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和父母吵架哪個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長影響更大?

笑天使錦集集合

每位父母都要知道,家庭是孩子賴以生存、獲得心理成長的安全基地,如果家庭中父母經常用吵架或採取離婚的極端做法,讓孩子得不到安全感,內心就無法和父母分化,對其成年後的客體關係(人際關係)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關於父母吵架

婚姻中的夫妻難免會有衝突,但作為成年人經常當著孩子面吵架,不僅讓孩子心生恐懼,無所適從,而且孩子對下一次不知何時爆發家庭內戰也憂慮不已。孩子的潛意識裡可能會自動將父母吵架的原因歸因於自己,認為一定是自己哪裡做錯了才讓父母吵架,這種錯誤的歸因會讓孩子暫時好受一些,自罪的同時孩子的自戀也會受到損害。

孩子也可能會有樣學樣,認同父母強勢的一方,或同情父母中弱勢的一方,成為幻想中的理想的父親或母親,潛意識中的俄狄浦斯衝突得到強化,而無法和父母雙方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在學校的同學關係。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可能會一直處於不安的狀態,無法安心學習,或者在學校經常和同學、老師發生衝突,也可能變得膽小懦弱成為被動攻擊者,成為被別人欺負的孩子。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但作為成年人的父母儘量不要當著孩子面吵架,更不能冷戰。即使不慎火力過旺吵了一架,盛怒平息後要對看見父母吵架的孩子進行安撫,要明確告訴孩子父母吵架和ta無關,讓ta嚇到了感到很抱歉,下一次會用談話的方法進行討論。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父母雖然不夠完美,但做錯了是有能力補救的,轉化孩子的無力感,積極傳遞心理能量。

糟糕的父母是壓根不給孩子理想化父母的機會,根本無視孩子的存在,經常當著孩子面吵架,就像當著孩子面過夫妻生活!

關於離婚

離婚是夫妻關係的終結,但不是親子關係的終結。離婚後撫養孩子的一方在修復自己心理創傷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內心的變化。不能把對對方的不滿和自己沒有修通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或讓孩子去和對方交涉撫養費等事宜,把自己無法承受、無法解決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在喪失原生家庭的同時也對當下的單親家庭充滿失望。

如果離婚後不撫養孩子的父母一方對孩子不管不問,孩子就會有被拋棄感,覺得自己不是父母想要的孩子。而且離去的一方(父親或母親)和原來對待自己的行為不一致,也會讓孩子充滿疑惑,究竟哪個是真實的父母,可能孩子內心會有很多衝突或幻想。

所以,即使沒有完美的婚姻,作為父母也要讓婚姻有一個圓滿的結束。其實父母在離婚前處理好撫養孩子、財產分割等事宜,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談,父母現在面臨的問題以及處理的方法,希望孩子能理解。同時雙方要向孩子表明以後依然會照顧好ta,給ta應有的支持。不要過於擔心孩子不能接受父母離婚的事情,其實父母能心平氣和的把事情擺在桌面上談出來,孩子就不會胡亂猜測,也能接受父母理性的決定。同時給孩子一段時間適應單親家庭的生活,如果孩子有不安焦慮、情緒低落、學習突然成績下降等問題,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協助。

如果以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為由過著沒有愛的婚姻,其實是父母不想離婚,拿孩子背鍋,同時也會讓孩子心存內疚,覺得父母婚姻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而倍感憤怒。

國際上主流的心理學都非常一致的認同原生家庭對孩子的重要性。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孩子在父母(或者養父母)搭建的原生家庭中逐漸學會形成自己的客體關係(人際關係)模式,這種客體關係模式就是孩子當下和未來的客體關係模板,將影響孩子一生。


營養百事通

父母離婚和父母吵架,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但兩種傷害,其性質是有區別的,而且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也不同。

父母離婚了,孩子一般會和父親或者母親一方生活,這會造成孩子缺少父愛或者母愛,這顯然不利於孩子的情感發展。孩子既需要父愛,也需要母愛,完整的父母之愛,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得到健康發展。父母離婚之後,孩子體驗到的愛是不完整的,這會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可能會終生去尋找童年沒有得到的父愛或母愛。

