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浙江省山核桃可持續經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基金項目:浙江省山核桃可持續經營存在的問題與對

基金項目: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跨區域重點推廣示範項目(2016TS09)

山核桃為我國特有的著名乾果和木本油料,是浙江省的特色乾果,也是高檔休閒保健食品。山核桃含油率7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5%,超過任何一種木本油料植物。山核桃已成為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區大多數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山核桃樹是集生態和經濟效益為一體的生態經濟樹種[1],目前,全國山核桃種植面積已達8.67萬hm2,近40萬人從事山核桃產業。浙江省山核桃種植面積約6.43萬hm2,投產約4.82萬hm2,產量為2.15萬t,佔全國70%以上,總產值約39.1億元。其中臨安市山核桃種植面積3.21萬hm2,涉及4萬多農戶、15萬林農,投產2.57萬hm2,2016年山核桃產量1.2萬t,加工企業257家,年加工能力突破3萬t,佔全國80%,總產值達到28.4億元。山核桃樹是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山區的重要經濟林之一。

1 存在問題

由於山核桃林的管理長期採取墾複及化學除草等措施,致使樹根裸露、林下植被稀少,部分林地水土流失嚴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生態問題,表現出了不可持續性。近年來,山核桃病蟲害發生嚴重,尤其是山核桃幹腐病,已成為山核桃產區主要的病害之一,嚴重影響了山核桃的產量與品質,制約了山區林農的增收致富,也極大地挫傷了林農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生產過程中廢棄的大量山核桃果皮也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據研究,通常1 kg 山核桃幹籽要產生3 kg 果皮[2]。由於山核桃產量的不斷增加,需要處理的山核桃果皮數量也不斷上升。山核桃果皮鹼性較強,不易腐爛,無論是放在山上還是倒入水中,都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

1.1 山核桃幹腐病嚴重

山核桃幹腐病又叫潰瘍病、黑水病,發病後山核桃樹幹皮層腐爛流出黑墨水狀汁液[3]。山核桃幹腐病是一種毀滅性森林病害,可發生於樹的主幹、枝條甚至果實上,株發病率可達80%~100%,導致山核桃大量減產,嚴重的可導致樹勢衰弱,甚至死亡,果實上發病使山核桃仁味苦,品質明顯下降,所以幹腐病也被稱為山核桃的“癌症”,嚴重威脅著山核桃產業的發展。現各地正組織發起幹腐病防治攻堅戰,但要從根源上消除十分困難。據杭州市林水局2015年的專題調查結果,全市現有山核桃林約6萬hm2,其中罹病面積3.87萬hm2,佔64%,呈全市性、暴發性態勢。臨安、淳安、建德、桐廬、富陽等5個區(縣、市)均有發生和危害,其中以臨安市最為嚴重。臨安市山核桃幹腐病發生面積約2.68萬hm2,發病率86.5%。其中輕度2萬hm2,中度0.54萬hm2,重度0.14萬hm2,病害枯死山核桃約3.7萬餘株,造成減產達15%以上,年產量損失1 400 t,當年直接經濟損失就達1.02億元以上,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淳安縣1.24萬hm2山核桃林,發病264.3 hm2,其中輕度發生128.7 hm2,中度發生82.5 hm2,重度發生53.1 hm2,感病株率27.96%。桐廬縣近0.53萬hm2 山核桃林,山核桃幹腐病的發生情況比較普遍,尤其是該縣百江松村、翰坂、合村嶺源、鐘山大市、歌舞等地發病情況較嚴重。

