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健脾,才可化生万物

长夏健脾,才可化生万物

从小暑再到立秋、处暑,这一时段我们称为长夏。长夏五行属土,与脾相应。脾有一个特点,就是喜燥恶湿。长夏阴雨连绵,湿邪严重,极易伤脾。平时生活中可以多吃些黄色食物,再加上穴位按摩,便可保你健康无忧。

长夏湿气盛,湿邪最易困脾

过了夏至,就是小暑了。从小暑到立秋、处暑,这一时段我们称之为长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小暑的解释是:“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思是说,到这个时候,天气开始炎热了。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只能说是酷暑的一个“预备期”,因此称之为“小暑”。 我国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过了小暑,吹来的风都带着热浪。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躲避暑热的侵袭。老鹰也因为地面温度太高而转向清凉的高空活动了。“暑”这个字是两“日”中间夹着一个“土”。两个太阳,说明阳气盛,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天气间阳气最盛的时刻了。过了小暑,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先后结束,逐渐进入高温天气。而淮河——秦岭以北的地区则开始进入多雨季节,高温加湿热是这时气候的主要特点。

中医认为长夏五行属土。《白虎通义·五行》认为:“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在自然界中,金属是从土中来的,小麦、水稻等植物也生长于土中,动物死亡后还要化为土,因此万物归于土。五脏之中,脾胃与土相配,为“后天之本”。为什么这么讲呢?古时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脾气健运,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输布全身,供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反之,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脏腑缺少滋养,邪气便有机可乘,疾病也会随之而来。《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胃是提供营养的大本营,这点与土生养万物的特征完全吻合,因此五行中将脾胃归于土。

脾土有一个特性,就是喜燥恶湿。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栽种植物光撒下种子还不行,还得及时浇水,这样植株才能健康生长。由此可见,土若生养万物,离开水是不行的。但是水太多了也不好,那样就会导致洪涝,照样不会有好收成。脾土也是如此。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但同时,脾又是最怕湿的。夏天雨水本就多,湿邪又是最难缠的一种外邪,阴雨连绵的日子,它通过人的口鼻、肌肤而入。当水分不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时,就会滞留于人体内,从而使脾胃受困。脾胃运化失常,气血亏虚不能上容于面则面色发黄。脾又主肌肉,脾虚则肌肉无力,形体消瘦。经过一个夏天之后人经常会变瘦,就是这个原因。

想要把体内的湿气祛除,首先要做的就是健脾。脾脏健壮,有了足够的动力,才能将体内的湿气运送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