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皇帝,三代人,畢三代之功,成三件事,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漢初時候,雖然劉邦通過他的手段和權術,成功駕馭和得到了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號稱漢初三傑的關鍵人才,因為有他們這三個傑出人才為代表的許多謀臣武將的輔佐,行使謀計,先下手為強,讓楚霸王項羽啃秦朝的硬骨頭,他自己卻乘機飛跑入關,奪取關內漢中等大片地方,讓他有了穩固的根據地得以發展壯大;後來在楚漢相爭時,直性子的項羽哪裡玩得過他的花花心腸,最後是千古霸王烏江飲恨,成為千古絕響。

三位皇帝,三代人,畢三代之功,成三件事,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劉邦勝項羽是勝在謀,而不是武功,畢竟當時楚軍的善戰和強大,在當時是所向披靡,威震天下,連秦始皇留下的鐵軍雄師都難擋其鋒;雖然其僥倖奪得天下,但是國家已是千瘡百孔,戰亂也還是不斷;而且面對北方的匈奴,當時他也是無法奈何,要不他也不會給匈奴圍困,差一點做了俘虜,就連匈奴王寫給他老婆呂后的那封羞辱的信,也只好忍氣吞聲,還得經常給他們送物送禮,送美女,採用和親之策,就是這樣,都還會總讓匈奴稍一不順意,就大軍侵襲,燒殺搶奪。

國家沒有多大實力,軍隊的戰爭力也不強;不僅外患解決不了,就是內部也是經常亂子不斷,當時的漢朝,實際上除了離京師一點的地方還可以,稍遠一點的地方,就掌控不了,政令不通;就更談不上能好好的休養生息,能集全國之人力和物力,去擊破匈奴,時內憂外患是讓人焦頭爛額;因為朝廷當時無法掌控全盤,就不得不派他們劉姓的後代子孫,封他們作為潘王,各領一片領地,來幫漢朝的天子來管理天下,當時的意思是想這些自家人來輔佐漢室天子,讓藩王成為是朝廷的屏障以拱衛京師。三位皇帝,三代人,畢三代之功,成三件事,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但是誰想,卻也是養虎為患,當幾十年過去,各個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尾大 不掉,其強勢壓中央;諸侯國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樣,漢室的政令不能通在全國;到漢文帝和景帝時,天下五十四郡,諸侯擁有39鎮,擁有超過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和人口;而漢室僅可以直轄十五鎮,用這三分之一的資源,來收拾連年戰亂的爛攤子,還要給各諸侯國作為抵抗外敵匈奴的不斷侵襲的屏障和前線,日子過得那是緊巴巴的一個“窮”字了得;而藩王象吳王劉濞這些諸侯王,卻比朝廷還富有,小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他們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驅逐和殺害朝廷的命官,他們有著自己的小朝廷,招兵買馬,籌劃於暗室之中,好多諸侯甚至還自以為,他也姓劉,認為這天下的皇帝他們還有理由來做的美夢,想取而代之的諸侯王也是大把人在;期間諸侯叛亂的事,也時有發生;既不能憑自己這點力量擊敗匈奴這隻兇狼,還要擔心精疲力盡時,反而給身後養肥的猛虎一口吃了。

如文帝時御史大夫賈誼所言:天下已是遍地乾柴,而漢室就躺在這乾柴之上;諸侯王不尊法令,蠶食國有土地;形勢已嚴峻到,大有再演春秋戰國諸侯大亂天下之勢;所以漢文帝和景帝時期面對的三大主要問題是:流民問題,匈奴問題,諸侯問題;而流民問題的解決,就必然要有一個全國穩定的政局,漢室的法律

制令能夠通達於天下,讓百姓能夠得到朝廷的好政策制度的好處,減輕人們在諸侯和地方豪強那裡的壓榨逼迫負擔,能夠有安定的生活環境;而要長久地解決匈奴問題,卻又要依賴於有強大的國力,現在這個樣子,肯定是不行的,匈奴的遊牧文化和漢朝的農耕文化的現實,就決定了戰爭的先天條件和方式;而要有強大的國力,就要全國一盤棋,中央能夠政令通暢,百姓能夠得到一個比較長時期的休養生息,恢復和大力發展生產和經濟,民富國強,那個時候只要百姓能有安定的生活,生養自然就不是問題,而一旦人口發展壯大了,兵源自然不是問題。

而人員物質等人力、物力方面的問題解決了,就肯定還要讓全國上下,能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方可以聚全國之力,畢其功於一役;因為戰爭不僅是打的是錢財,拼的是人,還要有大家擰成一股繩的力量、決心和精神;決不能發生,前面在血戰,後院卻起火的拖後腿的亂子,甚至還通敵,那就是個笑話了;就得有一個真正的大一統,這些事的有效推行和能落到實處,那這種散亂,各自為政,勢力分割的諸侯問題,肯定就必須得徹底解決的內患,搬掉這些將會燃燒國家這個大廈的乾柴,改造植成青山綠水、禾桑果園;最後就是萬事俱備,長鞭北指,大軍起,雄兵雲集,人揚鞭,馬揚蹄,浩浩洪流,把匈奴盡演。

所以在漢文帝時,他就已清楚的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他採納了當時著名的賈誼和晁錯他們的建議,重視農耕,恢復生產,振興經濟,與民養息,開始弱化和分散諸侯權力,後來又遺詔景帝:”攘夷必先治內“的國策方針,到景帝時,他任用晁錯為御史大夫,下定決心採納他的《削藩策》,頂住諸侯和許多朝中大臣宗室,因他們之間那種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這些既得利益者和勢力的反對,下詔頒發推行削藩令;又採納晁錯的建議,施展手段,憑手足之情,和與他的親兄弟梁王結成骨肉之盟後,平定了想大亂天下,勾結匈奴,篡權奪位的諸侯吳王等諸侯王發起、史稱“七國之亂”的叛亂,擊毀和推開了這塊擋在國家強大的前進路上的絆腳巨石;後漢武帝時又繼續實行《推恩令》,讓諸侯可以享受封地俸祿,卻不得干涉地方的政權。

三位皇帝,三代人,畢三代之功,成三件事,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後來又把鑄幣,鹽鐵的權利收歸中央,漢朝經過文帝、景帝、武帝他們三代人的不懈、不斷的努力,終於讓國力空前的強大起來;漢武帝又用他那伯樂的慧眼,培養了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千古英雄,經過幾次大戰,北定匈奴,封狼居胥,飲馬瀚海,打通西域,開絲綢之路,揚我中華之威,讓萬邦頌稱天朝上國,讓匈奴聞大漢之名而喪膽遠遁;這赫赫之威,如果沒有這三代帝王的努力,幾十年積累而成的強大國力支撐,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中間打掉了多少錢財,又是我中華多少熱血男兒拼出來的;是三代之功,聚全國之力,以竟功成;天佑中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盛世天朝,國號成我族之號,萬古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