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出訪西歐助推改革開放

1978年5月初,谷牧副總理率領一個龐大的中國對外經濟考察團,飛向了西歐。

這個考察團,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谷牧同志親任團長,由輕工部楊波、水電部錢正英、農業部張根生、國家計委王全國、北京市的葉林等諸多部長,還有李灝、胡光寶等及工作人員,一行30餘人,可謂陣容齊整。這樣規模的經濟考察代表團,大張旗鼓去西方考察經濟,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史上還是第一次。 

1978 年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出訪西歐助推改革開放​ 

第一次出訪西歐,即使是中央政府的官員亦不免出洋相。有一位不敢吃冰淇淋,大家問他為什麼,他說他怕冷。“那你可以把它加熱了再吃嘛!”雖然是第一個高規格代表團,但畢竟大家大都是第一次去外國。  

1978 年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出訪西歐助推改革開放​ 

高規格接待,意味著對中國超乎尋常的興趣。谷牧與法國總理巴爾會談,按議程第一項應是談政治問題,結果,巴爾上來直接省略了這一節:這些問題您同總統會見時再討論,我們今天主要談經濟。1977年法中貿易額為什麼下降,這同兩國的友好關係不相稱。等到谷牧去與法國總統德斯坦會見時,總統一上來亦先解釋說他對經濟更有興趣:法國的東西哪些是中國需要的,法中兩國可以在哪些方面進一步發展合作?  

1978 年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出訪西歐助推改革開放


​​就是說,那一時刻,西歐諸國對中國最濃厚的興趣所在是經濟與貿易。  

代表團回國的第一站是新疆烏魯木齊,上午到,下午大家就開會討論如何形成向中央彙報的報告。第二天,李灝和王全國等人就開始寫報告的初稿。歐洲對中國的興趣,當然是重點之一:目前西歐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處於蕭條時期,產品、技術、資本都過剩,急於找出路。顯然,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時刻重要的國際背景。  

如果從外部​歐洲各國的興趣實質,轉向代表團內部,他們對歐洲的感覺,深刻的刺激是真實的體驗。

當年代表團成員楊波回憶那次出訪,仍能清晰地報出一連串數據:聯邦德國萊茵—威斯特伐利亞電力公司的一個露天煤礦,年產煤5000萬噸,只有2000名職工;而國內,產5000萬噸煤需要8萬人。法國馬賽的索爾梅爾鋼鐵廠年產品350萬噸,職工7000人;而武漢鋼鐵公司年產230萬噸,有6.7萬人。歐洲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遠非我們國內自己所描述的那般黑暗。  

震驚之下,代表團成員不免疑惑:為什麼我們會對別國有那樣不真實的想象呢?李灝問當時中國使館的外交官:“你們為什麼不把真實情況報告給國內?”他得到的答案明確而無奈:“我們敢講嗎?”  

那麼,這份向中央彙報的報告如何寫?如何描述他們的所見所聞?雖然現在看起來已經平常無比,但在那個時刻,李灝還是用了“石破天驚”來形容這份報告。

1978 年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出訪西歐助推改革開放
​​報告描述說:“應當看到,我們現在達到的經濟技術水平,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比較,差距還很大,大體上落後20年,從按人口平均的生產水平講,差距就更大。”  

谷牧所率代表團訪歐前後,中國也有部長級代表團分別訪問了港澳地區與日本,但是,這種專項性的訪問與綜合性的歐洲訪問,不在同一平面。

訪問回來的6月下旬,谷牧向黨中央、國務院彙報,這次彙報會從15點30分,一直開到晚上23點。在新的認識框架下,谷牧展開自己和代表團對世界與中國的認知,得到了與會者的充分響應,聶榮臻元帥表態很堅決:過去我們對西方的宣傳有片面和虛偽之處,這反過來又束縛了我們自己。谷牧這次調查比較全面,應當拍板了!不要光議論了!  

彙報會後,當年7月國務院召開有關部委負責幹部參加的務虛會,中央領導指示谷牧報告考察情況,“要敞開思想來講”。這顯然是一次重要的社會動員過程。從考察回來的彙報,到國務院務虛會,再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對世界與中國新的觀察、新的思想在誕生,在擴展。  

這次經濟考察活動,從5月1日進行到6月上旬,先後考察了西歐五六個國家,一路考察,一路議論,學其所長,避其所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活躍了思想,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緊迫感更加直觀、更加強烈了。 

1978 年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團出訪西歐助推改革開放​​ 

國務院特區辦副主任,當時谷牧的秘書胡光寶談起這一次考察活動時,深有感觸地說:這次出訪,為後來緊抓不捨的“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打開了思路,為創辦經濟特區以至沿海地區對外開放,提供了不少可借鑑的東西。(文據《三聯生活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