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對於山核桃幹腐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日益得到重視。基本掌握了病原菌的生物學特性,並在藥物篩選、防治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然而,現有的技術手段僅能對當年病斑起一定的抑制作用,無法控制病情的發展,往往治標不治本,收效甚微而事倍功半。防控技術難以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對幹腐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機理沒有開展系統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在病原菌侵染機制和流行規律、發病的植物營養生理和生理生態機理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入、不透徹,從而導致對其發生根源認識不清,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而在防治方法中,偏重於藥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而忽視了以栽培措施為主體的綜合防控技術的研究。目前對山核桃幹腐病病原菌的鑑定、生物學基本特性和病害循環規律等已有深入研究,但在該病害侵染機制,尤其是潛育期病原菌和山核桃樹體寄生關係的建立及相互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對該病害流行規律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導致對該病的發生根源認識不清,從而難以提出科學的防治策略和選擇正確的防治途經。據研究,山核桃幹腐病是一種典型的寄主主導型病害,外界的某一(數)個特定的脅迫因子是影響病害發生嚴重程度的關鍵因素。山核桃幹腐病的流行根源在於其生長的環境狀態嚴重偏離了原來適應的自然環境,從而促使病害的發生和流行。2016年杭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對臨安市58個山核桃林典型樣地的調查研究表明,山核桃幹腐病災變現象的發生與山核桃林生長衰退、林地土壤酸化、中微量元素供應不平衡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而造成山核桃林地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是長期以來化學肥料的盲目、單一使用。施肥措施強度越大,土壤酸化越嚴重。

1.2 林戶生態意識不強

目前,山核桃產業部分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生態意識淡薄,為短期利益進行掠奪性經營開發。隨著山核桃經濟效益的提高,林農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和採摘管理的方便,盲目施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將林內灌木雜草全面清除,導致山核桃純林化,生態環境日益惡化[4]。山核桃經營者的農戶大都處於40~60歲年齡段,整體文化水平較低[2],擔心改變經營方式短期內會導致山核桃產量下降,進而增加成本減少收益[5]。

1.3 林戶組織化程度不高

山核桃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低,林戶經營地塊散、小,不利於採用先進技術,不利於統一技術標準和統一經營。林地分包到戶後,林業經營的主體主要是山區農民,存在規模小、經營分散、品牌效應不明顯、資源閒置等問題。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極大地制約了林業的資本投入和技術進步,進而遲滯了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進程。

1.4 林地土壤肥力衰退嚴重

據杭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年開展的全市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現狀調查結果,影響山核桃生長的最重要的是土壤pH值、鈣、鎂、銅、鋅關鍵養分;其次是基礎肥力因子,主要有氮、有機質和硼;再次是鉀和磷等。在山核桃主產區的臨安、淳安和桐廬,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退化嚴重,主要表現為土壤酸化普遍、中微量元素養分嚴重失衡、土壤中氮養分普遍積累過高、部分地區土壤有效磷過度積累[6]。

1.5 關鍵生產技術熟化度低

施肥和林下植被管理既是促進山核桃生長、提高山核桃產量,同時也是影響林分及林地土壤生態功能演變的最重要的2項生產措施。林地施肥技術、林下植被管理與生物自肥技術、自然落果安全採收技術、良種栽培技術、幹腐病等重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等,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山核桃林地土壤環境、林分生長環境、安全採收環境和適生環境條件的關鍵技術,雖然在近幾年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技術熟化程度低,系統性、可操作性不強。在山核桃生產中,對土壤環境質量、肥料、農藥、檢測分析等的服務手段和服務水平的滯後,也是導致科學施肥等新技術推廣效率低的主要原因。當前,山核桃林地土壤環境質量動態監測體系尚未建立,山核桃生長環境狀況及變化規律掌握不清;林農在山核桃林地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管理中,無山核桃專用肥和產品,只能選購專用於農作物的肥料和藥劑,造成新技術應用效率的降低,甚至危害。

2 對策及建議

2.1 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林業主管部門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山核桃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特別是在山核桃產業發展規劃、示範基地建設、科技支撐等方面制定相應的財政補助政策,帶動整個山核桃產業健康發展,促進林農增收。省林業廳繼續以木本油料產業提升項目扶持政策為依託,加快發展現代職業農民、專業大戶、家庭林場和合作經濟組織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發揮他們在山核桃產業建設中的項目實施、技術推廣、產業經營、產品營銷等方面的資源優勢,扶大扶強一批與農民利益關係緊密的林業龍頭企業,增強產業帶動力,讓林農分享加工流通環節帶來的利益,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以省級林業金融改革政策為載體,推進林業金融承貸服務,加大林權抵押貸款、林業貼息貸款、林農聯保貸款、林木綜合保險等扶持力度,促進資源優勢、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著力構建新型林業經營體系。如淳安縣已經啟動山核桃生態安全栽培工程,先後出臺《關於加快萬頃山核桃生態與安全栽培技術推廣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生態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對山核桃林套種木本、草本經濟作物,連片面積在0.67 hm2以上的,分別給予一次性750、375元·hm-2的補助。

