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字「臣」就像一隻豎立的眼睛,古人想表達什麼?

被冰封的忢

漢字古文字的「臣」的確就是一隻豎起來的眼睛,而且一看即明。

下面是漢字「臣」的「甲、金、篆」三體:

古文字的「臣」與殷商的出土文物上人的眼睛高度一致,比如殷墟婦好墓的跽坐人偶:

看考古報告上更清楚的拓片,就可以看出眼睛的細節:

放大看對比看:

以上圖片引自:殷墟婦好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1980),頁153

所以,漢字【臣】是「豎目」是毫無疑問的。

那古人為什麼要「豎目」表示「臣服」「臣下」和「臣屬」呢?

先看《說文》的分析:

《說文》: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也就是說許慎認為「臣」是象形字,像人的「屈服之形」。



但是「豎起來的眼睛」怎麼能看出「屈服之形」呢?

郭沫若先生在論文《釋臣宰》一文中指出【俯首則目豎】:

古代的奴隸對主人彎腰低頭的時候,眼睛看起來就是豎起來的,所以,古人以此取像表示「屈服、臣服」,或者表示名詞「下臣、臣屬」等等。

引自:《古文字詁林》,李圃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 冊,第 521頁

【俯首則目豎】如下圖所示:

圖引自:李樂毅,漢字五千年. (2002). 漢字演變五百例.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殷周時代是封建社會,郡縣制統治技術還不是很普及,封建社會最顯著的特徵就之一【家國同構】,所以,【臣、宰】其實就是【家臣】,在商代當時的地位並不是很高,但是這種稱謂一直被延續下來,也就是帝國時代「大臣、宰相」這樣的高官。

那麼,郭沫若先生的這個說法似乎有一定道理,與《說文》的解釋也很符合,但是,總覺得那麼一點牽強,為什麼?

第一,「俯首豎目」不是很符合人體的實際情況。

低頭的時候,眼睛豎起來嗎?完全不明顯,

恐怕就是蒙古症患者也不可能豎起來。

第二,「俯首豎目」太過於牽強。

文字是約定俗成的產物,一定是要讓人一看即明,所以漢字取像一般都是是典型態和常態,。

凡是《說文》中解釋漢字的造字意圖「曲折隱晦」,基本上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做不到察而見義,會意即明,就可能是有問題的。

何況《說文》並有說「豎目」表示「屈服之形」。

第三,「俯首豎目」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文獻可以佐證。

除了郭沫若的解釋,我個人暫時沒有看到任何古代文獻支持這種說法,

清人段玉裁的註解是從讀音方面進行解釋的,「牽、臣」疊韻,「臣」是「牽」的本字。章太炎也持這種看法。

牽也。以曡韻釋之。
春秋說、廣雅皆曰。臣、堅也。白虎通曰。臣者、繵也。屬志自堅固也。

第四,「臣」的豎寫,完全能夠從殷周古人的書寫載體和書寫習慣很好的解釋,並不需要訴諸「俯首豎目」這種牽強的解釋。

在以前的回答中我多次強調,殷商時代的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主要的文字載體是竹簡,有一串證據鏈可以證明。

其中有一個間接證據就是很多象形漢字,都是都寫成直的,如「車、魚、虎、馬、犬、豕」。

因為上古時代寫文章也好、記事也好,先將文字寫在一片片的竹簡上,然後再將竹簡編起來成為冊。

其實,這跟竹簡是「縱向纖維」有關,順著纖維就很容易裁剪成一片片的下小長條,而橫切纖維就比較難了。

一片片的竹簡是很窄的,一些過寬的象形漢字就只能寫成直的,不然竹簡就寫不下,

如以古文字「馬、虎」和「臣」所示:

甲骨文的卜辭絕大部分是用豎寫,即便沒有竹簡寬度的影響,也將竹簡上的寫字習慣反應到了甲骨刻寫上。

(當然,這只是證據之一,商代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和簡牘,有一連串的證據,可以去看我前幾天的回答)

第五,「臣」字不光是隻有豎目一種字形,也有橫寫的。

另外,有些古文字的「臣」並不完全是豎寫的,比如:

所以,「俯首豎目」為「臣」無論從哪一點看,都是非常牽強的。沒有文獻佐證,而且沒有辦法解釋橫寫的「臣」字。

------------------------------------

那麼,「臣」的造字本義到底是什麼?

