搖。



宜修的失敗,在於還對皇帝存有幻想,在於還會因為皇帝去嫉妒,她要是一心一意只顧保全自己,也許結局就不會這樣了。


小D雜談

其實甄嬛傳中皇后這個角色是一個很有悲劇色彩的角色。而她悲劇性的根源在於她太愛皇帝也就是她的丈夫,但是她的丈夫並不愛她,並且更加悲劇的是她在愛的丈夫的基礎上,她還非常熱愛她自己的權勢,生怕失去她的後位。正是在這種雙重的壓力下,才造成了她那種陰鬱的性格,這也正是她一直殘害別的嬪妃胎兒的根源。

如果皇后只是單方面的愛自己的丈夫,而不是那麼愛權位,我想她也不會做出殺害她姐姐純元皇后這件事,她可能會怨恨,可能會疏遠,但是絕不會到殺人的程度。正是因為她對地位的渴望,對嫡庶的敏感,她才會在自己兒子死後而純元皇后懷了孩子時,變得異常瘋狂,並且最終做出那件直接導致她悲劇結局的事。如果宜修只是單純的愛皇上,我想她雖然得不到皇上的愛,但是她可以得到皇帝的尊重,在純元皇后和太后的庇護下,她的後半生也絕不會像原著中那樣慘。就像端妃一樣,她也是深愛皇上,但她就不在乎地位,也就不會去做那些爭寵之事,自然過得安安穩穩。

反之,要是宜修只是單純的熱愛權勢,而不愛皇上。那麼她大可以什麼都不做,就像太后所說,將來無論哪個皇子登基,她都是母后皇太后。實在沒必要冒著那麼大的風險,去到處打胎避孕,這樣既容易暴露,給自己帶來禍患,也是沒有什麼意義和用處的,因為後宮的女人是無止盡的,孩子自然也打了一個又一個。她最好的做法,就是盡力的隱藏自己,努力在皇上和各宮面前擺出賢良的樣子,然後廣泛撒網,投資一切有可能登基的阿哥。這比把資本全放在三阿哥身上,然後到處打胎除掉威脅的行為安全有效多了。

所以宜修的悲劇根源就是她既愛皇上,也愛皇上背後能夠給她的權位,所以為了保住她這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她才會不惜一切地做出那些最終導致她慘敗的事。所以她不應該狠皇上不愛她,因為感情的事不能勉強;她也不應該狠純元搶走了她的愛情,因為就算沒有純元,以皇帝的性格,他也不會對宜修有什麼本質上的轉變;她也不應該恨甄嬛搶走了她的地位,因為這是宜修自己作死真正惹惱了皇帝。所以她真正應該恨得是她自己,恨得是天意弄人,恨得是老天既要讓她深愛,又要讓她不得,恨得是自己把一手好牌打成爛牌。人類一切的憤怒,都是源於對自己無能的不滿。我想這句話,能夠解釋宜修的一生。


cossin

宜修,也就是皇后。在倒臺被廢黜的時候,跪倒在皇帝面前將她所犯罪行供認不諱。她甚至放下了臉面,在皇帝的面前痛哭流涕,哭訴著她多年的委屈和哀怨。那一刻,你會單純只是覺得她可惡嗎?更多的應該是可憐吧。可憐其恨錯了人也愛錯了人。


宜修,在閨閣的時候因為是庶出的原因受了很多冷眼。嫁給當時還是王爺的雍正時卻是以準嫡福晉的名義入府的,當時的宜修應該也是風光無限。可惜好景不長,沒多久丈夫就看上了她的親姐姐,純元。

按照宜修的哭訴,當年皇帝不僅強行娶了純元,更因為純元本就是嫡出,皇帝覺得不能委屈了她,不僅給了她所有的恩寵甚至將宜修原本的嫡福晉之位都賜給了純元。


那時候的宜修處在一個怎樣可憐的境地呢?尊嚴、愛情、地位通通都以一種殘忍的方式離她而去。彼時,屬於她的唯一的東西,便只剩下她的兒子了。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宜修對純元只是奪夫之恨,還沒到要殺她的地步。真正逼她走上絕路的是痛失幼子之後的絕望以及皇帝的冷血無情。



宜修的兒子,因為胎月不足,以至於未滿三歲就因高燒不治而倉促離世。宜修抱著孩子在大雨裡哭了一天一夜,這個時候皇帝卻只顧著沉浸在純元有孕的喜悅中。甚至在宜修昏迷醒來後,高興地對她說,純元懷孕了,以後她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這是多大的笑話啊。從那時候開始,宜修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第一步就是殺死了她的親姐姐,純元。