父母離婚之後,孩子常常會產生被拋棄感,導致孩子陷入絕望、無助等負面情緒中,覺得自己完全不能掌控生活,導致孩子的自尊水平下降。父母離婚之後,孩子常常很難對愛情和他人產生信任,這也正是生活在離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離婚或單身的最主要的原因。

父母離婚,會讓孩子產生自責心理,覺得父母離婚,主要是自己的責任,是因為自己不夠乖、不夠好、不夠聽話,孩子因此會背上沉重的思想負擔,任憑大人怎麼解釋都沒有用,在年齡較小的孩子中更容易出現這種狀況。

父母離婚之後,如果孩子周圍的小朋友的父母沒有離婚,孩子也可能會感受到他人異樣的目光,甚至被人當成怪物。即使別人不這麼看,小朋友可能也會把自己當成怪物,讓小孩子承受他人無法想象的壓力。

基於上述幾點,我的觀點是:不到萬不得已,父母還是不要離婚,應該儘可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完整的家,這對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培養對愛的信任、減少孩子的成長壓力等,都是有好處的,也利於孩子成年以後建立穩定的、可信任的親密關係。

父母吵架,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如果夫妻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經常發生劇烈的爭吵,甚至還伴有肢體衝突,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會對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和成長壓力,讓孩子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如果夫妻感情已經破裂,夫妻關係實在無法繼續維持下去,離婚也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但是,我還是想強調一點:雖然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也很大,甚至在當時的傷害比父母離婚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大,但是,從長遠看,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打擊更大,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更加深刻,更加難以消除。所以,不得萬不得已,父母還是不要輕易離婚,因為這可能傷害到孩子幸福的能力、愛人及被愛的能力。


超級爸爸

很多父母不知道,或者沒有深刻的意識到,自己的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父母的關係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會影響到他們學習、工作、婚戀和生活。一些父母愛吵架,這種情緒的爆發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一些父母則選擇隱蔽的“冷戰”,認為這種爭執方式比較隱蔽,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影響。事實上,無論是吵架還是冷戰,夫妻感情不和都會傷到孩子的心,讓他們喪失安全感,生活在焦慮和恐懼中,影響性格的塑造、人際關係的建立。夫妻之間有分歧、有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若能積極嘗試解決衝突,減少對子女的傷害,是每個父母都應學習的課題。

1.對兒童道德觀念認知與發展產生障礙

在心理學中,兒童對於道德的認知,具有三個逐步遞增的層次,即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和自律道德階段,其中0-4歲的兒童,對於道德沒有具體的認知概念,處於接觸和感知的階段,他們直接接受行為結果。而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4-6歲的兒童對於道德存在了一定的評判認知,但是此時由於對父母的依賴,依然遵循父母的規則標準,嚴格遵守。可見在此時期,假如父母出現了道德行為的偏頗,則會對兒童建構他律道德體系造成障礙,找不到道德落腳點。父母言傳身教,孩子一般都會遵守、極力模仿。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reaction formation”,孩子的成長髮展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會強迫症一般去模仿父母的所作所為,無論正確與否。

有數據顯示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孩子,將來自己婚姻的離婚率,要比幸福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高出3.85倍。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對婚姻的理解,和經營方式,很多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所以兒女會用相同的相處模式去對待自己的婚姻,導致悲劇延續。

最嚴重的是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塑造三觀的過程,家庭的不和諧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讓他們分心。嚴重的話還會影響孩子們原本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以及正在建立著的三觀,讓他們開始懷疑親情、愛情,甚至出現自甘墮落的極端情況,去做些幼稚的報復行為。

如果是男孩,男孩天性與母親的關係親密些,如果他們發現有其他女人來插足了自己父母的婚姻,傷害了母親,他們常常會以一種“小男子漢”的氣概來安慰、保護自己的媽媽。有些孩子會產生一種,天底下除了自己的媽媽以外,其他都是壞女人的仇恨心理。很多處於青春期的男孩,甚至會去做傷害家庭第三者的犯罪行為來幫助媽媽打抱不平。

