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和父母吵架哪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影响更大?

笑天使锦集集合

每位父母都要知道,家庭是孩子赖以生存、获得心理成长的安全基地,如果家庭中父母经常用吵架或采取离婚的极端做法,让孩子得不到安全感,内心就无法和父母分化,对其成年后的客体关系(人际关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关于父母吵架

婚姻中的夫妻难免会有冲突,但作为成年人经常当着孩子面吵架,不仅让孩子心生恐惧,无所适从,而且孩子对下一次不知何时爆发家庭内战也忧虑不已。孩子的潜意识里可能会自动将父母吵架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认为一定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才让父母吵架,这种错误的归因会让孩子暂时好受一些,自罪的同时孩子的自恋也会受到损害。

孩子也可能会有样学样,认同父母强势的一方,或同情父母中弱势的一方,成为幻想中的理想的父亲或母亲,潜意识中的俄狄浦斯冲突得到强化,而无法和父母双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在学校的同学关系。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一直处于不安的状态,无法安心学习,或者在学校经常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也可能变得胆小懦弱成为被动攻击者,成为被别人欺负的孩子。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但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尽量不要当着孩子面吵架,更不能冷战。即使不慎火力过旺吵了一架,盛怒平息后要对看见父母吵架的孩子进行安抚,要明确告诉孩子父母吵架和ta无关,让ta吓到了感到很抱歉,下一次会用谈话的方法进行讨论。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虽然不够完美,但做错了是有能力补救的,转化孩子的无力感,积极传递心理能量。

糟糕的父母是压根不给孩子理想化父母的机会,根本无视孩子的存在,经常当着孩子面吵架,就像当着孩子面过夫妻生活!

关于离婚

离婚是夫妻关系的终结,但不是亲子关系的终结。离婚后抚养孩子的一方在修复自己心理创伤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内心的变化。不能把对对方的不满和自己没有修通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或让孩子去和对方交涉抚养费等事宜,把自己无法承受、无法解决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丧失原生家庭的同时也对当下的单亲家庭充满失望。

如果离婚后不抚养孩子的父母一方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就会有被抛弃感,觉得自己不是父母想要的孩子。而且离去的一方(父亲或母亲)和原来对待自己的行为不一致,也会让孩子充满疑惑,究竟哪个是真实的父母,可能孩子内心会有很多冲突或幻想。

所以,即使没有完美的婚姻,作为父母也要让婚姻有一个圆满的结束。其实父母在离婚前处理好抚养孩子、财产分割等事宜,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谈,父母现在面临的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希望孩子能理解。同时双方要向孩子表明以后依然会照顾好ta,给ta应有的支持。不要过于担心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离婚的事情,其实父母能心平气和的把事情摆在桌面上谈出来,孩子就不会胡乱猜测,也能接受父母理性的决定。同时给孩子一段时间适应单亲家庭的生活,如果孩子有不安焦虑、情绪低落、学习突然成绩下降等问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协助。

如果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为由过着没有爱的婚姻,其实是父母不想离婚,拿孩子背锅,同时也会让孩子心存内疚,觉得父母婚姻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而倍感愤怒。

国际上主流的心理学都非常一致的认同原生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孩子在父母(或者养父母)搭建的原生家庭中逐渐学会形成自己的客体关系(人际关系)模式,这种客体关系模式就是孩子当下和未来的客体关系模板,将影响孩子一生。


营养百事通

父母离婚和父母吵架,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两种伤害,其性质是有区别的,而且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也不同。

父母离婚了,孩子一般会和父亲或者母亲一方生活,这会造成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孩子既需要父爱,也需要母爱,完整的父母之爱,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得到健康发展。父母离婚之后,孩子体验到的爱是不完整的,这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孩子可能会终生去寻找童年没有得到的父爱或母爱。

父母离婚之后,孩子常常会产生被抛弃感,导致孩子陷入绝望、无助等负面情绪中,觉得自己完全不能掌控生活,导致孩子的自尊水平下降。父母离婚之后,孩子常常很难对爱情和他人产生信任,这也正是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离婚或单身的最主要的原因。