解釋漢字字源,形、音不可偏廢,如果意義上很牽強,很難說通,你就要考慮從讀音上切入。

其實,從讀音解釋,完全就很好解釋,「臣」就是一個假借字。

「臣」是「瞋(chen1)」的本字,本義就是一隻睜開的眼睛,《說文》的解釋:張目也。

借【臣】表示【屈服】,但【屈服】之意反而更常用,就佔據了這個字。

於是又為本義造了一個形聲字【瞋】。

在訓詁學中稱之為【久借不歸,鳩佔鵲巢】。

古文字中「目、臣」當做偏旁部首可以通用不分:

比如:「見」字用的「橫目」:

「望」的古文字用的「豎目」,也就是「臣」:

「相」按道理應該使用「橫目」,但是,來了個「不橫不豎」的「45度角仰望星空」:

開玩笑,其實「相」字「橫目」和「豎目:臣」都用過:

(引自:字源,李學勤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頁280)

所以,這些證據無一不是表明【臣、目】共取一象,造字本義就是「睜開的眼睛」,並不是「俯首豎目」為「臣」。

「屈服、臣服」的意義太過於抽象,所以,古人就借用一個同音字「臣」來表達。

【目、臣】兩個字同取一個象形:眼睛,以橫和豎區別。
這在漢字古文字中很正常。

比如:

  • 「表、裘」都取像於動物毛皮,外面有毛。

  • 「自、鼻」都取像於人的鼻子之形。
  • 「王、鉞」都取像於斧鉞之象形。

另外,要注意的是「古無舌上音」,「臣」的上古讀音類似「田、顛」。

今天福建人讀「陳」如「田」就是古音的遺留。

「臣」的後起字【瞋(chen1)】是用「真」表聲,在另一些漢字如「滇、顛」中,也是「真」在表音。不過是「真」的古音表音。

--------------------------------------------------------------

綜上所述,以「音」釋「臣」字則渙然冰釋——

1、「臣」,象形字,象「一隻睜開的眼睛」之形。

2、之所以寫成「豎目」,是因為竹簡這種書寫載體形成的書寫習慣:過寬的象形字都是豎寫。,但也有少量橫寫。

3、「臣」假借表示「臣服、屈服」。引申表示「臣屬、臣下」,是殷周時代家臣。

4、郭沫若的「俯首豎目」說法流傳很廣,但不怎麼靠譜,目前學界已經將其拋棄。

但注意:我並不是說郭沫若徒有虛名,不是黑郭沫若,郭沫若是絕頂聰明的人,甲骨四堂之一,學術成績有目共睹,但他也不是神,不可能句句是真理。

所以,還是那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既不能「全信書」,也不能「不信書」。任何信息都需要審辯、核實再接受。

5、其實,學界對釋【臣】有多種說法,篇幅所限,我不能一一綜述,我之所以取【臣、瞋】為古今字的說法,是因為符合【奧卡姆剃刀原則】:最少假設,簡潔有力。


小漢字見大歷史

君君臣臣,是孔子所倡導的封建秩序,是呀,君其不君,臣其不臣,還不亂了套嗎?天生有尊卑,陳勝一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孔子因此受到後世追問,然而,夫子又道,“君子使臣以禮,臣君以忠”,“為政以德”方為“天下有道”,這樣天下才不會亂,這才是孔子的完整意思。說臣字,我們看到,在甲骨文中,正像一隻手腳被縛,任人驅役的傭人,只是那眼睛突突著,有不服之狀,瞋目而視,噫,這還是為臣的模樣嗎?

臣字本來。沒準此字還真道出了天下的另番道理,如果為君不君,那麼為臣也可以不臣的。明末大將洪承疇大門口有聯雲,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及降清,有人在其上下聯後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以諷刺他不事臣節,可是崇禎實在也算不得什麼好皇帝,所以洪承疇投降也算不得什麼。天下重節義,似乎只有殉節一途,就乖離了臣字本義。臣如果只是這樣俯首聽命的臣,面對無道昏君,就不免苦了天下蒼生。臣不臣的,還在於王道而行,君行王道則臣心屈服,這就是造字者的良苦用心。

平民亦稱臣。不專指官吏,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之大,皆是王下的百姓。自謙為臣,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有示好之意,如“臣少好相人”。此字用途非常廣泛,有古文中常見各種用法,不只名詞,亦為動詞,如臣服,臣虜,不臣,力臣,臣臣等。現在不論名詞還是動詞用法少了,好像此字專指官吏,就誤會了造字者本意,不見了原字意思。

