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公司2018年初評結果大曝光,哪些拿到了A級?

信託公司2018年初評結果曝光:A評級20家左右,B評級仍佔多數。

文/ 證券時報 楊卓卿 來源 / 信託百佬匯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話題——2018年信託公司行業初評結果已經出爐。

信託業協會向相關信託公司表示,如對初評結果有異議,需於2018年5月17日前以書面形式向協會申請複議,逾期視同無異議。

A評級公司約20家

所謂信託公司行業評級,是中國信託業協會從行業角度對信託公司做出的綜合評價,由協會自行組織,每年評一次,信託公司會被劃分為ABC三個等級。2015年末,《信託公司行業評級指引(試行)》(下稱《指引》)下發,將信託公司劃分為:A(85分(含)~100分)、B(70分(含)~85分)、C(70分以下)三級。

信託公司2018年初評結果大曝光,哪些拿到了A級?

回顧2017年,初評為A級的公司包括:百瑞信託、華寶信託、華潤信託、華信信託、交銀信託、民生信託、平安信託、上海信託、蘇州信託、外貿信託、興業信託、英大信託、粵財信託、中航信託、中江信託、中融信託、中鐵信託、中信信託、重慶信託和紫金信託等。

最大群體B類公司

信託公司2018年初評結果大曝光,哪些拿到了A級?

毫無疑問,68家信託公司中,居於B評級之列的信託公司是大多數。

“B評級公司得分沒有A類公司高,或因某一板塊失分較多,或因整體業務相對平淡,這類公司佔絕行業大多數。此外,每年的行業評級結果處於動態調整狀態,如果表現優異,下一年度有可能升級。”西南某資深研究人士表示。

回顧2017年,在行業評級初評中定級為B級的包括湖南信託、愛建信託、大業信託、方正東亞信託(已更名為國通信託)、國元信託、建信信託、陸家嘴信託、西藏信託、雲南信託、中誠信託、中建投信託等等。

建信信託目前註冊資本15.27億元。公司主要股東包括建設銀行、合肥興泰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肥市國有資產控股有限公司,三者持股比例分別為67%、27.5%和5.5%。

截至2017年末,建信信託信託資產規模超過1.4萬億元。2017年建信信託實現營業收入26.73億元,實現淨利潤16.5億元,兩項核心指標均較上一年度有一定幅度增長。

C評級複議不復議?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公司對於是否選擇複議態度不一。

根據相關規則,信託公司若對初評結果有異議,需於2018年5月17日前以書面形式向協會申請複議,逾期視同無異議。

另一初評結果為C的信託公司相關人士則表示,“公司應該不會複議。”

行業評級進入第三年

加強行業自律管理,全面評價信託公司經營管理情況,引領行業規範健康發展,提升行業整體實力,是中國信託業協會開展信託公司行業評級工作並起草《指引》及配套文件的初衷。

《信託公司行業評級指引(試行)》(簡稱《指引》)顯示,行業評級體系涵蓋四大板塊、11個指標的內容,包括資本實力板塊(Capital Strength)、風險管理能力板塊(Risk Management)、增值能力板塊(Incremental Value)、社會責任板塊(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短劍”(CRIS)體系。

《指引》本著簡單易行的思路,將信託公司劃分為A(85[含]-100分)、B(70[含]-85分)、C(70分以下)三級。

其中,資本實力板塊(28分),包含淨資本(9分)、淨資本/風險資本(13分)、淨資本/加權信託風險項目規模(6分);風險管理能力板塊(36分),包含信託項目正常清算率(16分)、信託項目風險化解率(10分)、固有信用風險資產不良率(10分);增值能力板塊(26分)包含淨資產收益率(7分)、信託業務收入佔比(6分)、營業費用收入比(6分)、人均信託淨收益(7分);社會責任板塊(10分),該指標主要針對社會價值貢獻度(10分)。

信託業協會表示,開展行業評級工作,將有助於進一步推動政府、社會公眾對信託業的認知和了解,強化信託業在社會經濟中的功能定位,促進監管部門對信託公司的目標性監督管理,引導信託公司提高綜合發展質量。

數年來,信託行業評級結果將公開發布的消息時有傳出,但尚未真正成形。

延伸閱讀

資管新規“衝擊”信託業 零售端規模收縮或難免

文/ 金融投資報 吉雪嬌

4月末,由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管局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對於資產管理規模僅次於銀行理財業務的信託行業而言,也面臨著調整壓力。

而由於投資者的心理慣性,在剛兌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具有良好資產質量和運營能力的信託公司被認為將更受市場青睞。

打破隱性剛性兌付規則

資管新規明確,資管業務屬於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且禁止任何形式的剛性兌付。

在業內人士看來,打破剛性兌付對信託行業意義重大。“一直以來信託行業存在的剛性兌付將會從信託公司的“隱性責任”轉變為一種違規行為,信託產品的淨值化轉型之路正式開啟。”普益標準研究員指出,由於投資者的心理慣性,在剛兌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具有良好資產質量和運營能力的信託公司將更受市場青睞。短期內信託公司行業增速很可能會放緩,但長期上看扔掉剛性兌付的包袱後,信託行業將會迎來更加健全的發展。

而資管新規對資金池業務的禁止規定,內在要求亦是金融機構需要打破以資金池模式為基礎的隱性剛性兌付規則,化解期限錯配風險和隱性剛性兌付風險,實現產品的真正淨值化。

上述普益標準研究員認為,資管新規中嚴格禁止資金池的政策取向符合信託行業的監管預期,外加淨值化轉型壓力和投資者對剛性兌付的依賴性,短期內信託產品零售端規模的收縮將很可能難以避免。“長期來看,摒棄資金池業務模式對信託產品基礎資產質量提升與信託公司運營能力的增強都有所裨益。”

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從非標轉標、過渡期安排、淨值生成原則、非標監管標準等方面對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做了總體安排。“對於信託行業而言,在過渡期內合理運用會計準則準確反映非標債權資產的公允價值將是一大挑戰。”上述普益標準研究員指出。

而按照期限匹配準則,為滿足各類投資者對於信託產品的期限偏好,過渡期結束之後信託產品對接的非標資產的投資期限將很可能會受到壓縮,因此信託公司的資產端收益率將受到直接衝擊。

報酬率下滑概率較大

與此同時,針對資管行業中資管產品多層嵌套、通道業務盛行造成的資金空轉和監管套利現象,此次資管新規中,監管層的穿透式監管模式逐步強化,資金槓桿規定和底層資產透明度要求都被認為會對信託業務產生直接影響。

上述普益標準研究員指出,具體而言,由於信託產品僅能嵌套一層資管產品(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除外),傳統的銀信合作、證信合作和資管產品質押融資等模式將受到較大沖擊,比如銀行理財+信託計劃+券商資管計劃/私募基金的三層嵌套模式將不再合規。“可以預見的是,2018年將會成為信託業全面進入轉型的一年,行業收入增速放緩和信託報酬率下滑成為大概率事件,僅依靠通道業務為支撐的外延式增長模式將會成為信託公司的過去式。”上述普益標準研究員認為,在監管政策不斷出臺、監管套利空間減少並強調“去套利、去嵌套、去槓桿”的背景下,信託公司將更加註重基礎資產和資金來源的合規性管理,同業信託業務將會逐漸陽光化。

從長期來看,資管新規對於消除多層嵌套和去通道化的規定有助於信託行業迴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本源屬性,增強自身主動管理能力,降低被動事務性管理類業務佔比,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隨著信託公司戰略轉型的推進,具備良好前景的SPV、MOM和FOF等功能性資產管理業務將很可能成為信託業務的一大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