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鄭武公要立把引入殺死自己父親的犬戎,申侯的外甥為天子呢?

戰國歸秦

首先,題主問題意思雖然能讓人明白,但卻有些毛病。應該是“鄭武公為什麼要立殺父仇人申侯的外甥姬宜臼為王”吧?

從《東周列國志》的演繹,是說申侯原本只是為了懲戒周幽王,不想犬戎殺性大發,不但攻入了鎬京城,還殺死了周幽王、鄭桓公等人。所以,為趕跑犬戎,申侯被迫又聯合鄭武公、秦襄公、衛武公一起,最終將犬戎人驅逐出去了。

然而,真實的歷史,也許要比《東周列國志》所演繹出的結論奇詭得多。


首先,鄭桓公姬友其實並沒有死於公元前770年的犬戎之亂。

按《史記》記載,鄭桓公在犬戎入侵渭河平原時,與周幽王死在驪山腳下。這一記載,也許是太史公理解錯了《國語·鄭語》的記載。

《國語》記載:“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騷,十一年而斃”。在第一句話中,是說周幽王八年鄭桓公為司徒;在第二句話中,是說周王室在幽王九年陷入騷亂;但第三句“十一年而斃”,卻意外地省略了主語。那麼第三句應該是說“鄭桓公而斃”,還是“周王室而斃”?正常語法邏輯下,第三句省略的主語,就應該是第二句的主語,而不是第一句的主語。也就是說,《國語》的記載,原本說的就是周王室“十一年而斃”,而不是鄭桓公!

犬戎滅西周時鄭桓公沒有死於驪山之下,還有其它史料證實。

《韓非子·內儲說下》: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問鄶之豪傑、良臣、辯智果敢之士,盡與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外而埋之,釁之以雞、猳(音家,意為公豬),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

《古本竹書紀年》:晉文侯二年(公元前779年),同惠王(周厲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邱,名之曰“鄭”,是曰桓公。

清華簡《系年》:昔吾先君桓公後出自周,以車七乘,徒卅人,鼓其腹心,奮其股肱……,戰於魚羅,吾乃獲函、訾,覆車襲介,克鄶,廟食如容社之處,亦吾先君力。

從以上多個方面的資料證實,《史記》中說鄭桓公死於驪山之役的記載不符合史實,鄭武公與西申國之間所謂“殺父之仇”,根本就不存在。


在西周覆滅後,周王國進入了“二王並立”時期:西申國擁立的平王姬宜臼和東虢國擁立的攜王姬餘臣。

此時,對鄭國而言,最大危機在於犬戎:鄭國始封地在陝西華縣,正位於渭河平原之上。犬戎追擊周幽王,最遠到達驪山腳下,距離鄭國已不是很遠。為了安全,鄭國必須儘早東遷。

然而,鄭國作為新晉諸侯國,在關東無親無靠,雖然事前鄭桓公“寄拏與賄”於虢、鄶二國,但畢竟是寄人籬下,要想舉國東遷,仍然是個大難題。

成周洛邑周邊,密密麻麻地分佈著諸侯國和戎狄異族:“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鄭國如果舉國東遷,勢必要侵犯到中原舊時諸侯國的利益。而中原諸侯們所推舉擁立的攜王姬餘臣,當然也就成為鄭國東遷的障礙了。

成周東北形勢圖

成周之西

成周之南

從鄭國東遷的過程看,鄭桓公公元前769滅鄶國,是實施了一系列的陰謀詭計,最終陷害鄶國國君成功,以滅暴君的名頭吞併了鄶國。但鄭武公上臺後,勢必遭到中原勢力的敵視。為求東遷的合法性,鄭武公放棄了日漸失去人心的攜王姬餘臣,轉而投向平王陣營是一種大膽的投機。但從鄭國在公元前767年到公元前762年的擴張版圖看,鄭武公這種大膽的投機無疑取得了巨大成功!

鄭國在南陽盆地周邊所滅的國家


因此,首先鄭桓公並未死於犬戎之難,所以鄭武公與西申國及平王並無殺父之仇;其次,鄭武公擁立平王是審時度勢之後一次大膽而聰明的投機,這次投機就是為了擴張鄭國生存空間,結果鄭武公成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