一文天下。現在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只有一個漢字系統,過去埃及希臘,包括印度都有,早就絕跡不見。使用漢字大系統的,如日韓,如果拋棄漢字不用,甚至名字都難辦。於中國之內,漢字簡化,方便了書寫,對原字意思變得不好理解,所以我們今天仍在學習文言文,這有助於理解漢字原意。有意思的方塊字,不只是一種語言,開創了幾千載文學長河,留下鉅著皇皇,並在當世被髮揚光大,本身具有藝術性,深得書法者喜好。


魂舞大漠

古人造字,真真是展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讓我們這些後人讚歎不已。

古人造字的方法有象形、指示、會意和形聲。最早造出來的字一定是象形字,就是把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先照著樣子描畫下來。題主問的這個”臣”字,就是一個象形字。

看這幾個臣的古文字:

古漢字“臣”就像一隻豎立的眼睛。其實臣的最根本的本義就是豎立的眼睛。
大家知道,古人已經造出眼睛這個字,用的也是象形法:
幹嘛還要造一個豎立的眼睛呢?

這就是顯示老祖先智慧的時候了。

臣的古字,在描畫眼睛的時候,最突出的就是強調了眼珠,給人的印象深刻。看最早的甲骨文吧:
人什麼時候感覺自己的眼珠很突出呢?不是瞪眼的時候,瞪眼只會讓人覺得眼眶撐大。多數情況下,低頭向下看的時候,人往往會覺得自己的眼珠很突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仰望天空的時候。所以,“臣”
字造出來的時候,它的根本義就是低頭向下看或抬頭向上看。我們在看一下用“臣”做偏旁造出的這幾個字,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個字是“監”的金文,監的繁體字是“監”,金文看的很明白:右邊一個人,他的眼睛向下看下面的器皿。監字的本義就是從高處向下看。

在看這個“臥”字:
這是臥的小篆,一個人,眼睛向下,這是個會意字。


呵呵,這是古人標準的臥姿。

在看一個“臨”字,臨的繁體字“臨”:
很清楚,臨就是眼睛向下看的意思。

在看一個眼睛向上的:
這是“望”字的甲骨文。一個人,眼珠突出向上看。
這裡要普及一個知識:

字的根本義和字的本義。字的根本義是指造這個字時最初的意思,本義是指用這個字時最常用的意思。

“臣”字當初造字的根本義是眼睛豎立,眼珠突出。再後來使用過程中,一個人別人屈服時,往往眼睛向下,因此向人屈服就成了“臣”字的本義,根本義逐漸被人遺忘了,但在與它組成的其它自中,卻能發現遠古的信息。


煙花三月09

甲骨文臣字形,像一隻豎立的眼睛。人在低頭時,眼睛即處於豎立的位置,字形表示屈從之義。本意:男性奴隸。甲金文為“目”,豎立之形,像人張大眼睛,怒目而視。後假借為奴隸,臣子。


這個古文字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化石,是民族歷史的載體。這種書寫方式深深體現著我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尊卑思想。

另外,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並沒有純粹的書法藝術觀念,書寫漢字用於記錄和交往,是十分普遍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

文字不僅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更是思維的外化。它可以透露出古代人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社會關係和價值觀念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內涵。古人通過對天地鳥獸等外界事物及對自身的觀察、模擬而創造出生動、直觀、形象的文字符號。


而象形的臣字,刻畫了物質的形態。古象形臣字,通過對複雜形象的特徵部分進行提取來代表或者突出這一形象,這體現了抽象思維能力。因為完整的刻畫一個人太過於繁瑣。把最特殊的一部分表示出來,對其他不重要的部分則可以省略。這樣複雜的文字就得以簡化或者重點特徵就得以突出。

同樣,我們還可以分析出古代的生產關係,社會建制和生活方式。

臣是古時候士大夫的自稱,可它最初就是一個眼睛。有人說臣是表示生氣時候的眼睛,因為這個眼睛的眼珠瞪得特別大。可更多人認為,臣是表示往下看的眼睛,當人們低下頭的時候,眼睛看起來也是豎著的。臣也就是表示對方順從、低下頭。金文裡的臣字和甲骨文差不多,篆文裡,把眼睛的形狀稍做改變,臣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地獄少女5188

沒有讀音來源的解字都是一知半解!!!!