如果是女孩,女孩的性格相對男孩來說,要軟弱得多,當她們發現父母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往往最開始是很難相信的,不過最終還是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所以這種性格上的變化,會讓女孩子們內心埋下對男人、愛情和婚姻的不信任感,她們容易產生極端情緒:要麼不敢邁出婚姻那步,極其缺乏安全感;要麼肆意玩弄感情,不珍惜自己。

2.對兒童親社會行為培養造成障礙

最近在李小璐和賈乃亮的風波中,讓我們擔心起了甜馨,5歲的她成處於堅信父母道德權威、認真遵守紀律,做個好孩子的時期,一旦發現父母的規則受到社會公眾的反駁,則道德行為的培養會產生迷惘,逐漸由原先的親社會行為模式,轉化為迴避甚至攻擊社會行為模式。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在兒童期父母出現道德偏差,受到公眾指責,甚至是犯罪判刑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更加容易被其他夥伴欺負,自身也容易迴避甚至敵視社會,從而喪失融合社會,給予他人關心和愛的社會交往能力。

3. 造成反應性行為障礙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其自身一是結構較為簡單。但是4-6歲的兒童,其自我評價系統已經啟動,有了自尊心的意識,特別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一旦發生父母惡語相向,甚至家暴的情況,兒童由於不能理解成人之間的糾葛,會迴避他因地直接將全部過錯歸咎自己,認為是自己不夠好,父母才會吵架,才會不開心,這也就是很多利益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原因。在這樣的自責下,孩子往往表現出焦慮、多疑、強迫傾向,情緒波動大而敏感的人格傾向,進入青春期後極易成為離眾少年。

4.婚姻問題家長,如何為孩子創立良好環境?

當然,並不是所有父母婚姻存在問題的孩子,都會成為問題兒童,張柏芝、陳羽凡等諸多單親爸爸、媽媽還是為公眾做了很好的榜樣。婚姻問題家長,如何為孩子創立良好環境呢?主要有以下措施:

①提高對孩子的正面評價。家長在處理婚姻問題期間,即使情感破裂,也不能放鬆對於孩子的正面、愛的評價,讓孩子活在平和安靜的環境中,可以有效彌補孩子內心的情感缺失。

②減少公眾批評對孩子的影響。4-12歲的孩子逐漸有了親近社會的慾望,明星家庭在助力婚姻問題期間,應該減少社會反面評價對孩子的影響,例如保持原先的生活節奏不變,避免孩子的過度曝光引起孩子的反社會心理的滋長。以上這些正是當前李小璐身為媽媽急需去做的事情。當然家長也不必草木皆兵,伴隨著7-12歲兒童擁有自己的夥伴、同學和朋友,他們逐步減少與父母交往依賴,完善的社會人格會引領其逐步走出父母感情破裂的影響。

出軌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對於有孩子的人來說,尤其如此,當我們看到明星出軌時,該關心的也不是八卦消息,真正與我們密切相關的是我們自己的婚姻、家庭和孩子。

所以父母應該更加用心地經營自己的婚姻,儘可能給到孩子們一個溫暖健全的家。


林溪看世界

對於這兩件事情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哪個更大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當離婚或者吵架不可避免的時候,有一些處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受到的影響儘可能地降低。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離婚對他們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安全感的缺失, 有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或者自責感,他們有的會認為父母離婚是由於自己不夠乖,做錯了事情,才會導致父母分開了。這時候,家長首先要做到的是,認真的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一次對話:爸爸媽媽因為一些無法克服的問題,需要分開生活了,這絕對不是你的問題,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情。爸爸媽媽雖然分開了,但是對你的愛絕對不會改變。離婚,是生活中的一種正常選擇。

其次,離異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維護另一方的形象,不要破壞和埋怨,如果離異的父母雙方在孩子心目中能夠一如既往地維持以前的美好形象,對於孩子安全感的保護是非常有好處的,會減少因為父母離異對孩子產生的焦慮和不安。