父母离婚,会让孩子产生自责心理,觉得父母离婚,主要是自己的责任,是因为自己不够乖、不够好、不够听话,孩子因此会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任凭大人怎么解释都没有用,在年龄较小的孩子中更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父母离婚之后,如果孩子周围的小朋友的父母没有离婚,孩子也可能会感受到他人异样的目光,甚至被人当成怪物。即使别人不这么看,小朋友可能也会把自己当成怪物,让小孩子承受他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基于上述几点,我的观点是:不到万不得已,父母还是不要离婚,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家,这对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培养对爱的信任、减少孩子的成长压力等,都是有好处的,也利于孩子成年以后建立稳定的、可信任的亲密关系。

父母吵架,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夫妻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经常发生剧烈的争吵,甚至还伴有肢体冲突,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对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成长压力,让孩子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如果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夫妻关系实在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离婚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但是,我还是想强调一点:虽然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也很大,甚至在当时的伤害比父母离婚带给孩子的伤害更大,但是,从长远看,父母离婚对孩子的打击更大,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加深刻,更加难以消除。所以,不得万不得已,父母还是不要轻易离婚,因为这可能伤害到孩子幸福的能力、爱人及被爱的能力。


超级爸爸

很多父母不知道,或者没有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父母的关系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到他们学习、工作、婚恋和生活。一些父母爱吵架,这种情绪的爆发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一些父母则选择隐蔽的“冷战”,认为这种争执方式比较隐蔽,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影响。事实上,无论是吵架还是冷战,夫妻感情不和都会伤到孩子的心,让他们丧失安全感,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影响性格的塑造、人际关系的建立。夫妻之间有分歧、有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积极尝试解决冲突,减少对子女的伤害,是每个父母都应学习的课题。

1.对儿童道德观念认知与发展产生障碍

在心理学中,儿童对于道德的认知,具有三个逐步递增的层次,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其中0-4岁的儿童,对于道德没有具体的认知概念,处于接触和感知的阶段,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结果。而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4-6岁的儿童对于道德存在了一定的评判认知,但是此时由于对父母的依赖,依然遵循父母的规则标准,严格遵守。可见在此时期,假如父母出现了道德行为的偏颇,则会对儿童建构他律道德体系造成障碍,找不到道德落脚点。父母言传身教,孩子一般都会遵守、极力模仿。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reaction formation”,孩子的成长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会强迫症一般去模仿父母的所作所为,无论正确与否。

有数据显示经历过父母离婚的孩子,将来自己婚姻的离婚率,要比幸福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高出3.85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婚姻的理解,和经营方式,很多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所以儿女会用相同的相处模式去对待自己的婚姻,导致悲剧延续。

最严重的是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塑造三观的过程,家庭的不和谐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让他们分心。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孩子们原本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以及正在建立着的三观,让他们开始怀疑亲情、爱情,甚至出现自甘堕落的极端情况,去做些幼稚的报复行为。

如果是男孩,男孩天性与母亲的关系亲密些,如果他们发现有其他女人来插足了自己父母的婚姻,伤害了母亲,他们常常会以一种“小男子汉”的气概来安慰、保护自己的妈妈。有些孩子会产生一种,天底下除了自己的妈妈以外,其他都是坏女人的仇恨心理。很多处于青春期的男孩,甚至会去做伤害家庭第三者的犯罪行为来帮助妈妈打抱不平。

如果是女孩,女孩的性格相对男孩来说,要软弱得多,当她们发现父母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最开始是很难相信的,不过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所以这种性格上的变化,会让女孩子们内心埋下对男人、爱情和婚姻的不信任感,她们容易产生极端情绪:要么不敢迈出婚姻那步,极其缺乏安全感;要么肆意玩弄感情,不珍惜自己。

2.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造成障碍

最近在李小璐和贾乃亮的风波中,让我们担心起了甜馨,5岁的她成处于坚信父母道德权威、认真遵守纪律,做个好孩子的时期,一旦发现父母的规则受到社会公众的反驳,则道德行为的培养会产生迷惘,逐渐由原先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转化为回避甚至攻击社会行为模式。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儿童期父母出现道德偏差,受到公众指责,甚至是犯罪判刑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更加容易被其他伙伴欺负,自身也容易回避甚至敌视社会,从而丧失融合社会,给予他人关心和爱的社会交往能力。

3. 造成反应性行为障碍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其自身一是结构较为简单。但是4-6岁的儿童,其自我评价系统已经启动,有了自尊心的意识,特别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一旦发生父母恶语相向,甚至家暴的情况,儿童由于不能理解成人之间的纠葛,会回避他因地直接将全部过错归咎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父母才会吵架,才会不开心,这也就是很多利益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原因。在这样的自责下,孩子往往表现出焦虑、多疑、强迫倾向,情绪波动大而敏感的人格倾向,进入青春期后极易成为离众少年。

4.婚姻问题家长,如何为孩子创立良好环境?

