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昭元继承祖业 将传统制香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香,在中国人祈福、祭祀等习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安丘市石堆镇大莲池村是当地有名的“制香村”,自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制香工艺复杂,一根黄香要经历20多道工艺才能出炉,如今已鲜有人传习。莲馨香第八代传人曹昭元却不愿这门手艺就此消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莲馨香制作技艺传习所,免费传授这门技艺。

人物档案

曹昭元,男,1964年生人,传统制香技艺(莲馨香制作技艺)非遗项目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档案

香是祭祖、敬神所烧的用木屑搀上香料做成的细条。莲馨香源于潍坊安丘市石堆镇大莲池村,因该村村东、村西各有一莲花池,且池大、水泥淤深,传说莲花池水脉直通东海,村名取其谐音大莲池,香名定为莲馨香。

据《安丘百名进士录》和《曹氏族谱》等史料记载,莲馨香自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至民国莲馨香步入了鼎盛时期,牢牢占据着胶东地区市场。抗战胜利后,莲馨香的生产加工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根香要经20多道工序才能出炉

作坊不大,但里面堆满了各种制香工具,有锯末、染料、香杆、搅拌机等材料和工具,院子里一排排直径约1米的大簸箕最为惹眼,内沿里还残留着黄色和黑色的粉末,显然是不久前被用来调制过香料。

虽然进入了“现代化制香”的时代,但曹昭元仍把人工制香的每一个流程都尽量还原。“说起来其实挺简单,但做起来是不一样的。”曹昭元说,制香过程遵循古法香味才弥久,依据香谱,从和料、成型、晒香、压香到扒香、封香、窖藏,小小的一根香一共要经历20多道工序才能出炉,任何一道工序出问题,香的味道就会不一样。“就像厨子一样,一道家常菜的做法也许广为人知,但上桌后是在路边摊上,还是在国宴上,就要看关键配方和制作人的火候了。”曹昭元说。

从兴旺到萧条,制香传承几经波折

“双池银莲通东海,十里金香纳福祥。”这副春联的作者是大莲池村清朝进士曹一凤,里面有着对家乡风调雨顺、太平安康的祈愿。短短十几个字,便将大莲池村制香的繁盛景象写得惟妙惟肖。

在曹昭元小时候,每年腊月将近时,在这个有着数百年传统制香历史的小村庄,前来订取货的客户络绎不绝。而全国各地争相来大莲池村买香的这种繁盛之景,在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戛然而止了。

曹昭元说,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村里各家各户都遭到了地毯式搜索,所有的制香器皿最后都被统一销毁。回忆起当时的销毁现场,曹昭元忍不住重重叹了口气,红了眼眶。从此,大莲池村里再也没了香火缭绕,也没了往日的车水马龙。

1983年,曹昭元从部队转业回家,原本他可以被安置到一个较好的岗位去工作,因为小时候对制香的憧憬,一心想成为制香人。“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曹昭元在父亲和哥哥的支持下,秉承祖业,再次走上了制香的道路。

当时,工业制香已经开始盛行,手工制香难现,机器制作代替了传统手工的繁杂过程。制香行业的老一辈人都说,中国传统的香文化就要流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了。“传统制香工艺的繁琐工序,已经简化成了机器上的开关按键,很多人觉得人工配方配出来的虽然好,但不如机器的产量大,渐渐放弃了这门手艺。以前村里有四五十户制香的,现在却没几户了。”曹昭元回忆起当初村里制香人惨淡的场景,至今仍唏嘘不已。

成立传习所免费授课

因为做工考究、材料天然,莲馨香的造价较高,所以价格根本竞争不过工业化生产的香,虽然发展受阻,但曹昭元坚持了下来,他先后投资数万元购买了挤压机等制香用的工具,之后钻研古法配方,将传统的手工制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曹昭元先后寻访了不少老一辈的制香人,将各种香料配方整理成文字,再加上自己不断摸索,在古法传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曹氏”莲馨香。他还研制开发出新的香种,像艾子香等都特别受欢迎。目前,曹昭元制作的莲馨香分佛香、卫生香、盘香、蚊香、竹香等五大类,含兰花香、茉莉香、檀香、艾子香等10多个品种。

2015年,曹昭元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莲馨香制作技艺传习所,免费传授这门手艺,每年春冬两季是传习所开课的时间,前来慕名学习制香手艺的络绎不绝。“学了手艺后,很多年轻人觉得苦,就半途而废了。我知道传承有一定的困难,但在我有生之年会把这门手艺一直做下去。”曹昭元坚定地说,当前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假香,里面的劣质香精、有毒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苯和甲醛,而这二者都属强致癌物,对身体有着极大的伤害。莲馨香的原材料有的甚至是中药,对人体有益无害。

“1981年,我们注册了莲馨香的商标,目前莲馨香的年产量达到20万封。”曹昭元满怀信心地说,将来莲馨香一定还会再现当初的荣光,他也会在大莲池村,守住那份水土,保住那股传承四百年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