話說純元也是個聰慧善良的女子,她自知愧對宜修,因此將後宮的實權全部交給這個妹妹。。她死的時候應該也猜到了些許,但是仍在彌留之際請求皇帝照顧她在宮中唯一的妹妹。

純元死後,宜修便是名副其實的皇后了,她最大的障礙已經清除。不管是後來的華妃也好,甄嬛也好。我覺得都是不入宜修眼的,她應該是清楚的,真正走進皇帝心裡的那個女人已經死了。剩下的那些,不是宛宛類卿就是利用來壓制前朝的工具。做為女人,她有嫉妒有吃醋,但,恨卻不至於。

因為在這些女人面前,她是六宮之主,皇后。

宜修最後的結局應該歸咎於她的自私和心胸狹隘以及貪婪。如果說她一開始恨純元恨的還有理有據的話,那麼後面她的所作所為就完全沒有道理可講。她最該恨的人應該是皇帝,她名義上的丈夫,可是她偏偏不恨,反而還愛的要死。

宜修也是世家女子出生,照理來說應當早已看透所謂的恩澤隆寵。世間痴情的男人不少,可是一個男人一生只會對一個女人真正動情。皇帝的愛已經在年少時期全部給了純元。現在的皇帝寵愛任何一個女人都可以隨時棄之如履,對華妃是這樣,對甄嬛以及安陵容都是如此。可是宜修看不穿,她就是不肯好好守著自己的皇后之位,守著烏拉那拉氏的榮耀,偏要去和一干嬪妃去爭寵,利用自己的地位背地裡做了那麼多虧心事。要不然怎會越走越錯,最終落的個景仁宮廢后的境地。



可能烏拉那拉氏世代都出痴情女子,純元是,宜修也是,包括後來的青櫻。

當然,如果她不倒臺,甄嬛怎麼上位呢?


瑾湉mm

《甄嬛傳》中,宜修剛開始的時候恨純元皇后搶了她的福晉之位;雍正登基後,她恨華妃,恨她有個皇上器重、身兼重任的哥哥;華妃死後,她恨甄嬛,恨她長得像純元獨得皇帝的青睞。

可是她的恨有用嗎?她的恨值得嗎?也許對於她而言是值得的。她身在那樣的一個時代,丈夫身邊註定是要妻妾成群的。也就是說,宜修即使不嫁給雍正,嫁給了任何一個王親貴族,她的丈夫也不會只擁有她一個。除非她找一個像果郡王和慎貝勒那樣對自己一心一意的人。可是這種人太少了,即使找到了,你敢保證果郡王和慎貝勒一生一世只傾心於一人?也許現在是,以後誰又敢保證?


她恨純元,因為純元奪了她唾手可得的福晉之位。她該恨,她為什麼不恨。如果是你我,也會像她一樣。“嫡庶尊卑有別,可是為什麼她是嫡,我是庶!”

純元死後,宜修開始恨華妃,因為華妃貌美且家室雄厚,皇上不得不十分喜歡她,於是經常宿於翊坤宮。而皇后的景仁宮冰冷如窖,即使一國之母也得甘於寂寞,常伴孤獨。

華妃死後,宜修因為甄嬛的勢力日益增大開始想方設法的除掉她。為了保住她的後位,為了延續烏拉那拉氏的榮耀,宜修不得不如此,否則,甄嬛也會除掉她,她們之間已沒有了妥協的餘地,必是你死我亡。

因此,活在那個時代的宜修該恨,為什麼不該恨。不過恨到最後,大家都不過是封建宮廷的犧牲品罷了。


凌瀾若微

宜修應該恨的是當時的社會,皇上個渣渣及自己的痴心。在古代社會,身為皇子怎麼會有單純的愛情,他的目的只要一個那就是爭奪皇位,宜修是家族的探路石,四皇子若登上皇位,自然是支持,若不能,一個庶出的女兒罷了,誰會在乎呢。四皇子成了未來的皇帝,自然聯姻要用到嫡女了,宜修永遠看不清這點,只在乎自己的痴心,政治,大局,如果她能想通,或許她就不會是那樣悲催的結局了,等著做太后就好,皇上怎麼可能讓一個家族出現兩個太后而且皇帝還出自太后的扶持呢,外戚強大是如何皇帝都不願看到的


曦顏102471996

對,不該很甄嬛和純元,該恨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