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昭元繼承祖業 將傳統制香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

香,在中國人祈福、祭祀等習俗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過去,安丘市石堆鎮大蓮池村是當地有名的“制香村”,自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由於制香工藝複雜,一根黃香要經歷20多道工藝才能出爐,如今已鮮有人傳習。蓮馨香第八代傳人曹昭元卻不願這門手藝就此消亡,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蓮馨香製作技藝傳習所,免費傳授這門技藝。

人物檔案

曹昭元,男,1964年生人,傳統制香技藝(蓮馨香製作技藝)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非遺檔案

香是祭祖、敬神所燒的用木屑攙上香料做成的細條。蓮馨香源於濰坊安丘市石堆鎮大蓮池村,因該村村東、村西各有一蓮花池,且池大、水泥淤深,傳說蓮花池水脈直通東海,村名取其諧音大蓮池,香名定為蓮馨香。

據《安丘百名進士錄》和《曹氏族譜》等史料記載,蓮馨香自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清至民國蓮馨香步入了鼎盛時期,牢牢佔據著膠東地區市場。抗戰勝利後,蓮馨香的生產加工有了較大的發展。

一根香要經20多道工序才能出爐

作坊不大,但裡面堆滿了各種制香工具,有鋸末、染料、香杆、攪拌機等材料和工具,院子裡一排排直徑約1米的大簸箕最為惹眼,內沿裡還殘留著黃色和黑色的粉末,顯然是不久前被用來調製過香料。

雖然進入了“現代化制香”的時代,但曹昭元仍把人工制香的每一個流程都儘量還原。“說起來其實挺簡單,但做起來是不一樣的。”曹昭元說,制香過程遵循古法香味才彌久,依據香譜,從和料、成型、曬香、壓香到扒香、封香、窖藏,小小的一根香一共要經歷20多道工序才能出爐,任何一道工序出問題,香的味道就會不一樣。“就像廚子一樣,一道家常菜的做法也許廣為人知,但上桌後是在路邊攤上,還是在國宴上,就要看關鍵配方和製作人的火候了。”曹昭元說。

從興旺到蕭條,制香傳承幾經波折

“雙池銀蓮通東海,十里金香納福祥。”這副春聯的作者是大蓮池村清朝進士曹一鳳,裡面有著對家鄉風調雨順、太平安康的祈願。短短十幾個字,便將大蓮池村制香的繁盛景象寫得惟妙惟肖。

在曹昭元小時候,每年臘月將近時,在這個有著數百年傳統制香歷史的小村莊,前來訂取貨的客戶絡繹不絕。而全國各地爭相來大蓮池村買香的這種繁盛之景,在上世紀60年代“破四舊”時,戛然而止了。

曹昭元說,他還清晰地記得,當時村裡各家各戶都遭到了地毯式搜索,所有的制香器皿最後都被統一銷燬。回憶起當時的銷燬現場,曹昭元忍不住重重嘆了口氣,紅了眼眶。從此,大蓮池村裡再也沒了香火繚繞,也沒了往日的車水馬龍。

1983年,曹昭元從部隊轉業回家,原本他可以被安置到一個較好的崗位去工作,因為小時候對制香的憧憬,一心想成為制香人。“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不能丟!”曹昭元在父親和哥哥的支持下,秉承祖業,再次走上了制香的道路。

當時,工業制香已經開始盛行,手工制香難現,機器製作代替了傳統手工的繁雜過程。制香行業的老一輩人都說,中國傳統的香文化就要流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了。“傳統制香工藝的繁瑣工序,已經簡化成了機器上的開關按鍵,很多人覺得人工配方配出來的雖然好,但不如機器的產量大,漸漸放棄了這門手藝。以前村裡有四五十戶制香的,現在卻沒幾戶了。”曹昭元回憶起當初村裡制香人慘淡的場景,至今仍唏噓不已。

成立傳習所免費授課

因為做工考究、材料天然,蓮馨香的造價較高,所以價格根本競爭不過工業化生產的香,雖然發展受阻,但曹昭元堅持了下來,他先後投資數萬元購買了擠壓機等制香用的工具,之後鑽研古法配方,將傳統的手工制香與現代科技相結合。

曹昭元先後尋訪了不少老一輩的制香人,將各種香料配方整理成文字,再加上自己不斷摸索,在古法傳承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曹氏”蓮馨香。他還研製開發出新的香種,像艾子香等都特別受歡迎。目前,曹昭元製作的蓮馨香分佛香、衛生香、盤香、蚊香、竹香等五大類,含蘭花香、茉莉香、檀香、艾子香等10多個品種。

2015年,曹昭元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蓮馨香製作技藝傳習所,免費傳授這門手藝,每年春冬兩季是傳習所開課的時間,前來慕名學習制香手藝的絡繹不絕。“學了手藝後,很多年輕人覺得苦,就半途而廢了。我知道傳承有一定的困難,但在我有生之年會把這門手藝一直做下去。”曹昭元堅定地說,當前市場上流通著大量的假香,裡面的劣質香精、有毒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苯和甲醛,而這二者都屬強致癌物,對身體有著極大的傷害。蓮馨香的原材料有的甚至是中藥,對人體有益無害。

“1981年,我們註冊了蓮馨香的商標,目前蓮馨香的年產量達到20萬封。”曹昭元滿懷信心地說,將來蓮馨香一定還會再現當初的榮光,他也會在大蓮池村,守住那份水土,保住那股傳承四百年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