当然,并不是所有父母婚姻存在问题的孩子,都会成为问题儿童,张柏芝、陈羽凡等诸多单亲爸爸、妈妈还是为公众做了很好的榜样。婚姻问题家长,如何为孩子创立良好环境呢?主要有以下措施:

①提高对孩子的正面评价。家长在处理婚姻问题期间,即使情感破裂,也不能放松对于孩子的正面、爱的评价,让孩子活在平和安静的环境中,可以有效弥补孩子内心的情感缺失。

②减少公众批评对孩子的影响。4-12岁的孩子逐渐有了亲近社会的欲望,明星家庭在助力婚姻问题期间,应该减少社会反面评价对孩子的影响,例如保持原先的生活节奏不变,避免孩子的过度曝光引起孩子的反社会心理的滋长。以上这些正是当前李小璐身为妈妈急需去做的事情。当然家长也不必草木皆兵,伴随着7-12岁儿童拥有自己的伙伴、同学和朋友,他们逐步减少与父母交往依赖,完善的社会人格会引领其逐步走出父母感情破裂的影响。

出轨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对于有孩子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当我们看到明星出轨时,该关心的也不是八卦消息,真正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是我们自己的婚姻、家庭和孩子。

所以父母应该更加用心地经营自己的婚姻,尽可能给到孩子们一个温暖健全的家。


林溪看世界

对于这两件事情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哪个更大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当离婚或者吵架不可避免的时候,有一些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受到的影响尽可能地降低。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对他们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安全感的缺失, 有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或者自责感,他们有的会认为父母离婚是由于自己不够乖,做错了事情,才会导致父母分开了。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认真的平等的和孩子进行一次对话:爸爸妈妈因为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需要分开生活了,这绝对不是你的问题,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是对你的爱绝对不会改变。离婚,是生活中的一种正常选择。

其次,离异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维护另一方的形象,不要破坏和埋怨,如果离异的父母双方在孩子心目中能够一如既往地维持以前的美好形象,对于孩子安全感的保护是非常有好处的,会减少因为父母离异对孩子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父母要在离异之后,保持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仍然需要父母双方通力合作。

关于吵架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当着孩子面吵架,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因此,无论大事小事,凡是发生任何冲突,都要避着孩子,在孩子面前装作若无其事。但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当他发觉父母之间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的时候,又无法得知准确的情况,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而且很容易对当下的情况作出错误的判断,会影响到将来孩子对于冲突的处理采取一些错误的方式,例如不敢面对现实,逃避责任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家长之间一些小的冲突和吵架,可以不用刻意回避孩子。

一旦父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吵之后,也不要不顾孩子各自去生气,要及时抚慰孩子受惊的情绪,平静地跟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要把大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和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更不要说一些“就是因为你,我们才如何如何”的话语,要让孩子明白,这不是他的错。爸爸妈妈会努力地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让孩子不要害怕。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父母忽视,并且得到了解释之后,情绪就会得到安抚,恐惧感也会减轻。


壹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决定他们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精神分析中提到:在个体成年期间首次发病,都可以理解为是童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创伤性事件就是发病的诱因。

所以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是需要很大的能量和很长的时间去抚平的。

既然你提问,这表示你是有意识的,是重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既然如此,不如把问题拉回到夫妻两人身上。

有句话说,每一对夫妻,都有想要掐死对方的冲动。所以说,夫妻之间争吵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婚姻中的一种相处形式。但重要的是,你是怎么处理矛盾,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去看到。

夫妻不和,你们的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但这也并不影响你们双方来爱孩子。

在一个频繁争吵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是恐惧的。

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是如何建立亲密关系,我们总是说,女生找到老公像爸爸,男生找的妻子像妈妈,或许是父母的翻版。

如果想要孩子在成年后可以建立一份安全、健康的亲密关系,那从现在开始,就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以及夫妻双方的关系,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来帮助你。

相对于争吵来说,如果双方在分开后,依然可以处理好对孩子、对对方的关系,同样也可以塑造心理健康的孩子。

所以,不要总是以孩子的名义来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为了孩子,更要给孩子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临床心理专家于际敬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看是怎样的吵架和怎样的离婚,以及父母双方对待吵架、离婚和对待孩子的态度。

