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健脾,才可化生萬物

长夏健脾,才可化生万物

從小暑再到立秋、處暑,這一時段我們稱為長夏。長夏五行屬土,與脾相應。脾有一個特點,就是喜燥惡溼。長夏陰雨連綿,溼邪嚴重,極易傷脾。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吃些黃色食物,再加上穴位按摩,便可保你健康無憂。

長夏溼氣盛,溼邪最易困脾

過了夏至,就是小暑了。從小暑到立秋、處暑,這一時段我們稱之為長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小暑的解釋是:“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意思是說,到這個時候,天氣開始炎熱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只能說是酷暑的一個“預備期”,因此稱之為“小暑”。 我國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過了小暑,吹來的風都帶著熱浪。蟋蟀也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躲避暑熱的侵襲。老鷹也因為地面溫度太高而轉向清涼的高空活動了。“暑”這個字是兩“日”中間夾著一個“土”。兩個太陽,說明陽氣盛,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天氣間陽氣最盛的時刻了。過了小暑,江淮地區的梅雨天氣先後結束,逐漸進入高溫天氣。而淮河——秦嶺以北的地區則開始進入多雨季節,高溫加溼熱是這時氣候的主要特點。

中醫認為長夏五行屬土。《白虎通義·五行》認為:“土,主吐含萬物。土之為言,吐也。”在自然界中,金屬是從土中來的,小麥、水稻等植物也生長於土中,動物死亡後還要化為土,因此萬物歸於土。五臟之中,脾胃與土相配,為“後天之本”。為什麼這麼講呢?古時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說,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脾氣健運,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其輸布全身,供養五臟六腑及四肢百骸。反之,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臟腑缺少滋養,邪氣便有機可乘,疾病也會隨之而來。《脾胃論·捲上·脾胃虛實傳變論》雲:“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可見,脾胃是提供營養的大本營,這點與土生養萬物的特徵完全吻合,因此五行中將脾胃歸於土。

脾土有一個特性,就是喜燥惡溼。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栽種植物光撒下種子還不行,還得及時澆水,這樣植株才能健康生長。由此可見,土若生養萬物,離開水是不行的。但是水太多了也不好,那樣就會導致洪澇,照樣不會有好收成。脾土也是如此。脾主運化水溼,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但同時,脾又是最怕溼的。夏天雨水本就多,溼邪又是最難纏的一種外邪,陰雨連綿的日子,它通過人的口鼻、肌膚而入。當水分不能通過尿液排出體外時,就會滯留於人體內,從而使脾胃受困。脾胃運化失常,氣血虧虛不能上容於面則面色發黃。脾又主肌肉,脾虛則肌肉無力,形體消瘦。經過一個夏天之後人經常會變瘦,就是這個原因。

想要把體內的溼氣祛除,首先要做的就是健脾。脾臟健壯,有了足夠的動力,才能將體內的溼氣運送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