最後,父母要在離異之後,保持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溝通,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仍然需要父母雙方通力合作。

關於吵架的問題,有的家長認為當著孩子面吵架,會讓孩子受到傷害,因此,無論大事小事,凡是發生任何衝突,都要避著孩子,在孩子面前裝作若無其事。但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是很敏感的,當他發覺父母之間的態度發生了一些變化的時候,又無法得知準確的情況,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而且很容易對當下的情況作出錯誤的判斷,會影響到將來孩子對於衝突的處理採取一些錯誤的方式,例如不敢面對現實,逃避責任等等。因此我們認為,家長之間一些小的衝突和吵架,可以不用刻意迴避孩子。

一旦父母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爭吵之後,也不要不顧孩子各自去生氣,要及時撫慰孩子受驚的情緒,平靜地跟孩子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情,也不要把大人之間發生的矛盾和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更不要說一些“就是因為你,我們才如何如何”的話語,要讓孩子明白,這不是他的錯。爸爸媽媽會努力地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讓孩子不要害怕。當孩子意識到自己並沒有被父母忽視,並且得到了解釋之後,情緒就會得到安撫,恐懼感也會減輕。


壹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決定他們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精神分析中提到:在個體成年期間首次發病,都可以理解為是童年創傷的延遲性反應,創傷性事件就是發病的誘因。

所以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是需要很大的能量和很長的時間去撫平的。

既然你提問,這表示你是有意識的,是重視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的。既然如此,不如把問題拉回到夫妻兩人身上。

有句話說,每一對夫妻,都有想要掐死對方的衝動。所以說,夫妻之間爭吵是正常的,也可以說是婚姻中的一種相處形式。但重要的是,你是怎麼處理矛盾,以及以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去看到。

夫妻不和,你們的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但這也並不影響你們雙方來愛孩子。

在一個頻繁爭吵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是恐懼的。

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是如何建立親密關係,我們總是說,女生找到老公像爸爸,男生找的妻子像媽媽,或許是父母的翻版。

如果想要孩子在成年後可以建立一份安全、健康的親密關係,那從現在開始,就重新審視自己的問題,以及夫妻雙方的關係,也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來幫助你。

相對於爭吵來說,如果雙方在分開後,依然可以處理好對孩子、對對方的關係,同樣也可以塑造心理健康的孩子。

所以,不要總是以孩子的名義來維持名存實亡的婚姻,為了孩子,更要給孩子一個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


臨床心理專家於際敬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看是怎樣的吵架和怎樣的離婚,以及父母雙方對待吵架、離婚和對待孩子的態度。

有人說,只要不離婚孩子就還有一個完整的家,但是這多半隻是做父母的一廂情願,或者為自己不敢離婚而找的託詞。對於孩子來說,如果父母之間的感情已經蕩然無存了,甚至還天天吵架甚至打架的話,那麼這個婚姻即使沒有在現實層面上結束,但是在孩子的心裡卻早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我很少能看到夫妻關係不好為了孩子在一起過,孩子還能好好發展的,反而是會看到很多夫妻關係不和,雙方和平分手,分手後各自開展新的生活,反而孩子的發展還不錯,而且並沒有因為離婚而失去了父愛或者母愛。


我們有一個誤區,離婚結束的只是婚姻關係而不是親子關係,很多人鬧離婚的時候喜歡把孩子當籌碼,不讓對方見孩子,這樣其實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但這也並不是因為離婚這件事造成了對孩子的傷害,可以想象,這樣的人即使不離婚也會和孩子說很多另一半的壞話,逼著孩子在父母之間選擇一方去支持。

說到底,離婚者吵架,對於孩子的傷害大小主要還是看夫妻二人本身的狀態是怎樣的,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要把孩子當做不離婚的原因,因為孩子並不需要也沒有能力為你的婚姻幸福負責,你需要做的是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如果錯了就可以改,及時結束不良的關係,能夠有能力重新讓自己投入新的生活。這些都是比硬賴在婚姻裡來說要好得多的狀態。