臣(誠仁切chén)的甲骨文字形象一隻豎立的眼睛形。人在低頭時,眼睛即處於低頭側視的豎立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從之意。楷化後,臣是由橫“一”、豎折“𠃊”和橫目“罒”的拆分變形組成的字。上橫“一”表示閉眼時的眼眶線;“𠃊”表示圓或弧,這裡表示眼睛睜開看到的圓形的眼珠;中間是橫目“罒”中的兩豎分置於上下,指示人一旦當了臣子,眼睛要仰觀君主的臉色,下視老百姓的疾苦,眼中就沒有了自己。臣的讀音是借誠(chéng)和仁(rén)的切音(chéng+rén)表示臣子要對君主忠誠,對老百姓要仁愛。

臣的本義由甲骨文指奴隸衍化為楷體表示從政的官員。引申為1.男性奴隸,如臣妾(古時對奴隸的稱謂,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僕)、臣御(臣妾僕御)、臣宰(本指奴隸,後亦以稱輔佐帝王的臣佐);2.國君所統屬的眾民,如臣庶(臣民)、姓(群臣百姓);3.君主制時的官吏,如臣門如市(形容官宦門下鑽營者極多,竟像集市一樣熱鬧)、臣下(臣子,君主制時代的官吏)、臣人(臣下);4.君主制時的高級官員,如大臣、忠臣、奸臣;5.古人自稱;6.古代大臣對君的自稱,如臣下(古時官吏對君主的自稱);7.對父的自稱,如:始大人常以臣無賴。—《史記·高帝紀》;8.對一般人的自稱,表示自謙;如: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史記》;9.役使,如臣虜(奴役,役使);10.臣服,如臣優(聽命於人或屈服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禮聽命行事,相當於臣服);11.指為臣,作臣子,如臣仕(為人臣而任官職)、臣臣(為臣者盡為臣之道)。


嚴師說字

古代漢字,博大精深,象形合一,一字多用,為避免"魚″"目″混珠,看似相同的字,在不同場合略作調整,字意就會大變。

其實在古代,象眼睛的字很多如"魚,目,月,臣等,只是用的地方表達的意思不一樣。


所謂"臣″即文武大臣,臣民,臣子也,古人表達的意思就是"臣服″"服首稱臣″,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那麼我想"臣服″不"臣服"古人是用眼睛觀察的,所以"臣″象豎起來的眼睛也不奇怪!


鷹x眼

漢字古文字的“臣”就是一隻豎起來的眼睛,而且是明眼,古人表示什麼?

一一要表示“臣”是人龍的猴眼的意思:管理

這是中華文化的第九大問題。搞不清楚中華優傳統文化丶應用數學、龍,就搞不清中華文化人文典籍中字的根本意思。具體地說,“九”的意思就是表示“臣”、人龍的猴眼的意思:管理 。為什麼? 因為,我們龍的傳人傳的中華優傳統文化丶應用數學、龍就是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一條龍文化中,玖(九)是龍的組成部分猴眼,代數代表的意思就是:臣、管理、政務。古代管理者宰相(總理大臣)叫九千歲,“相”是“木”管大臣“目”的總理。臣與民(閉眼狀)是反意詞。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看起來像圖騰,實則含有一種束縛性極強的寓意。


“臣”是特殊指事字,是“目”的變形。

臣,甲骨文像一隻眼睛向下看。造字本義:俯首下視,屈服聽命。金文、篆文基本承續甲骨文字形。隸書失去“目”形。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皇權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而臣對於皇帝而言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從臣服以此可以看出,臣字原本是含貶義的。作為臣,在古代就應該對皇帝忠心不二、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在臣的眼中,這種寓意不言而喻。

臣也是一種奴性的代名詞,而後人大多都將臣與忠義不屈掛鉤、然而臣的本意並沒有多好。

後來臣被灌輸了一種精忠報國、將臣與國聯繫起來,才漸漸的將臣的原意轉為褒義。

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君王們將功臣和罪臣又區分開,賞罰制度就可以體現出這樣的用意。而到了現在,已經沒有君臣之分,因此,我們可以把為人民服務的政客稱之為臣、因此,臣漸漸地變為褒義詞。


時光書簡

以史為鑑,為你講述時光裡的故事


時光書簡

《說文解字》上說: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屬皆從臣。

“臣”是特殊指事字,本就是從“目”字演變過來的。

像一隻眼睛,意為俯首下視,屈服聽命。


純鈞LHGR

我不是學者,不懂什麼考據之類的。但我怎麼就覺得這些學者包括郭沫若都在瞎說八道呢?

甲骨文的臣字多好理解呀,非得整出個立著的眼睛,太好笑了吧。

甲骨文的臣字從右向左看,就是一個人跪趴在地上,兩手互搭在地上,腦袋枕在互搭的手上的形象。多好理解呀,就是臣服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