有人说,只要不离婚孩子就还有一个完整的家,但是这多半只是做父母的一厢情愿,或者为自己不敢离婚而找的托词。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之间的感情已经荡然无存了,甚至还天天吵架甚至打架的话,那么这个婚姻即使没有在现实层面上结束,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却早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我很少能看到夫妻关系不好为了孩子在一起过,孩子还能好好发展的,反而是会看到很多夫妻关系不和,双方和平分手,分手后各自开展新的生活,反而孩子的发展还不错,而且并没有因为离婚而失去了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有一个误区,离婚结束的只是婚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很多人闹离婚的时候喜欢把孩子当筹码,不让对方见孩子,这样其实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但这也并不是因为离婚这件事造成了对孩子的伤害,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即使不离婚也会和孩子说很多另一半的坏话,逼着孩子在父母之间选择一方去支持。

说到底,离婚者吵架,对于孩子的伤害大小主要还是看夫妻二人本身的状态是怎样的,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做不离婚的原因,因为孩子并不需要也没有能力为你的婚姻幸福负责,你需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如果错了就可以改,及时结束不良的关系,能够有能力重新让自己投入新的生活。这些都是比硬赖在婚姻里来说要好得多的状态。


我是echo小茵茵,一个有趣又有料的亲子漫画家。关于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在在评论里和我一起讨论哦~


echo小茵茵

“离婚”是个结果,“吵架”则有轻有重。生活中,很多家长为了孩子隐忍着、继续经营着婚姻,但不幸福的婚姻、整日争吵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同样不可轻视。

曾经接诊过一位倾诉的患者,他的父母从小吵到大,两个人几乎不会好好“说话”,不是互相诋毁、指责,就是破口大骂……每次他的父母吵架,他都把自己关在屋里,不敢出声,静静的听着,直到父母中有一个人摔门离开……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0多年。大学毕业后,他就迫不及待的离开了故乡,到一线城市打拼。等他长大后,他的性格暴躁、易怒,还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在他看来,婚姻没有任何“幸福”可言;家庭没有任何“温暖”。他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父母这样的婚姻还要“持续”?他曾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在心理特别盼望,父母早点离婚!

每个人性格的形成都与儿时的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离婚”和父母“吵架”对孩子心理的形成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与其让孩子整日生活在争吵中,不如早日结束不幸福的婚姻,让父母和孩子都能开始新的生活。


辽沈名医

父母离婚和父母吵架,哪个对孩子影响更大?这两种情况,不论是哪一种,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但哪一种影响更大,这是要看孩子父母双方到底怎么来处理双方关系来评价的。总体而言,如果父母间长期处于争吵、抱怨、咆哮这种紧张状态,但离婚以后带孩子的那一方能够比较好地处理亲子关系,那真的还不如离婚。



很多人劝人不要离婚,最喜欢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你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不然今后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事实上,一直让孩子处于焦躁、紧张的状态,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阴影。我跟前夫还算是比较克制,还是一家人的时候我们有过协议,在孩子面前不要吵架。但不可避免总有吵架的时候。我记得当时我前夫因为发脾气,把书房的门反锁了不让我进,孩子因为这个事情焦虑了好多天,有时晚上还要做噩梦。就算是事情过去几个月了,孩子有时候都还会提起这个事情,而且那段时间就会明显感觉到,如果我和前夫之间说话声音稍微大点,孩子就会容易哭。


离婚对孩子肯定是有影响的,离婚后孩子跟我,很长一段时间,孩子很没安全感,怕我不要她,跟我腻得很。但我认为,如果能好好处理亲子关系,这个影响也还是不会大于父母吵架的影响。

离婚以后,有几点还是很关键的:

1、带孩子的那一方,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逆境,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什么“都是因为要带你,害得我现在………”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有负罪感的。

2、没有必要在孩子前面说前任的过错,其实都没有必要刻意去提起前任,孩子要问起了就说,不问的话提都不要提。

3、如果孩子想见前任,就让他们见,没有必要阻止。大人的恩怨是大人的事情,不能因此拒绝孩子的要求。但如果孩子不愿意见,其实也没必要强制要求孩子去跟前任见面。
总之不要用什么“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作为说辞了,如果夫妻不同心,其实这个家早就不完整了,守着那个形式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想想,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健康成长。