我是echo小茵茵,一個有趣又有料的親子漫畫家。關於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在在評論裡和我一起討論哦~


echo小茵茵

“離婚”是個結果,“吵架”則有輕有重。生活中,很多家長為了孩子隱忍著、繼續經營著婚姻,但不幸福的婚姻、整日爭吵的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同樣不可輕視。

曾經接診過一位傾訴的患者,他的父母從小吵到大,兩個人幾乎不會好好“說話”,不是互相詆譭、指責,就是破口大罵……每次他的父母吵架,他都把自己關在屋裡,不敢出聲,靜靜的聽著,直到父母中有一個人摔門離開……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20多年。大學畢業後,他就迫不及待的離開了故鄉,到一線城市打拼。等他長大後,他的性格暴躁、易怒,還是堅定的不婚主義者。在他看來,婚姻沒有任何“幸福”可言;家庭沒有任何“溫暖”。他一直不理解,為什麼父母這樣的婚姻還要“持續”?他曾經有十多年的時間,在心理特別盼望,父母早點離婚!

每個人性格的形成都與兒時的成長環境有直接關係。“離婚”和父母“吵架”對孩子心理的形成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與其讓孩子整日生活在爭吵中,不如早日結束不幸福的婚姻,讓父母和孩子都能開始新的生活。


遼瀋名醫

父母離婚和父母吵架,哪個對孩子影響更大?這兩種情況,不論是哪一種,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但哪一種影響更大,這是要看孩子父母雙方到底怎麼來處理雙方關係來評價的。總體而言,如果父母間長期處於爭吵、抱怨、咆哮這種緊張狀態,但離婚以後帶孩子的那一方能夠比較好地處理親子關係,那真的還不如離婚。



很多人勸人不要離婚,最喜歡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你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不然今後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但事實上,一直讓孩子處於焦躁、緊張的狀態,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陰影。我跟前夫還算是比較剋制,還是一家人的時候我們有過協議,在孩子面前不要吵架。但不可避免總有吵架的時候。我記得當時我前夫因為發脾氣,把書房的門反鎖了不讓我進,孩子因為這個事情焦慮了好多天,有時晚上還要做噩夢。就算是事情過去幾個月了,孩子有時候都還會提起這個事情,而且那段時間就會明顯感覺到,如果我和前夫之間說話聲音稍微大點,孩子就會容易哭。


離婚對孩子肯定是有影響的,離婚後孩子跟我,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很沒安全感,怕我不要她,跟我膩得很。但我認為,如果能好好處理親子關係,這個影響也還是不會大於父母吵架的影響。

離婚以後,有幾點還是很關鍵的:

1、帶孩子的那一方,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逆境,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什麼“都是因為要帶你,害得我現在………”之類的話,這樣會讓孩子有負罪感的。

2、沒有必要在孩子前面說前任的過錯,其實都沒有必要刻意去提起前任,孩子要問起了就說,不問的話提都不要提。

3、如果孩子想見前任,就讓他們見,沒有必要阻止。大人的恩怨是大人的事情,不能因此拒絕孩子的要求。但如果孩子不願意見,其實也沒必要強制要求孩子去跟前任見面。
總之不要用什麼“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作為說辭了,如果夫妻不同心,其實這個家早就不完整了,守著那個形式有什麼意義。還不如想想,怎麼樣才能更好地讓孩子健康成長。


單親育兒路

首先要跟各位讀者溝通的是,本文是從心理學角度,專業的剖析離婚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並不是反對或者支持離婚,亦不是歧視離婚子女,相反,離婚其實最受傷害的就是孩子,最可憐的也是孩子。大量的數據表明,單親子女暴發心理問題是社會平均水平的3倍多,很多國家的數字都是如此,希望以下的分析能讓各位夫妻關係不良的家長反思,未雨綢繆,避免因無知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創傷。

離婚家庭或者夫妻關係緊張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在離婚後給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呵護,那麼孩子在心理方面或者說在潛意識方面會有以下幾方面的變化:

