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密持咒,融入自性

秘密持咒,融入自性

密宗的修行方法,也是佛教淨化心靈、迴歸自性的方便法門。一切佛教宗派,皆離不開密宗的修行方法,譬如佛教的各個宗派,皆秘密持咒,藉助於持咒,淨化心靈。淨土宗以持名唸佛為主,但也秘密持咒,譬如念《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等密咒。秘密持咒,正是密法。參禪的人,參至種子翻騰時,脫又脫不開,化又化不去,也要藉助於持咒的功德,化解業識種子的纏縛。憨山大師說:

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持楞嚴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

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

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1]

佛教的一切宗派,在他的每日課誦中,皆誦諸多密咒,即使號稱一法不立,直證心地的禪宗,也是秘密持咒的,只是恐人落入常情,故秘而不宣。因為禪宗所傳的,不是方便法門,不是秘密咒語,而是諸佛心印。密咒是個掃盡一切、蕩盡所有的秘密工具,借來一用,非究竟實法。佛教的究竟實法,不是口耳相傳的法,而是人人本具的心,除此心外,實無一法可傳。

密宗以《大日經》與《金剛頂經》為依據,立十種心,統攝諸教,建立曼荼羅,身、口、意三密相應,即凡成聖。佛教密宗,教派林立,法門繁多,然而,從其歸宗義上而言,千門百派,也只是明心見性。現在,我們選取密宗的最上乘開示,以說明密宗的宗旨,只是明心見性。

密宗的各派的方法,及其作用,皆不可思議。若能端正見地,依法修持,皆得真實受用,皆能明心見性,證成聖果。密宗的大圓滿法,是一切密宗方法的共同指歸。所謂大圓滿,這不是造成的,也不是修成的,而是利用密法的方便修行,返本還源而證得的,所證得的這個大圓滿,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就是我們的自性真佛,就是我們“本真的自己”。密宗的一切教派,皆在這裡匯合。這裡不是任何密咒,這裡不是任何宗派,這裡只是諸人“本然如是的心”。證得大圓滿,就是證得這個“本然如是的心”,就是證得這個妙明真心,就是證得諸人“本真的自己”。

大圓滿法,如同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可以說,密宗的大圓滿法,就是禪宗,是密宗的最後的教法。藉助於大圓滿的直指,契入了自心實相,證悟本來面目。到得這裡,則與禪宗同出一轍。到得這裡,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大圓滿法的前半部——“徹卻”,就是徹去一切,空卻所有,令其心中,了了常明,一絲不掛。了了常明,一絲不掛,便是三際脫空的境界,亦名徹卻。就像容器,無論裡面裝了什麼東西,將他徹底清空,這便是徹卻。猛然之間,頓“嘿”一聲,藉此一斷,徹卻我們的妄想,淨化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密宗“徹卻”的修法。這個方法是如何運用的呢?

“急呼‘呸’字,頓斷妄想之流。息粗妄心所而住定,則離攀緣一切法之境,自性即明徹,赤顯離心智慧,如如現住。”[2]

這段文字,翻譯得不流暢,我們作個重新表述。猛然之間,急呼一聲——“嘿”。藉此“嘿”字,徹卻一切妄想,頓斷一切攀緣。妄想頓斷時,攀緣止息時,當下的這個無攀緣、無掛礙的空靈境界,便是自性明徹的境界。安住在這個無攀緣、無掛礙的境界上,體會這個赤裸裸、一絲不掛的清淨自性。這個赤裸裸、一絲不掛的清淨自性,便是離諸妄想的般若之光,便是清淨本然的覺性之光。安住在這個無攀緣、無掛礙的空靈境界上,體會這個清淨無染的自性妙體,便是最上乘的修行。

禪宗的棒喝,便是這個“徹卻”。冷不防時,突然一喝。一切妄想,當下徹空。正於此時,無相真心,朗然獨存。這個了了常明的無相真心,便是諸人的本尊,便是諸人的自然智,無師智。《維摩經》記載:“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

‘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

。’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維摩居士,徹卻所有,唯留一床,用以臥疾。這段經文,所示之法,正是這個“徹卻”法。徹卻之時,若能識得了這個遍含萬相的無相真心,若能識得了這個清淨無染的妙明真心,便是藉助“徹卻”而實現了“脫嘎”,便是藉助“徹卻”而證悟了大圓滿。這個大圓滿,就是我們的“本然如是的妙明真心”,就是我們的“本然如是的自性真佛”。此心遍一切處,而不住一切位,故稱無位真人。

修習脫嘎,就是徹卻一切,解脫所有,於無攀緣、無掛礙的境界上,安然而住。於無攀緣、無掛礙的境界上,體會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心。

愕然洞達了無礙,明徹通達無言說,法身自性當認之,直指本相第一要。[3]

徹卻境界,是個臨時駐足的境,藉此境界,體會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心,徹證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心,才是徹卻之法的根本宗旨。若不透過這個無掛無礙的“徹卻”境界,若不化空這個無掛無礙的“徹卻”境界,即使修成身化紅光,那個紅光也是心中的一個幻影,也是究竟不可靠的。幻影不可靠,執著在幻影上,則不能脫輪迴。是故,當有“脫嘎”之法。

脫嘎,是透過這個無掛無礙的“徹卻”境界,識得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心。識得之後,以此心作自己,度脫一切業識習氣,是名脫嘎之行。

脫嘎,即宗下的見性,以及見性之後的牧牛行。脫嘎,即教下的見佛,及見佛後的倒駕慈航。見佛即是見性,見性即是見佛。見佛後的修行,即普度眾生。普度眾生,也非度對象化的生命個體,而是度自性眾生,而是轉識成智。

密宗的修行,無論是觀想,還是結印持咒,皆是方便法,不是究竟義。修行觀想的人,不可住在觀想而成的意境上,當依般若智慧,證悟無相真心。同樣,結印持咒的人,不可住在定境上,當依般若智慧,證悟無相真心。識得了這個無相真心,以無相真心為自己,方名根本成就。獲得了根本成就,再看諸佛經典,就會發現,佛陀正法,本無門派,所謂的門派,只是方便法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樣。不二之處,即是此心,亦名自性。經雲:“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4]。

總之,一切宗派,一切法門,皆是息妄歸真的方便法門,不是究竟實法。藉著正確的見地,藉著方便法門,再配合上善知識的適機點撥,便能返本還源,歸家坐穩。


[1]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卷一。《嘉興藏》第二十二冊,第七二九頁下。

[2]

[3]

[4] 《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冊,一三〇頁上。

秘密持咒,融入自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