2.2 著力引領合作化道路

基層林業管理部門應該著力引領發展山核桃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的方式集中人力、物力與財力,提高基層山核桃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變。針對當前山核桃產區普遍存在的大面積生產林地與小面積分戶經營,著重利用現行省級、市級涉農項目政策導向,加強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建設,因地制宜引導山核桃林向大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流轉,因勢利導開展全程託管、股份聯營、集中經營、專業營銷等形式多樣的規模經營。如臨安康之林山核桃合作社採取每戶按產量入股,評估後按股分紅的股份合作統一經營模式,運用利益驅動機制,促進山林適度調整等。積極推廣臨安市島石鎮等地制訂村規民約,組織管護巡邏,加強採摘期山林保護管理,以及民間以樹換樹、有償轉讓、協議租賃、差額統補等促進果樹流轉的集聚做法。

2.3 加強生態高效模式研究

生態化可持續經營模式是針對傳統經營模式所存在的缺陷,由科技人員在實地試驗基礎上提出並推廣的,在確保山核桃產量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病蟲害防治、生態修復等技術於一體的,有利於恢復和提高林地生產力,具有可持續性的複合型經營生產方式。山核桃在歷史上屬於野生乾果,絕大多數是由自然生長於雜灌木林中的野生幼苗、幼樹經清除雜灌木撫育成林的,群眾無育苗、造林和撫育管理的習慣。因此現有的林分結構不良,密度普遍偏大,樹幹高聳,樹冠狹小,光照不足,產量不高。山核桃生態化經營的核心就是恢復山核桃林地植被和生態系統,推廣山核桃+草(黑麥草、紫雲英、大巢菜、野油菜等)、山核桃+灌木(紫穗槐)、山核桃+小徑竹(水竹、南天竹)、山核桃+茶葉等多種生態化套種模式[7],形成與山核桃經營相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體系。杭州市正在結合創新農作制度示範鄉鎮創建項目建設,鼓勵林農開展山核桃林下種植中藥材、養殖禽畜、生態化經營等多種複合生產模式,以示範效應帶動林農提高林地生產力,實現增產增效。如淳安縣已累計完成山核桃生態栽培0.45萬hm2,改善了山核桃林下生態條件,促進了山核桃增產,並有利於林地水土保持。

2.4 創新技術培訓服務方式

要實現山核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山核桃的種植管理、產品加工等方面增加技術扶持力度,對山核桃種植戶加強技術培訓力度,特別是要在測土配方施肥、人工授粉、科學防控病蟲害、山核桃蒲殼科學利用技術等方面開展針對性的技術培訓,提高種植戶的精細化種植管理水平。在組織技術培訓,推廣新經營模式的過程中,應考慮到對象的特殊性,採用多元化的培訓方式,並增加現場服務點和基地。省林業技術推廣總站在臨安市開展新型林技推廣體系試點,已經聯合舉辦了8期農民技術帶頭人培訓,通過專題培訓、交流研討、參觀考察等培養手段,全市建立了一支42人的素質高、懂技術、善溝通、會推廣的山核桃農民技術帶頭人隊伍;已建立17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點,就地為林農服務,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輻射面積達1.01萬hm2;建立了22個山核桃幹腐病綜合防治試驗示範基地,面積579 hm2,輻射面積達1.18萬hm2。

2.5 探索發展省力化栽培

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並向城市和其他行業轉移,農村勞動力成本逐步升高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努力探索和發展山核桃省力化栽培,將是大勢所趨,也刻不容緩。山核桃張網採收脫蒲一體化技術,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並促進了山核桃可持續經營,2年來已在臨安市推廣667 hm2,並輻射到淳安和安徽寧國等山核桃產區。該技術不需要上樹敲打,也不需要漫山遍野人工撿拾,確保了採收安全;對樹葉、枝條、樹芽損傷較小,不影響第2年產量,有利於樹體健康生長;不需要除草,提高了林地覆蓋度,減輕了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增強了山核桃林的抗自然災害能力。山核桃張網採收脫蒲一體化技術,使得整個過程如同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實現了機器代人,省工、省力、省錢。

基金項目:浙江省山核桃可持續經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