①安全感不足。是感覺不安全,而不是真的不安全。較正常家庭少了父母一方的保護力量,自然安全感就不足,孩子的表現就是敏感。這點很好理解,比如你身處各種猛獸出沒的密林深處,因為不安全,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你精神緊張,表現的敏感多疑。

②自卑。人的任何不足都會造成自卑心理,例如缺錢會自卑、肢體殘缺會自卑、缺少好成績會自卑、缺少幸福的家庭會自卑。可以理解為別人有的我沒有,就會自卑。

③孩子的價值感會降低。孩子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否則父母不會整天吵架,或者不要他而分開。

④潛意識形成了迴避型的反應模式,遇到問題不是面對,而是逃避。

⑤注意問題的焦點是在負面,總是注意事物不好的方面,消極的方面。

以上五點都會造成孩子的外在表現內向、自卑、敏感。如何避免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①不要在孩子面前攻擊對方。一個人對外界的態度是由他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決定的,情感是指對事情的情緒體驗,認知是對事情的看法,行為就是實際行動。心理學的基本規律是:認知、情感和行為如果矛盾的話就會痛苦,症狀較輕可以理解為糾結,症狀略重的可以理解為痛苦,再重的就是抑鬱症。人的先天基因中,對父母就是有感情的,你去攻擊他,認知是他的不好,而情感卻是好的,認知和情感矛盾了,輕則痛苦,重則抑鬱,再重就是精神分裂。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孩子面前誇獎對方,這需要真心實意的去做,有些家長會覺得做不到,那你要考慮是否要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這樣做值不值得。

②對於價值感低的孩子,要進行大劑量的表揚,需要長期持續,力度強一些,並不是不能批評,只是相對而言,批評要少一些。

③安全感不足其實本質就是需要愛,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夠強大,所以你才需要愛,需要被保護,需要在困難的時候有人支持,父母一定要多多關注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愛。還要從父母的人格入手解決。安全感不足、自卑、負面等都是來自父母雙方或一方的潛意識暗示輸入的結果,例如撫養者常常自己也安全感不足,所以要讓自己健康。

我們都知道,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最好的家庭環境就是夫妻雙方相親相愛,但有些父母的關係確實很難維繫,但為了孩子隱忍不離,或者每天吵吵鬧鬧,或者表面假裝關係好,但其實你對對方的不滿與抱怨也會通過微表情、潛意識溝通等傳遞給孩子,這樣家庭的孩子自卑心強、抗挫能力下降、強迫症佔比同樣比社會平均水平要高。所以,早有心理學家表明,第一選擇是相親相愛,;第二選擇是即使離婚了,只要雙方保持對孩子的愛,平靜相處,沒有了一起生活時的相互指責、爭吵、不滿等,孩子更能健康成長。最糟的選擇就是不幸福的將就維持。


壹道心理


我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吵鬧中成長的,說實話,小時候曾經想過父母離婚那該多好,至少我不用生活在這樣劍拔弩張、爭吵不休的環境中長大,以至於長大後,我一直缺乏安全感。

在後來成長的歲月中,我又不知不覺地繼承了母親吵架時的尖酸刻薄、冷酷無情、任性妄為。雖然我知道這些都是我最討厭的性格和行為,但是可悲的是我身上都有這些壞毛病。


女兒和我說起她同學的經歷,也讓我久久不能言語,她的同學向舍友們傾訴:她爸爸有三次出軌,有一次她正好看到媽媽因為這些事與爸爸吵架,激動之時,甚至拿把剪刀架在了爸爸的脖子上。這時小姑娘突然害怕失去父母變成孤兒,於是迅速拿起一盆冷水潑向她媽媽,還大聲地喊:“XXX,你冷靜點!”我知道這個年僅12歲的小女孩當時的心情一定是崩潰的,父母當著孩子們上演的鬧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痛。而女兒問起同學,為什麼她的父母不離婚,同學說她也問過她媽媽同樣的問題,她媽媽說,是因為她們倆個孩子(同學還有一個小妹妹)。我想這麼無奈心酸的回答無疑對小女孩又是一種傷害,從內心深處來說,她是希望看到媽媽快樂幸福的,而不是為了她們委屈求全,犧牲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