单亲育儿路

首先要跟各位读者沟通的是,本文是从心理学角度,专业的剖析离婚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并不是反对或者支持离婚,亦不是歧视离婚子女,相反,离婚其实最受伤害的就是孩子,最可怜的也是孩子。大量的数据表明,单亲子女暴发心理问题是社会平均水平的3倍多,很多国家的数字都是如此,希望以下的分析能让各位夫妻关系不良的家长反思,未雨绸缪,避免因无知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

离婚家庭或者夫妻关系紧张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在离婚后给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呵护,那么孩子在心理方面或者说在潜意识方面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①安全感不足。是感觉不安全,而不是真的不安全。较正常家庭少了父母一方的保护力量,自然安全感就不足,孩子的表现就是敏感。这点很好理解,比如你身处各种猛兽出没的密林深处,因为不安全,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你精神紧张,表现的敏感多疑。

②自卑。人的任何不足都会造成自卑心理,例如缺钱会自卑、肢体残缺会自卑、缺少好成绩会自卑、缺少幸福的家庭会自卑。可以理解为别人有的我没有,就会自卑。

③孩子的价值感会降低。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否则父母不会整天吵架,或者不要他而分开。

④潜意识形成了回避型的反应模式,遇到问题不是面对,而是逃避。

⑤注意问题的焦点是在负面,总是注意事物不好的方面,消极的方面。

以上五点都会造成孩子的外在表现内向、自卑、敏感。如何避免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①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对方。一个人对外界的态度是由他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决定的,情感是指对事情的情绪体验,认知是对事情的看法,行为就是实际行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如果矛盾的话就会痛苦,症状较轻可以理解为纠结,症状略重的可以理解为痛苦,再重的就是抑郁症。人的先天基因中,对父母就是有感情的,你去攻击他,认知是他的不好,而情感却是好的,认知和情感矛盾了,轻则痛苦,重则抑郁,再重就是精神分裂。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面前夸奖对方,这需要真心实意的去做,有些家长会觉得做不到,那你要考虑是否要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样做值不值得。

②对于价值感低的孩子,要进行大剂量的表扬,需要长期持续,力度强一些,并不是不能批评,只是相对而言,批评要少一些。

③安全感不足其实本质就是需要爱,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够强大,所以你才需要爱,需要被保护,需要在困难的时候有人支持,父母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爱。还要从父母的人格入手解决。安全感不足、自卑、负面等都是来自父母双方或一方的潜意识暗示输入的结果,例如抚养者常常自己也安全感不足,所以要让自己健康。

我们都知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好的家庭环境就是夫妻双方相亲相爱,但有些父母的关系确实很难维系,但为了孩子隐忍不离,或者每天吵吵闹闹,或者表面假装关系好,但其实你对对方的不满与抱怨也会通过微表情、潜意识沟通等传递给孩子,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心强、抗挫能力下降、强迫症占比同样比社会平均水平要高。所以,早有心理学家表明,第一选择是相亲相爱,;第二选择是即使离婚了,只要双方保持对孩子的爱,平静相处,没有了一起生活时的相互指责、争吵、不满等,孩子更能健康成长。最糟的选择就是不幸福的将就维持。


壹道心理


我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吵闹中成长的,说实话,小时候曾经想过父母离婚那该多好,至少我不用生活在这样剑拔弩张、争吵不休的环境中长大,以至于长大后,我一直缺乏安全感。

在后来成长的岁月中,我又不知不觉地继承了母亲吵架时的尖酸刻薄、冷酷无情、任性妄为。虽然我知道这些都是我最讨厌的性格和行为,但是可悲的是我身上都有这些坏毛病。


女儿和我说起她同学的经历,也让我久久不能言语,她的同学向舍友们倾诉:她爸爸有三次出轨,有一次她正好看到妈妈因为这些事与爸爸吵架,激动之时,甚至拿把剪刀架在了爸爸的脖子上。这时小姑娘突然害怕失去父母变成孤儿,于是迅速拿起一盆冷水泼向她妈妈,还大声地喊:“XXX,你冷静点!”我知道这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崩溃的,父母当着孩子们上演的闹剧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痛。而女儿问起同学,为什么她的父母不离婚,同学说她也问过她妈妈同样的问题,她妈妈说,是因为她们俩个孩子(同学还有一个小妹妹)。我想这么无奈心酸的回答无疑对小女孩又是一种伤害,从内心深处来说,她是希望看到妈妈快乐幸福的,而不是为了她们委屈求全,牺牲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